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曙光
2016年2月初,《新教師》編輯部林彥老師告訴我,福建教育出版社應臺北教育大學邀請,將于3月組織《新教師》編委會及名師送課入臺,要我準備一個50分鐘的講座。說實話,接到這個任務我是既高興又擔憂,高興的是我能夠踏上寶島臺灣——這片曾經(jīng)讓我魂牽夢縈的土地,擔憂的是這個高大上的任務——我是否能完成得好。雖然我也曾有過各種講座的經(jīng)歷,但畢竟這是一次海峽兩岸的文化教育交流,代表著大陸的教育形象,能否勝任,我確實心中沒底。在忐忑中,我完成了“潤物無聲?搖靜待花開”的講稿,并于3月12日與交流團一行10人踏上了前往臺灣的教育交流之旅。我們一行10人在臺灣有7天時間,從臺北到高雄,一路前行,沿途感受著臺灣的秀色山川與風俗民情,走訪了5所小學,送出了3節(jié)課、2場講座。所送的課與講座均獲得了臺灣同行的高度贊揚與認可。與此同時,我們也感受到了臺灣同仁的熱情與臺灣教育的獨特風格。
獨特印象之一
教育理念的鮮活性。與大陸學校教育理念較具“格式化”及“口號化”不同,臺灣學校的教育理念體現(xiàn)其獨特的生命性與使命感,以鮮活的培養(yǎng)目標定位學校的發(fā)展。如與我校締結(jié)姊妹校的臺灣新北市修德小學,其校長的辦學理念,與其說是理念不如說它更像一首小詩:“童年是孩子筑夢的黃金歲月,且孩子的夢是繽紛的、綺麗的。孩子沒有環(huán)肥燕瘦之別,也沒有上智下愚之分,有的只是無限待開發(fā)的潛能。我愿意努力奉獻成就他人之美,成就每一個孩子、成就每一個家長、成就每一位老師、成就每一位行政團隊。共同構(gòu)筑一個充滿尊重、關(guān)懷、溫馨、和諧、創(chuàng)意與希望的陽光小學?!痹偃绺咝凼宣}埕小學校長的辦學理念,“營造友善安全的校園,培育創(chuàng)新、感恩快樂、圓夢的全人兒童”,使命感呼之欲出。臺北市新生小學的辦學愿景:愿“新生”的每個孩子都能具備經(jīng)營幸福人生及推動社會進步的憧憬與能力。生命化教育參與其中。
獨特印象之二
課程設置的多元性。臺灣學校的課程是通過設置多元彈性課程促進學生的適性發(fā)展,從課程的主體來看,既有規(guī)定的課程,又有校定課程,但更突出以校為本的課程開發(fā)與學校特色。綜觀所參觀的臺灣幾所小學,從課程設置的表面來看,與大陸大同小異,開設有國語、英語、健康與體育、藝術(shù)與人文、自然與生活科技、電腦、綜合活動等。但與大陸不同的是,臺灣還開發(fā)了以校本研發(fā)為主線的主題特色課程。如,臺北立人小學,在國語課程下又開發(fā)出了全人閱讀、多元思考兩門課程,綜合活動下又開發(fā)出了圍棋、家暴防治、性別平等、品德教育等;屏東縣的五溝小學以塑造新時代客家地區(qū)學子意象為愿景,形成了客語生活學校的辦學特色,開發(fā)了客家舞獅、客語教學等校本課程;高雄的鹽埕小學根據(jù)學校藝術(shù)專長的師資優(yōu)勢,開設了美術(shù)社團、音樂社團,深耕視覺藝術(shù)教育。
獨特印象之三
學校教育的社會性。在臺灣交流研討的幾天,讓我印象最深的是學校教育的社會力量參與,特別是志工在學校教育中的作用。臺灣有這么一群人,在學校負責一些勤雜事,協(xié)助老師管理學校,他們不求回報,就像喜愛自己孩子一樣喜愛他們的學校。在新北市修德小學,一名家長志工就讓我印象深刻:他是一名退休的職工,但他還在修德小學義務教孩子們種植蔬菜。在臺北的新生小學,一名志工媽媽在學校的閱覽室?guī)ьI孩子們完成了世界各地地標認識的學習。這名志工媽媽以其豐富的閱歷、淵博的知識博得了在場所有人的尊重。在屏東縣的五溝小學,我們受到了五溝小學師生員工的盛大歡迎,在這場盛大的歡迎儀式中,五溝小學的志工媽媽從頭至尾策劃并參與了這場盛宴。我們常說,教育分為學校教育、家庭教育與社會教育,在大陸,這三種教育涇渭分明,相對獨立,其結(jié)果常常造成教育的缺失與斷層。臺灣學校教育的社會性值得我們借鑒。
獨特印象之四
學生培養(yǎng)的分層性。理性的教育應該承認與尊重學生的差異性,孔子的因材施教思想說的就是這個道理。臺中的立人小學在學校愿景的第一條這樣寫道“把每個孩子帶上來,尊重個別差異,是我們永遠的堅持”。臺灣的學校會根據(jù)學生的智力水平,開設資優(yōu)班與普通班,讓學習能力強的孩子學得更好,讓學習能力弱的孩子學得更自信。這兩個班是開放的、人性化的,也是動態(tài)的。在一些規(guī)模較小的、無法分成兩個層次的班級的學校,就采取開設補習班,有專門的老師、專門的時段為學習跟不上的孩子補習。
臺灣之行匆匆,所見雖少,收獲甚多。臺灣與大陸,書同文,語同音,習同俗,宗同根,但臺灣獨特的教育理念,在此行見微知著。愿通過此次溝通與了解,相互學習,共同切磋,穿越一水之隔,共同促進兩岸教育發(fā)展。
(作者單位:福建省順昌縣實驗小學 責任編輯:朱蘊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