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李妮 楊曉飛
【摘 要】在“學科互涉”視域下,美術史和考古學都受到古物學的影響,二者在認知方向和認知體系、研究內(nèi)容、研究對象、研究工具和方法以及結構等方面都有交叉和滲透,并逐漸形成了一門較為新穎的學科,即美術考古學,對美術學和考古學的發(fā)展來說都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學科互涉 美術史學 考古學 關系
近年來,隨著經(jīng)濟的發(fā)展和社會的進步,人們對于歷史文化的研究越來越深入。在信息化的時代,現(xiàn)代知識體系中的學科交叉和交流是不可避免的發(fā)展趨勢,美術史學和考古學在很多方面都表現(xiàn)出“學科互涉”的性質,形成了美術考古學。與其他學科相比,此學科兼具美術學和考古學兩方面的特點,對美術史和古代文化的研究都具有重要意義。因此,研究美術史學與考古學的方法論和結構,探討二者之間的滲透和交叉關系,對各學科的研究邊界進行討論具有重要意義。
一、古物學對美術史學和考古學的影響
美術史學和考古學在研究內(nèi)容和研究方法、研究對象等多個方面都有很大的相似性,較為明顯的是,二者在發(fā)展過程中都受到了古物學的重要影響。無論是在中國古代還是在西方國家的發(fā)展歷史上都有收藏古物的習慣,中國古代存在著“玉府”等收藏古物的專有機構;外國的皇族對于古物的喜好也成了當時古物學發(fā)展的動力。
美術史學和考古學真正開始交叉滲透的時間是在18世紀中期,溫克爾曼是當時著名的學者,其著作《古代美術史》的研究內(nèi)容主要是針對美術的發(fā)展歷史。該學者在編寫的過程中,從美術史的角度出發(fā),對促進民族發(fā)展的古物和記載美術史的古物文獻展開了研究。正是因為該學者將古物學和美術史學、考古學結合起來,才發(fā)現(xiàn)總結出美術的發(fā)展歷程,促使了美術史學和考古學的成熟,溫克爾曼也因此被稱為“美術史學之父”和“考古學之父”。無論是溫克爾曼的稱謂還是其著作的特點,都向我們反映了一個信息:美術史學與考古學之間都受到古物學的影響,二者之間具有很大的聯(lián)系。
二、美術史學和考古學的相互滲透和了解
不同學科之間跨越了邊界之后就會產(chǎn)生互相滲透,即產(chǎn)生我們所認為的“學科互涉”。許多學者認為這種滲透是必然的,不同學科之間的滲透和交叉主要體現(xiàn)在學科的認知方向和知識體系等方面;學科的指導思想、理論和研究方法;與學科相關的社會和技術問題;與其他學科產(chǎn)生的滲透和交叉性;學科內(nèi)外的定義等。美術史和考古學學科互涉具體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學科的認知方向和知識體系
無論是考古學還是美術史學,在對相關的方法和對象進行論述和解釋時,都涉及大量的說明和闡釋,此特點表明了人文學科的鮮明特點。若根據(jù)研究對象來進行劃分,美術史學屬于美術學的范疇;若根據(jù)研究體系來看,美術史學又屬于歷史學。在美術史學的發(fā)展中,人類的審美情感占據(jù)著重要的地位,感性色彩較為濃烈,理性認識的實現(xiàn)也需要通過感官來進行。我們可以將美術史學的研究實質歸結為:通過分析作品的形式和風格來認識美術家或者是史學家的思想感情,從而探索其中蘊含的發(fā)展規(guī)律[1]。
與美術史學的不同之處在于,考古學直接強調理性在研究和發(fā)展中的作用,考古學的研究對象主要是古代人類的發(fā)展,通過分類描述遺留的物品來對古代社會的存在形式進行研究,并研究遺留物品之間的關系,從而確定相關的功能,此外,對遺留物品的發(fā)展和改變進行研究和分析,能夠了解古代社會發(fā)展的文化特色并得到相關發(fā)展的具體意義。無論是探索背后的規(guī)律還是直接將理性思想運用于分析和調查中,考古學和美術史學的發(fā)展和研究都是將探索和研究物質世界作為主要的研究途徑和方向來實現(xiàn)目的的。
(二)研究方法和工具產(chǎn)生的交叉
考古學中涉及的主要研究方法為研究地層和器物的類型。20世紀中期的考古學主要局限于單純的研究和記錄,核心的研究思想和內(nèi)容就是對地層以及器物的類型進行研究和總結。直到1960年之后,丹麥的著名學者克里斯丁在對古典的器物進行研究時,融入了情境,并對器物的裝飾進行了詳細的研究,這不僅對考古學的發(fā)展有促進作用,對美術史學的發(fā)展也有重要的參考作用。之后蘇秉琦也利用了美術的圖案分類將美術的寫實與寫意等方法融入了考古學中。
在美術史學中也有考古學的滲透,例如,廣泛應用于年代和類型的研究方法同樣能夠為美術史學的研究提供便利。在對美術的風格進行研究時,法國的夏皮羅采用了層析法進行研究,其中的第一和第二層析分別是對形式的要素和形式之間的關聯(lián)進行的研究,與考古學的研究方式非常相似。在世界范圍內(nèi),這種學科互涉的現(xiàn)象都非常普遍,外國學者溫克爾曼的作品是最典型的學科互涉。在我國的古代,學科互涉的例子也有很多,常任俠和段文杰等大家都為美術史學與考古學的交叉和融合做出了重要貢獻[2]。
(三)研究對象的滲透和交叉
從研究對象來看,美術史學和考古學之間也有一定的交叉和滲透。美術史學的研究主要是針對美術的作品以及美術作品的創(chuàng)作者,尤其是在對古代的美術作品進行研究時,涉及的研究對象往往都屬于考古學中的古代文物,也是考古學的研究對象。由此可見,考古學和美術史學在研究對象和研究資料上都具有一致性,例如壁畫、雕刻、神殿、石窟以及工藝品等等。對人類古代遺跡進行研究和保存是美術史學和考古學共同面臨的重要問題。
(四)學科結構的交叉和衍生
除了在研究對象、研究內(nèi)容、研究工具等方面具有一致性之外,美術史學與考古學在自身的學科結構等方面也有相似之處。
若根據(jù)美術史學的學科性質來進行分類,可以分成歷史和藝術等方面的課程,主要包含以下幾個大類:美術基礎實踐,主要是指對美術的基本技能進行的練習和創(chuàng)作等,目的是加強素描、繪畫等基本的美術技能;美術史論,是指對美術的歷史和評論等方面的學習,目前出現(xiàn)的課程分類主要包含文物的保護以及鑒定、藝術作品評論、藝術作品鑒賞、文藝理論等方面,其中的文藝理論課程和文物相關的課程都與考古學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相關數(shù)據(jù)表明,美國早在20世紀中期就開設了多種美術和藝術史課程,涉及的范圍也較廣,初步統(tǒng)計已經(jīng)達到了800種。這些新設立的課程中,有相當一部分課程是從考古學的角度出發(fā)并設立的,為學生學習文物的維護和修復提供了一定的美學基礎[3]。
從考古學的結構出發(fā),除了對基本的文物展開研究之外,對考古的材料分析也涉及一些美術知識。此外,考古學涉及社會、文學、美學等多個方面,所用的研究方法需要借助于多種其他學科,例如地質學、建筑史學、體質人類學、醫(yī)學等,對多個學科的發(fā)展都有著相互促進的作用,其中的建筑史學就包含在美術史學中。因此,二者在結構上也有很多的相似之處[4]。
三、美術考古學的形成
在當今信息化時代的發(fā)展背景下,學科互涉已經(jīng)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就目前而言,考古學家在進行考古研究和分析時,已經(jīng)涉及了大量的美術史學的資料和方法。同樣的,美術史學家在對美術歷史進行研究的同時,也使用了考古學中的大量資料,各專家的研究視角越來越廣,概念也越來越寬泛。經(jīng)過長時間的發(fā)展和實踐,美術史學和考古學的交叉滲透已經(jīng)促使一個新的學科形成,即美術考古學。該學科是美術史學和考古學的有效融合,具有更加廣泛全面的研究內(nèi)容、對象以及方法論。
四、結語
隨著社會的逐步發(fā)展,各個學科之間的滲透和交流會越來越頻繁,信息化的發(fā)展為學科互涉提供了有利的條件,當今的學者必須利用好各種有利的條件,加深對各個學科邊界的研究和理解,才能促進各學科的共同進步和發(fā)展。
【參考文獻】
[1]賈玉平.從“學科互涉”看美術史學與考古學的關系[J].內(nèi)蒙古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42(06):88-95.
[2]侯妍文.淺談美術考古與環(huán)境藝術之聯(lián)姻[J].美術大觀,2013(08):71.
[3]呂金光,呂亞澤.《美術考古學叢書》研讀札記之一——談美術考古學的歸屬與獨立性問題[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06):237-240.
[4]孫長初.中國藝術考古學理論的再思考[J].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9(04):99-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