王云鵬
摘 要:近代中國是一個社會思潮復雜多樣、紛繁更替的時期,主要經歷了洋務思潮、改良思潮、革命思潮、新文化思潮以及社會主義思潮的歷史演變。這些社會思潮的歷史演變,是社會轉型和社會變遷的必然結果,是中西方文化交流與碰撞的集中體現,在本質上反映的是社會核心價值觀的選擇問題。明晰這一演變歷程,對當下構建和弘揚社會核心價值觀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近代中國;社會思潮;歷史演變;當代意義;核心價值觀
中圖分類號:C912.6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6)04-0034-04
每一時期都有不同的社會思潮,而社會思潮最為活躍的時期,往往是社會秩序失范的歷史時期,這一時期也正是歷史進程中上層建筑為適應經濟基礎而不斷調整變革的轉折時期。社會思潮在此時期內則充當了社會生活的晴雨表和風向標,反映出特定社會背景下社會核心價值觀的整體取向,對整個社會的發(fā)展起著重大而又深遠的影響。研究中國近代社會思潮的歷史演變,對全面改革開放的新時期如何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重大和深遠的現實意義。
一、近代中國社會思潮的歷史演變
社會思潮是指在一定社會歷史條件下的某一階級、階層、社會群體或個人以某種思想理論為支撐,以人們的社會心理為基礎,以達到其理想追求、政治愿望、利益要求、情緒興趣為目的,經過廣泛傳播而形成的較大規(guī)模和重大影響的思想潮流。社會思潮屬于社會意識范疇,具有歷史性、現實性、能動性、流變性及社會共鳴性等顯著特征。
1840年英國人憑借船堅炮利打開了清朝的國門,祖宗圣賢的仁政理念不堪一擊,封建時代的社會秩序飄搖欲墜,天朝上國的癡幻美夢煙消云散。面對這“三千年未有之變局”,中國各階級、各階層都開始了新的反思與探索。有著5000年文明歷史的中國到了近代開始了一個“文化昂進之時代”,進入了一個不斷向西方學習并在學習中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發(fā)展道路的歷史過程。短短百余年間,主要有五大社會思潮應運而生,在歷史進程中此消彼長,互相激蕩,并最終匯入社會主義這一思想巨流之中,影響著近代中國的社會變遷,推動著近代中國的發(fā)展變革。
(一)近代中國社會思潮的嬗變
1.經世致用的洋務思潮。早在洋務運動開展之前,以林則徐、魏源等為代表的一批先進士大夫,就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以實事求實功,以實功從實事”等思想,開始翻譯并編寫了如《海國圖志》、《四洲志》等介紹西方實情方面的著作。這些地主階級的開明思想家們,主張學習西方先進的技術來挽救頹敗的封建王朝。隨著兩次鴉片戰(zhàn)爭的發(fā)生,這種學習西方先進技術的愿望愈發(fā)強烈。在士人學子中,有馮桂芬、鄭觀應等人的著書立說;在權力官場中有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等人的身體力行。這些洋務派的代表人物,主張“中學為體,西學為用”,通過學習西方的“器”與“技”,建立起自己的實業(yè)體系,從而達到“富國強兵”的目的。在此思潮影響之下,中國開展了轟轟烈烈的洋務運動,各種近代化事物逐漸進入國人的視野中。雖然有頑固派的萬般阻擾,洋務運動還是逐步發(fā)展起來,也開啟了中國近代化諸多領域之先河。
2.變法維新的改良思潮。維新改良的思潮是繼洋務思潮之后風靡社會的另一股激流。洋務運動時期,洋務派中如王韜、馬建忠、薛福成等人曾主張在不改變中國固有的社會制度的前提下,大力學習西方的“器物”與“技術”,以此來實現國家之富強。但甲午的戰(zhàn)敗表明了30多年的學習只得皮毛之術,無法從根本上改變中國落后的現狀。要想真正挽回敗局,必須探本究源,學習西方文明之精髓。而這一精髓就在于西方先進的社會制度。改良思潮在康有為、梁啟超等人的公車上書中拉開了帷幕。為此康有為編寫了《新學偽經考》、《孔子改制考》,借“圣人之道”宣傳西方體制;梁啟超以《時務報》為陣地,鼓吹維新變法;嚴復以翻譯西人赫胥黎的《天演論》、孟德斯鳩的《法意》等著作學說而搖旗吶喊。這些維新思潮不僅開闊了國人的視野,更開啟了民智,是中國近代第一次偉大的思想啟蒙運動。西方資產階級的觀點學說,比較系統(tǒng)的、完整的出現在國人面前,國人在思想上對西方社會制度優(yōu)越性的認可度也逐步加深。
3.三民主義的革命思潮。維新改良思潮要求建立西方的社會制度,實行一系列的資本主義政策,但變法運動操之過急,極大地損害了上層統(tǒng)治者固有利益,受到頑固派的極力阻撓,終于在堅持103天后夭折。清朝的腐敗在隨后簽訂“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的《庚子協(xié)定》中達到頂峰。廣大民眾,特別是知識分子終于看清了清朝統(tǒng)治者的面目。推翻滿清政府以期“救亡圖存”成為社會的共識。留日學子中以陳天華、鄒容為代表,大力宣揚革命思想,力圖推翻滿清政府以期自強。孫中山先生更是毅然棄醫(yī),投身革命事業(yè),并提出了“民族、民權、民生”的“三民主義”思想。革命黨人創(chuàng)報刊、立著作,與那些試圖推行君主立憲的保皇黨們激烈論戰(zhàn)。革命思潮繼維新思潮之后,再次開啟了民智,革命救國成為社會的主旋律。在孫中山及其“三民主義”思想的指引下,最終推翻了中國最后的專制帝國。
4.民主科學的文化思潮。武昌首義,清帝退位,民國肇造,卻遭遇一系列的復辟鬧劇與軍閥混戰(zhàn),甚至作為一戰(zhàn)戰(zhàn)勝國依舊維護不了自己的主權。為什么學習西方資本主義,卻依舊積貧積弱?一些知識分子認為這是中國幾千年守舊的文化導致的,要想改變這一面貌,必須從文化上徹底地進行變革。陳獨秀最先抨擊“尊孔復古”的思想,提出要徹底“打倒孔家店”,全面否定儒家學說。胡適、魯迅等則大力推進白話文運動,為新文化運動搖旗吶喊。李大釗甚至把西方最新的馬克思主義介紹給國人。這些先進的知識分子高舉“德先生”(民主)和“賽先生”(科學)這兩面大旗,以《新青年》為陣地,以北京大學為代表的各高校作為運動場所,向封建專制主義及其意識形態(tài)發(fā)起了猛烈的進攻,民主科學的文化思潮伴隨著新文化運動遍地開花。
5.社會主義的革命思潮。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后,特別是五四運動期間,馬克思和社會主義思想開始進入國人的視野。李大釗最早向國人宣傳了馬克思主義思想,先后發(fā)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較觀》、《庶民的勝利》、《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我的馬克思主義觀》等著作,系統(tǒng)地闡述了馬克思的唯物史觀、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思想。陳獨秀也發(fā)表《談政治》、《馬克思學說》、《社會主義批判》等宣傳了馬克思的剩余價值學說、唯物史觀、階級斗爭學說。人們發(fā)現了一條異于資本主義的發(fā)展道路,社會主義是否能救中國成了先進知識分子新的思考。以李大釗、陳獨秀、瞿秋白、蔡和森、李達等為代表的先進知識分子為捍衛(wèi)馬克思主義的信仰而堅定地同各種非馬克思主義、反馬克思主義的社會思潮進行了激烈的斗爭。中國共產黨成立后,以毛澤東為代表的共產黨人又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原理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際相結合,開辟了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革命道路。
(二)近代中國社會思潮的歷史演變是社會變遷與社會轉型的必然結果
任何社會思潮都是一定社會歷史條件下的產物。一定社會的經濟、政治和思想文化狀況是影響思潮發(fā)生發(fā)展的主要因素。經濟因素包括生產力的發(fā)展狀況、生產關系的變動情況、日常物質生活狀況等;政治因素包括政治性群體、政黨的變遷過程及實踐活動,一定的政治形勢和政治運動的形成,一定的政治上層建筑的抑制或促進作用等;思想文化因素包括傳統(tǒng)思想文化的傳承、外來思想文化的影響、現實思想文化的制約等。這些因素綜合影響著社會思潮的產生、發(fā)展與變革。
對于近代中國社會的歷史變革,梁啟超先生曾有“三不足”之說:即先“從器物上感覺不足”便有了洋務運動,再“從制度上感覺不足”便有了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最后“從文化根本上感覺不足”便有了五四時期的“全部解放的運動”。伴隨著這“三不足”,在近代中國各個歷史發(fā)展階段中就相應的形成了經世致用的洋務思潮、變法維新的改良思潮、三民主義的革命思潮、民主科學的新文化思潮以及社會主義的革命思潮這五大主要社會思潮。一方面,這些社會思潮促進了社會運動的產生與發(fā)展,促成了社會的變遷與轉型;另一方面,這些社會運動,又反作用于社會思潮,進一步擴大了社會思潮的影響范圍和力度。二者相互影響,共同推進了中國近代社會的社會變遷與社會轉型。
在這一社會變遷和社會轉型的歷史進程中,文化作為社會意識形態(tài)的重要組成,對社會思潮的產生、演變等有著潛移默化式的影響。從狹義的文化定義看,思想精神是文化的核心,包括思想觀念與價值觀念等。思想觀念直接影響人們對社會事件和社會問題的態(tài)度和看法,直接影響人們的情感、意志、愿望、需求、動機等社會心理因素,也直接影響特定社會思潮的形成與發(fā)展。因此,思想觀念的變化自然導致社會思潮的變化。價值觀念的變化與社會思潮的演變更是聯系密切。對于同一社會事件,民眾的價值取向不同、價值標準不同,得出的評價結論也就不同,作為民眾評價互動及其結果的社會思潮自然不同。
(三)近代中國社會思潮的歷史演變是中西方文化交往的集中體現
社會大變革必然導致思想觀念的大變化,正如恩格斯所說:“隨著每一種社會制度的巨大歷史變革,人們的觀點和觀念也會發(fā)生變革?!苯詠碇袊鐣陌l(fā)展歷程就是一部國人的思想觀念從保守轉向改革、從封閉轉向開放、從安貧轉向求富、從依賴轉向自主的歷史。伴隨著社會思潮的演變發(fā)展,中國人的思想面貌與價值取向都發(fā)生了許多積極變化,但同時也出現了不少矛盾和沖突。這些積極變化也好,矛盾沖突也好,究其深層次的原因,都是近代以來中西文化交往的結果。
世界各民族文化的發(fā)展歷程具有普遍性和共同性,都是由點到面,逐步形成的各具特色的文化體系。中國文化屬于黃土大陸文化,是以群體意識為核心的,注重人本、現實和藝術精神為一體的文化;西方文化屬于藍色海洋文化,是以個體意識為核心的,尊崇法律、上帝和真理理念的文化。兩種文化特質各異,但從本質上講,反映的是人類生存和發(fā)展方式的不同,這種不同是因地理環(huán)境、民族心理性格、社會歷史發(fā)展程度的不同而產生的。因此在兩種各具特質的文化初次交往時,必然會有相當長的磨合時期。也正因為如此,在中國近代史上,才會有了洋務派與頑固派的交鋒,才會有了維新派與頑固派的對峙,才會有了革命派與保皇派的斗爭,才會有了新文化運動中“尊孔復古”與“打倒孔家店”的激烈論戰(zhàn)。
縱觀近代中國社會發(fā)展總體路向我們可以看出,近代中國社會變遷與思想轉型過程中,社會思潮的歷史演進既受到西方先進的思想文化影響,也深深地打上了中國傳統(tǒng)思想文化的烙印,是近代中國社會特定歷史文化背景下的產物。這一特定背景下所產生的種種矛盾和問題,都是中國社會由傳統(tǒng)走進現代的必然。中西文化交往中的碰撞、吸收、融會和改造,不僅豐富了各自的文化內涵,也豐富著全人類的文化寶庫,使之日新月異,共同推進人類社會歷史的前進與發(fā)展。
二、近代中國社會思潮歷史演變的當代啟示
馬克思歷來強調交往(Verkehr)在人類社會發(fā)展中的重要作用,他不但常常把交往和生產力相提并論,視為一個民族意識形態(tài)的“現實基礎”,而且每每把交往看作生產本身的“前提”。以歷史唯物主義的視角來看,近代中國社會思潮的歷史演變,在形式上反映的是中西文化之間的交往過程,而在本質上反映的則是中西文化交往中社會核心價值觀的凝練與選擇。明晰這一點,才是當下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當務之急。
(一)社會的和諧發(fā)展必須以核心價值觀作為指導
每一個社會不同的發(fā)展階段,都有特定的價值認同體系,都有特定的社會價值觀。一個社會只有確立了核心價值觀,這個社會才能長期穩(wěn)定和諧的發(fā)展。中國古代社會的核心價值觀是儒家思想,這一價值觀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思想精神的集中體現。正是在這種價值觀的指導下,中國古代文明歷經5000年之久而從未中斷,期間縱有改朝換代、江山易主,但文化傳統(tǒng)仍得以傳承。到了近代,社會思潮的多樣化帶來了不同的價值觀念,但核心價值觀從未確立,因此社會總是在動蕩中曲折前進。近代中國一次次探索的失敗表明,如果沒有一個核心的價值觀作為指導,國家的發(fā)展必受掣肘,社會的進步必受限制,個體的全面發(fā)展也難有保障。
社會核心價值觀是特定時期內的經濟、政治、文化的集中反映,它之所以是核心價值觀,就是因為它同其他非核心價值觀相比,更加關注這個時代的現實問題,解決這個時代的種種矛盾。對于中國來說,在當下日益多元化的社會里,鑄就核心價值觀極為重要。隨著改革的全面深化,中國社會的利益分化進一步加劇,利益訴求也將更加多元,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沒有一個共同的精神“內核”,改革的共識則根本無法形成。正如習總書記所言:“培育和弘揚核心價值觀,有效整合社會意識,是社會系統(tǒng)得以正常運轉、社會秩序得以有效維護的重要途徑,也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p>
社會核心價值觀既不是從來就有的,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它的確立是一個“倡導”、“培育”和“踐行”的過程。核心價值觀能否深入人心,成為社會的共識,取決于兩個方面:一是核心價值觀內涵的先進與否,是否順應了世界歷史發(fā)展潮流,是否體現了本民族的前進方向,是否滿足個人的合理要求;二是核心價值觀確立的途徑與方式,是否符合本民族的歷史文化心理,是否植根于傳統(tǒng)文化,是否體現民族特性。如果滿足了上述兩點要求,核心價值觀在思想文化的引領下,就會成為社會思潮的核心要素,并在社會運動中轉化成全體社會成員的共識,推動社會變遷與思想轉型,促進社會穩(wěn)定和諧的發(fā)展。
(二)社會核心價值觀的確立要求加強思想文化領域的交往
文化的歷史性與社會性決定了任何一種文化都是對民族文化形態(tài)和外來文化形態(tài)的繼承與融合。價值觀作為精神文化的一種,同樣如此。中國歷史的發(fā)展實際表明,社會核心價值觀的確立不能只關注一種價值形態(tài),還要重視中西文化間的交往。
歷史唯物主義告訴我們,文化的多樣性是人類社會發(fā)展的基本趨勢。從縱向來看,文化具有累積性、傳承性,從而表現為發(fā)展的傳承性和創(chuàng)新性;從橫向來看,各種文化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相互交流,從而表現出多樣性和交融性。近代中國社會思潮的多樣化是與中西文化的交往緊密聯系在一起的。中西文化的不同內涵為五大社會思潮的產生提供了養(yǎng)料和素材,是社會思潮多樣化產生的理論源泉。而社會思潮的多樣化又反過來促進了中西文化彼此間的交往,使之更適應社會轉型的需要。在二者的交互作用下,社會的核心價值觀也得以逐步從中凝練總結、選擇確立。正因為如此,中國傳統(tǒng)社會中閉關鎖國的保守理念、頑固派敵視一切外來文化的思想、?;逝赏龍D維持皇權的努力,都被前進的歷史大潮所吞噬。而三民主義、民主科學以及社會主義思想等這些先進的價值觀,既考量了民族的歷史文化心理,又借鑒了西方文化的優(yōu)秀之處,最終得以被歷史所銘記。近代中國社會思潮的歷史演變,反映的就是在中西文化交往中,社會核心價值觀不斷變更、篩選、重構并最終確立的過程。
(三)推進中西文化交往,確立社會核心價值觀
如何弘揚社會核心價值觀?筆者認為最重要的就是要找準構建社會核心價值觀的路徑,也就是如何對待東西方兩種文化及其交往的問題。古往今來,東西方兩種文化融合會通的思想幾乎成為大多數有識之士的共識。徐光啟就提出了“欲求超勝,必先會通”的主張。魏源曾提出“天地氣運自西北而東南將中外一家”的思想。章太炎主張要會通“華梵圣哲之義諦,東西學人之所說”。蔡元培主張:“非徒輸入歐化,而必于歐化之中為更進之發(fā)明;非徒保存國粹,而必以科學方法,揭國粹之真相?!?/p>
現在的問題是如何融“古”于“今”,如何會“外”通“中”。筆者認為,我國著名哲學家張岱年教授的“綜合創(chuàng)造論”,即“古為今用,洋為中用,批判繼承,綜合創(chuàng)新”的思想就值得一提。張教授認為:“要把經過認真挑選的來自古今中外不同文化系統(tǒng)的文化要素綜合成一個現代化的中國文化系統(tǒng),有一系列重要的問題需要解決,它們是: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的指導,必須堅持社會主義原則,必須弘揚民族主體精神,走中西融合之路,必須以創(chuàng)造的精神從事綜合并在綜合的基礎上有所創(chuàng)造?!边@就要求研究者應該以一種動態(tài)的而非靜態(tài)的眼光去觀察各種不同的社會價值觀。即不僅應該著眼于某種社會價值觀在歷史上是如何形成的,而且更應該著眼于它是怎樣在發(fā)展變化著的,未來又可能怎樣發(fā)展變化,以及我們應如何對待、把握和控導這些可能的發(fā)展和變化。對歷史文化特別是先人傳承下來的價值理念和道德規(guī)范,要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有鑒別地加以對待,有揚棄地予以繼承。簡單地說,每一時代的思想文化和價值觀念都必須對以往的時代有所超越,都要在原有文化的基礎上進一步思考和回答所處時代的問題,完成所處時代的任務,最終形成關于所處時代問題和任務的一個理論上的闡釋和解答,這是實現當代理論和文化創(chuàng)新的根本和關鍵,也是培育和弘揚社會核心價值觀的根本和關鍵。
參考文獻:
〔1〕孫建華.論近代中國社會思潮的歷史演進與馬克思主義傳入的可能性[J].科學社會主義,2009,(06):53-57.
〔2〕朱可辛.核心價值觀重在培育[J].科學社會主義,2014,(02):23.
〔3〕張娜.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多元文化路徑[J].思想理論教育,2013,(13):33-37.
〔4〕丁祥艷.論社會思潮的多樣化是社會轉型的必然[J].求實,2012,(08):75-78.
〔5〕方章東,侯惠勤.文化整合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03):50-53.
〔6〕龔書鐸.社會變革與文化趨向——中國近代文化研究[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7〕劉云山.著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J].黨建,2014,(02):21-24.
〔8〕趙壯道.三種社會核心價值觀的比較與啟示[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03):9-12.
〔9〕崔志勝.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多樣化社會思潮[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01):101-104.
〔10〕周興茂.中國人核心價值觀的傳統(tǒng)變遷與當代重建[J].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03):5-11,126.
(責任編輯 王文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