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鐘鈴
【摘 要】當下,“碎片化”閱讀已成為數字化發(fā)展的主要催生物,擁有著眾多的受眾群體和強大的生命力,在很大程度上改變著人們的閱讀習慣甚至是生活習慣。大學生作為對新事物反應最為強烈的群體,寫作水平在“碎片化”閱讀的影響下有著或多或少的改變,然而這種改變又對新時代的教育有著新的挑戰(zhàn),需要更為嚴謹地規(guī)劃與引導。
【關鍵詞】“碎片化” 閱讀 大學生 寫作 影響
互聯網及數字技術的不斷發(fā)展、手機網民的急速增長、智能終端的迅速普及以及傳統(tǒng)內容的數字化,為信息傳播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撐,對紙質閱讀造成了巨大沖擊,但同時也拓寬了人們獲取信息的渠道,日漸改變著人們的閱讀習慣。受巨大科技力量影響下的當代有著無法比擬的時代特征,“碎片化”即為現代典型的時代表征之一——時間碎片化、信息碎片化、思維碎片化、思想碎片化、閱讀碎片化。其中,閱讀的碎片化體現著“碎片化”時代的典型特征。
“碎片化”一詞出現在20世紀80年代關于“后現代主義”的有關研究文獻中,指完整的東西破成諸多的零塊。一般而言,“碎片化”閱讀有著兩種定義:一是對書本中較長的內容進行拆散,利用零散的時間進行閱讀,如古人所言“馬上,枕上,廁上”的時間,形成內容片段式、非結構化的閱讀;二為利用手機、平板、mp4等電子產品進行的不完整的、斷斷續(xù)續(xù)的閱讀,包括對文字、聲音、圖像的立體知識信息的獲取和網絡在線閱讀和下載瀏覽,閱讀由讀書走向讀屏。而在當下,“碎片化”閱讀一般指向后者。且2012年中國互聯網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指出,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國手機網民規(guī)模達到4.2億,在整體網民中占74.5%。其中,智能手機網民規(guī)模達到3.3億,在手機網民中占比達79%,成為我國移動互聯網發(fā)展的重要載體。且網民對手機的網上閱讀依賴較大,據調查,手機網民平均每天使用手機上網的時間達到124分鐘,每天上網4小時以上的重度手機網民達到22%??梢?,“碎片化”閱讀已經充斥著我們的生活。這種閱讀的碎片化又可分為時空碎片化、內容碎片化、主體碎片化、關注機制碎片化以及注意力的碎片化,進而影響著我們的思維、世界觀價值觀、信息獲取習慣甚至是生活與交流。對當代大學生而言,“碎片化”閱讀所帶來的閱讀改革必將影響寫作思維與習慣,引起寫作改革,最終促使教育方面進行進一步合理改變。
“碎片化”閱讀影響寫作的具體機制
當下,“碎片化”閱讀逐漸替代傳統(tǒng)紙質閱讀,閱讀方式的改變終會影響到寫作習慣,這與閱讀影響寫作的中間機制有著密切關系。閱讀主要影響寫作的語詞使用、思維形式,前者包括辭藻的選擇和語法、修辭的使用,后者則包括文章觀點以及闡述的條理性。與傳統(tǒng)的紙質閱讀相比,“碎片化”閱讀材料由于在語詞使用及內容的龐雜性等方面有著鮮明的時代特點,因而受“碎片化”閱讀影響下的寫作與傳統(tǒng)閱讀影響下的寫作相比,也有著非常鮮明不同的語詞使用和思維形式。且“碎片化”閱讀的影響較傳統(tǒng)紙質閱讀更深刻,由于其普世性使得影響范圍更廣,且時空碎片化帶來的便利性使受眾的生活習慣、日常交流也受到前所未有的影響??傊?,“碎片化”閱讀給寫作帶來了空前的變化,且這種變化與傳統(tǒng)紙質閱讀有著顯然的區(qū)別。這種變化主要表現在碎片化影響下的詞匯使用、寫作思維和價值觀體現上。
就詞匯而言,“碎片化”閱讀最突出的影響即為寫作中網絡創(chuàng)新詞匯的大量使用。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利用互聯網進行寫作或是傳播信息的人越來越多,網絡上的文學作品也日漸處于泛濫狀態(tài),這使得人們對有深度的文化作品的關注日漸下降。與有深度的傳統(tǒng)文學作品相比,網絡文學的語詞使用大多具有隨意性,許多網絡新詞正是由于這種隨意性而被陸續(xù)創(chuàng)造出來,比如“給力”“牛逼”“duang”等。2010年南非世界杯期間,“給力”一詞在網絡上開始泛濫,一時間成為各大網絡媒體的熱詞,僅在世界杯結束四個月后,“給力”一詞便出現在《人民日報》等主流媒體上。“duang”的使用也僅在“嗶哩嗶哩彈幕網”發(fā)布《我的洗發(fā)水》一視頻后半個月便見諸報端,可見網絡新詞的影響何其巨大。再加上網絡文學的競爭日益激烈,各大媒體為了博人眼球且跟上時代的步伐,也積極使用網絡新詞,人們在“碎片化”閱讀中不知不覺便接觸到網絡新詞。且網絡文學的門檻較低,具有普世性,具備任何文學素養(yǎng)的人都能在網絡上進行寫作并且發(fā)布,這種隨意性也使得網絡新詞在文學創(chuàng)作中的使用變得隨意泛濫,整體的文本環(huán)境變得相對缺乏嚴謹性。但與此同時,由于新詞具有相當強大的表現力,受體寫作過程中對創(chuàng)新詞匯的運用也能使文章更為活躍,表現力和張力更強,使文章的語言風格趨向輕松化和娛樂化。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又是時代特征的一種體現,迎合了人們在快節(jié)奏的生活下對輕松的閱讀環(huán)境和寫作發(fā)泄功能的需求。
網絡符號在寫作中的使用也成為“碎片化”閱讀下的寫作新特征。由于網絡和鍵盤的使用,加上“碎片化”閱讀材料本身的特點,網絡文學的語詞大致呈現簡略化、鍵盤化、拼音化、數字化、個性化和不規(guī)范化的特征。根據國家語言資源檢測與研究中心的調查,網上漢字使用數為9793個,比平面媒體漢字使用多了1568個,同時,標點、符號使用率達55.07%,高于漢字的使用率。比如被稱為網絡文學“鼻祖”的著名小說《第一次親密接觸》中就有許多符號、標點的應用,如:“如果當我講出任何阿諛奉承諂媚巴結的惡心言語而不讓我的胃覺得抽筋時,我就可以出師了。如今,我終于學成歸國了。呵……:)……”笑臉符號“:)”使得主人公微笑的表情狀態(tài)更具畫面感,不需要經過太多辭藻的修飾來表達作者想在主人公身上賦予的表情狀態(tài),且讀者能心領神會到符號所具有的表現力?!靶那楹命c了嗎?……美麗的輕舞飛揚小姐……”“嗯:)……好多了……可愛的痞子先生……”“呵:)……痞子……我該睡了……明早十點上站……陪我嗎?”“呵:)……那么明早見了……晚安……痞子?!蓖瑫r,在這樣的語句中,也不難發(fā)現文中所使用的語句都相對簡略、白話,且語法也呈現不規(guī)范化和個性化的趨勢。且“碎片化”閱讀環(huán)境本身存在文本寫作與網絡交流相融合的特點,人們在網絡上可以以日常生活交流的語言進行短小的文本寫作,并允許被人加以回復和評論,這種特點使得受眾在真正寫作的時候也會受到他人語詞運用習慣的影響,使詞語的使用更加網絡化和通信化。此種“碎片化”閱讀材料的長時間浸泡,終會使得受眾在寫作的時候不由自主地使用吸收而來的語言風格。雖然符號的使用和語法的生活化可以方便人們在網絡上的交流,迎合線上線下人們快節(jié)奏的生活,但這種習慣如果長期影響寫作行為,總的來說還是會瓦解傳統(tǒng)寫作文化系統(tǒng),不利于寫作水準的全面提高。
“碎片化”閱讀多元化的閱讀內容也使得外來詞匯在寫作中的運用更加廣泛?!八槠遍喿x基于網絡的發(fā)展而生存,使全球各地的文化文學能迅速便利地匯集在一起,知識更新的速度也隨之加快。受眾群體接受的“碎片化”閱讀材料可以包括各個國家或地域,這就意味著“碎片化”閱讀材料可以有著不同價值觀文化的交匯,不論是通過相同的語言系統(tǒng)還是不同的地方語言,都能使受眾足不出戶就可以在耳濡目染中感受和吸收到不同的語言特色。比如“Email”(電子郵件)、“IT”(信息技術)、“IQ”(智商)等外來詞匯現在在越來越多專業(yè)文獻中的出現,更甚《人民日報》在2014年發(fā)表評論指責外來詞匯的入侵,稱其傷害了漢語的“純潔和健康”。我們能輕而易舉地察覺到由于全球性網絡的發(fā)展所帶來的詞匯混雜使用,再加上“碎片化”閱讀本身存在的便利性,于更長的時間內浸泡在這種混雜的語言環(huán)境中,人們在寫作時便會自然而然運用到這些外來詞匯,使“碎片化”閱讀影響下的語詞使用更加復雜。
總之,在“碎片化”閱讀的影響下,當代大學生的寫作中,網絡創(chuàng)新詞匯、網絡符號以及外來詞匯在寫作中更為廣泛和顯著。就寫作來說,詞匯的運用是寫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其基礎部分?!八槠遍喿x對大學生寫作詞匯運用的影響即體現為對大學生寫作基礎能力的影響,其影響范圍和深度值得更為謹慎地看待。
閱讀對思維的影響是其對寫作影響的本質。“碎片化”閱讀環(huán)境下的寫作與傳統(tǒng)紙質閱讀環(huán)境下的寫作相比,核心區(qū)別在于貫穿文章的整體思維有著顯著的差異?!八槠遍喿x影響下的思維碎片化一般體現于信息整合能力、邏輯條理性、思維活躍度等方面。
“碎片化”閱讀的長期影響會對信息整合能力產生相當大的作用。寫作在一定層面上體現的是信息的整合能力,一篇好的作文往往能對一件事情賦予完備全面的觀點,觀點依賴于完備整合的信息?!八槠遍喿x材料由于數字的限制,往往隨著事件的發(fā)展進行多篇短篇文章的不斷跟進,這使得完整的事件容易被肢解為零散的部分。且通過“碎片化”閱讀這一途徑,人們所接觸的閱讀材料含有較多的垃圾信息。超鏈接文本的存在更是一個極大的注意力分散點,不僅極大地挑戰(zhàn)了人們的信息篩選能力,并且會在不知不覺中分散受眾群體對某一事物的關注度,進而影響到對某一特定事物的整體理解。如果沒有對某事物進行專門的資料搜集,人們的一次閱讀能接觸到的有效信息往往只是冰山一角,完整的事件會被分割成許多零碎的信息從不同時間段通過閱讀途徑傳送給受眾,且在“碎片化”閱讀低門檻的環(huán)境下,許多網頁系統(tǒng)的專著都存在注水現象,即使在專門的時間段來搜集文獻資料,對人們的信息整合也是一重大挑戰(zhàn)。再者,由于“碎片化”閱讀迎合著快節(jié)奏的當代生活,其越來越趨向于娛樂性閱讀,人們在進行閱讀時往往會缺乏信息整合的意識,任憑大量的零碎的事件報道撲向大腦,進而使整合信息的能力不斷下降,最終在進行寫作時會由于匱乏零散的信息而使得文章的觀點呈現出碎片化、缺乏完整性的特點,更有甚者會出現文章敘述邏輯斷層的情況,使得文章難以成為一個完整整合的作品。
作文中的邏輯表現散亂也是“碎片化”閱讀對寫作影響的一個重要體現。由于“碎片化”閱讀本身存在的碎片化特點,對一件事物隨其發(fā)展而更新信息的模式不僅會使得受眾群體在寫作時面臨整合信息困難的局面,還會帶來全篇文章邏輯觀點散亂的影響。通過“碎片化”閱讀接觸到的是對一件事物零散片面的觀點,人們在享受“碎片化”閱讀帶來的娛樂的同時,并不會刻意地去整合觀點。久而久之,受眾群體看問題時不能進行全面的思考,往往只從一個方面去考慮問題,或突然又從另外一個方面著手,思維具有相當大的跳躍性,在寫作時也容易想到什么就寫什么,很難從整體下手,從而造成文章邏輯的無序性,自然而然難以產出高質量的作文。
“碎片化”閱讀對思維活躍度也有著重要影響,其豐富的信息量容易使受眾產生一種思維惰性,從而降低思維活躍度。高質量的作文都是作者獨立思考的智慧結晶,獨立思考的能力決定著文章的觀點質量,對文章的整體水平起著關鍵性作用。網絡是“碎片化”閱讀賴以生存的土壤,能給受眾群體提供強大的信息支援,不論是何時何地的信息資料,人們只需動動手指頭就可以瀏覽,對信息獲得養(yǎng)成依賴惰性。在微博上體現的信息依賴惰性更為典型:某些認證的名人微博或是權威媒體的官方微博,往往會以長篇文章的形式發(fā)表某些消息或是自己的觀點看法,人們在閱讀這些消息的時候,也經常采用轉發(fā)、點贊的方法代表自己對某觀點的認同,這就在不經意的意識形態(tài)下日積月累形成一種思維依賴,用轉發(fā)別人的觀點代表自己的思考,久而久之形成一種思維惰性,一味去尋求認同,懶于獨立思考,在進行專業(yè)寫作時,更加依賴于網絡信息,甚至照搬抄襲網絡上的結論成果,如此這般情況下進行的寫作,很難有獨到創(chuàng)新的見解。人們在寫作的時候,這種慣性的養(yǎng)成無疑是“碎片化”閱讀影響下寫作的一個巨大的負面影響,尤其對科研寫作者來說更是一個致命的打擊和挑戰(zhàn)。
從價值觀來說,當代大學生處于“三觀”已接近形成的階段,“碎片化”閱讀內容的良莠不齊等其本身具有的特質很容易對大學生的價值觀產生重要影響。而寫作正是價值觀體現的一個重要渠道和方式,當代作文產出所體現的中心思想的變化,更能凸顯“碎片化”閱讀影響下的價值觀變化。
正確的價值觀需要充沛理性力量的支撐。當下,“碎片化”閱讀的發(fā)展正處于一個加速上升的階段,各大媒體都爭相趨向于發(fā)布一些較為能夠煽動大眾情緒的文章來博取眼球。比如許多媒體發(fā)布新聞消息為了賺取點擊量會對一件事情斷章取義,甚至歪曲事實,2013年3月28日據《光明日報》報道,3月26日,多家媒體轉載報道的“深圳最美女孩”張芳跪地給殘疾乞丐喂飯的圖片和新聞被證偽。但此新聞已在社會引起相當大的反響,并有權威媒體陸續(xù)發(fā)布贊揚性文章,眾多網友紛紛轉發(fā)點贊。可見,“碎片化”閱讀所報道的新聞能在短時間內帶來巨大的社會效應,煽動社會情緒。抒發(fā)情緒是寫作的基本功能之一,受眾群體在“碎片化”閱讀的環(huán)境下容易在寫作時掉入大媒體環(huán)境所設下的陷阱,人云亦云,或激情贊揚,或義憤填膺。如此,文章整體便會缺少理性力量,加上“碎片化”閱讀材料傳播速度相當快,受眾群體易受情緒牽制,更加難以站在客觀理性的角度分析事件問題,甚至淪為文化群盲,寫出來的文章自然就容易流為一般。
另外,對事物美的追求也是正確的價值觀形成的必要手段,這需要對閱讀內容有足夠的審美能力?!八槠遍喿x有著信息量大的優(yōu)點,受眾群體在進行閱讀的時候容易處于一種“饑渴”狀態(tài),希望能盡可能地獲取更多的信息,以至于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不落后太多。但此時的“碎片化”閱讀猶如“口渴時的鹽”,越飲越渴,沒有很多深度的內容,容易帶來一種閱讀麻醉,使受眾群體看似在短時間內獲取了很多信息,實則為有效信息和有效閱讀寥寥無幾。人們在眾多的信息中徜徉,久而久之對真正有深度的內容難以進行相應的審美消化,這種審美精神的缺乏也就會帶到相應的寫作中,導致寫作的內容沒有深度和美感。另外,在當代網絡文學的迅速發(fā)展下,越來越多的網絡寫手找到自己的市場,開始進行大量的寫作,但這種寫作往往是在網絡文學的商業(yè)性驅使下完成的,較傳統(tǒng)紙質閱讀更容易滋生文學功利主義,使文學作品應功利而生,更不用說寫作時被寫手拋諸腦后的審美精神了。當代大學生作為數字的原住民,對網絡文學較其他年齡階段的群眾更為熟悉,2008年4月23日《搜狐教育》據《科學時報》的數據發(fā)現,大學生已成為網絡寫手的主力軍,一小時能創(chuàng)造出六七千字的小說,最高收入可達月薪十萬元人民幣。在這樣的淘金浪潮中,網絡小說無疑成為部分大學生寫作的主戰(zhàn)場,“碎片化”閱讀環(huán)境下帶來的功利主義的影響,在寫作中的體現也就不言而喻。
“碎片化”閱讀由于其包容性,使得內容上所表現出的價值觀也同樣有著一種多元化,這在受眾閱讀的過程中會產生一種潛移默化的影響。“碎片化”閱讀是個吸收各個國家或地域作品的大熔爐,受眾可以輕而易舉地獲取不同地區(qū)的文學作品。而不同地域的文學作品往往蘊含著當地多樣的價值觀念,且許多的價值觀念都是相沖突的,比如西方的基督教文化和中國現行馬克思主義的唯物主義價值觀,以英國為首的支持同性戀愛觀和中國廣電局的禁止同性戀愛引導等等。受眾暴露在這般冗雜的閱讀環(huán)境中,必然會受到多樣復雜的價值觀念的影響,尤其對對世界尚未形成一定認知態(tài)度的青少年兒童而言,沒有強有力的引導必然會走向茫然甚至是扭曲。但對“三觀”已經初步定型的大學生而言,由于其大腦已會自動篩選和判斷信息,多元的價值觀環(huán)境起到的主要是多元化思維的作用,使得大學生寫作文章內容更加豐富,思想更為開放包容。且在“碎片化”閱讀包容的環(huán)境中,人們可以對不同的觀念進行點評,并能在網絡上分享和討論自己的看法,這在培養(yǎng)大學生寫作思維包容性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催生著鮮明獨特的作文觀點。
筆者認為,不論是從詞匯、思維還是價值觀的角度來說,“碎片化”閱讀對寫作的影響都是非常深刻的,雖然其影響有利有弊,但對大學生而言,其把握力度還需更精準,以應對“碎片化”閱讀帶來的挑戰(zhàn)。“碎片化”閱讀的群體數量是龐大的,閱讀材料是雜亂的。閱讀材料質量的好壞是決定閱讀質量的關鍵,閱讀質量的降低又會隨著詞語機制和思維機制使得整體寫作水平下降,最終導致“碎片化”閱讀環(huán)境下的寫作競爭力的下降。強大的寫作競爭力在一定程度上既能激發(fā)寫作愛好者的寫作實踐,又能激勵他們不斷創(chuàng)作出好的作品,而“碎片化”閱讀環(huán)境下虛弱的寫作競爭力恰恰會導致這種激勵作用的喪失,影響整體文章的產出質量。因此,“碎片化”閱讀對大學生寫作的影響不容小覷。
【參考文獻】
[1]張永銳.“碎片化”時代的“陌生化”閱讀[J].教育實踐與研究:中學版(B),2014(05):49-52.
[2]吳海珍.“碎片化”閱讀的時代審視與理性應對[J].河南圖書館學刊,2014,34(03):95-97,103.
[3]莊孔韶.寫作與閱讀的邏輯與直覺[J].民族藝術,1998(02).
[4]林茂.碎片化閱讀風尚下的“全民閱讀”文化建設探析[J].大眾文藝,2013(18):271-273.
[5]鄭文豐.碎片化閱讀的“美麗”與“憂愁”[N].貴陽晚報,2012-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