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創(chuàng)山
【摘 要】運用實驗法,在大專院校學生體育教學中確定兩個教學班,分別采用合作與競爭教學模式和傳統(tǒng)教學模式進行實驗教學。整個教學試驗過程得到了嚴格的控制。研究結果表明,合作與競爭教學模式在大專院校體育課教學中是可行的,其教學效果優(yōu)于傳統(tǒng)教學模式,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非智力因素,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技能水平,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關鍵詞】合作與競爭教學模式 體育教學 優(yōu)越性
我國的體育教學模式可以分為兩大方面,一是對體育教學模式進行理論研究,二是根據(jù)已提出的教學模式的假說進行實驗性研究。結合當前各大專院校的特點和實際情況及體育運動自身的特點,在大專院校的體育教學中進行了合作與競爭教學模式的初探討。實踐證明,合作與競爭教學模式不僅非常適合體育教學,其優(yōu)越性也日漸明顯:不僅提高學生的運動技術技能成績,增進學生對體育運動的興趣愛好,而且學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均有明顯提高。
當前大專院校的體育教學中,我們試圖將合作與競爭教學模式的理論與體育教學實踐課相結合,找到一種適合當前大專院校體育課實際情況并且更有利于體育教學的教學模式,進而使教學不僅適應當代教育,也要體現(xiàn)體育課真正價值。如何使學生更好更快地掌握各項運動的基本技術,是目前體育工作者的重點,也是體育教學模式改革所面臨的一個問題。
試驗前,抽取兩個運動能力及運動素質比較接近的班級各30名學生,且男女生比例相同,并分為對照班A和實驗班B,采用籃球內容進行授課比對。對照班采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教師講解、示范,學生進行練習。實驗班采用合作與競爭教學模式,將學生“異質分組”,即把基礎好的學生與基礎差的學生分到同一組,結成幫教小組,讓基礎好的學生起到示范、指導作用,激發(fā)學生的個性,加強學生之間的團結合作學習,提高學習效率。實驗前對兩個班的學生進行原地投籃和運球投籃的技術檢測。在實驗班將基礎好的同學與基礎差的同學混編成幾個小組,對照班不做任何改動,經過36學時的學習,最后再檢測成績,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
在實驗班中采用合作與競爭教學模式上課。合作與競爭教學模式以單元小組的組織形式上課,將全班學生分成幾個小組,然后按照設計好的教學程序上課,在整堂課中,教師對學生以異質小組為中介,來完成教學、管理。 而右側為比較常見的普通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教學程序非常簡單,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總是處于一種被動的地位,只能毫無疑問地去接受教師所教授的內容,其教學課堂很是枯燥乏味。實驗班和對照班均完成了規(guī)定的教學任務。說明兩種教學模式均有利于大專院校的籃球課教學。而實驗班的技術技能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班,內部動機水平也要比對照班高出很多,他們之間存在著非常顯著的差異。說明合作與競爭教學模式更有利于中專院校的籃球課教學,也更有利于學生非智力因素的培養(yǎng)提高。
合作與競爭教學模式是指在教師的指導和學生的共同參與下,通過運用運動的手段,利用適宜的條件,創(chuàng)造一種較為復雜的運動環(huán)境,使學生通過個人努力或與同伴進行協(xié)作克服困難,完成教學任務,促進學生合作能力與競爭意識共同發(fā)展的一種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的作用是能夠促進學生合作能力與競爭意識的發(fā)展,其特點是師生共同參與,使學生在運動中學會合作與競爭。這種教學模式也符合時代的需要。在如今競爭激烈的社會中,學會競爭懂得合作是每個人應具備的能力,教育也應該重視這方面能力的培養(yǎng)。在體育教學實踐課中,合作與競爭教學模式以單元小組的組織形式上課,將全班學生分成幾個小組,然后按照設計好的教學程序上課,在整堂課中,教師對學生以異質小組為中介,來完成教學、管理。
合作與競爭教學模式應用于體育教學,其作用如下:
1.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技術技能成績和整體的教學質量。
2.合作與競爭教學模式能把學生個體之間存在的差異轉化為學生學習的動力,調動積極因素促進學生發(fā)展,培養(yǎng)了學生對體育運動的興趣和愛好,充分發(fā)展了學生的非智力因素。
3.合作與競爭教學模式創(chuàng)造了公平競爭的良性環(huán)境,使學生在競爭中把握公平的尺寸,在合作中體驗互助的樂趣,對培養(yǎng)學生人格、世界觀、價值觀等有非常好的促進作用。
實踐證明,合作與競爭教學模式更適用于各項技能的學習與掌握,它能調動學生內部動機,培養(yǎng)學生運動的興趣、愛好等方面優(yōu)于常規(guī)教學模式。在實際教學中運用這種教學模式,與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相比,優(yōu)越性在于:
1.合作與競爭教學模式變教師為主體為學生為主體,進行啟發(fā)式引導教學
改變傳統(tǒng)體育教學中那種以教師為主體的做法,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教師只是起到啟發(fā)、指導、監(jiān)督、支持、保護、評價的作用,把課堂的主導權交還給學生,讓學生在運動中個性自然流露,人格和諧發(fā)展,非智力因素不斷發(fā)展。合作與競爭教學模式促進了學生的學習交流,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通過互相幫助、互相指導,不斷地提高學習成績,不斷地增加成功的體驗。同時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仔細觀察學生,根據(jù)學生反饋的信息,及時又針對性地對癥下藥,對學生進行指導。
2.運用游戲法和比賽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提高學生的興趣愛好
通過體育比賽、做游戲,可以培養(yǎng)學生對自己行為的責任感、集體主義精神和組織紀律性,使他們在活動中認識一個人作為集體一員的尊嚴、責任和義務,激發(fā)他們的學習欲望。因此我們在教學中要多運用游戲法和比賽法,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在刺激有趣的游戲比賽中學習技術動作。但是比賽不是最終的目的,而是一種促進學生提高技術的手段和檢驗學生技術成績的方法;比賽不是簡單的分出誰勝誰負,而是讓學生發(fā)現(xiàn)別人的優(yōu)點和自己的不足,以此來取長補短。游戲法和比賽法的運用改變了傳統(tǒng)教學中在學習技術時枯燥乏味的缺點。游戲法和比賽法更能有效地發(fā)展學生的身體素質,促進學生在各種復雜的情況下合理地運用所學技術、戰(zhàn)術,完成規(guī)定的教學任務,也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團結合作、持之以恒、艱苦奮斗的集體主義精神和良好的身體、心理方面的素質。在教學中,在相對固定的異質小組中引入游戲法和比賽法使學生有了長期努力奮斗的目標,以此來達到教育的最終目的。
3.合作與競爭教學模式注重評價,并且改變評價的標準,讓學生體驗成功
評價作為教學活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一定要樹立以學生發(fā)展為目標的新的評價觀,改變那種絕對性的成績評價,應該把成績評價與態(tài)度評價結合起來,使評價的標準呈現(xiàn)多元化,注意評價的手段,方法的多樣性以及評價的最佳時機,處理好教師評價、學生評價以及情感等方面的因素。評價的目的是激勵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其認識到自己所在的水平,提高學生進步的幅度,促進學生的發(fā)展。評價要以鼓勵為主,充分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教師在評價的過程中要注意正確地引導學生評價,讓學生親眼看到自己的進步,在運動中真正感到成功。只有有了成功的體驗,學生才會真正與體育結緣,才能真正熱愛體育,才能最終形成終身體育的觀念。同時,教師要有責任心,不斷地總結經驗,提高自己的水平,以滿足學生的需要。
在實際教學中, 教師要根據(jù)上課內容、學情情況、環(huán)境、場地與設施等因素靈活運用,建議如下:
1.合作與競爭教學模式適用于籃、排、足球,及超級伙伴等集體項目。
2.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始終定位好自己的角色,教師要降低自己的重心,深入學生,與學生處于同構狀態(tài),扮演好引導者的角色。
3.教師在對學生的分組過程中,應該注意組與組之間的平衡以及組內之間的差異,真正做到異質分組。
4.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學的場地、器材、設備等必須有足夠的保證,以確保學生分組后每組學生都有場地器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