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麗華
摘 要:朗讀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朗讀有利于調(diào)動學生的精神,有利于學生感受文章的意境,有利于學生領(lǐng)悟作者的感情。教師可通過示范朗讀、齊聲朗讀、表演朗讀這三種方式來激發(fā)學生興趣,營造課堂氛圍,促使學生思覺合一,讓學生在朗讀中更深刻地感受文章的思想與內(nèi)涵。
關(guān)鍵詞:初中語文 朗讀教學 作用 方法
朗讀是將文字轉(zhuǎn)化為有聲語言的一種閱讀方式,與默讀不同,朗讀因為有聲音介質(zhì)的參與而使得腦神經(jīng)處于更加興奮與活躍的狀態(tài),這將有助于學生更深入、更真切地理解所閱讀文章,語文課堂也會變得更加絢麗多彩。
一、朗讀在語文課堂的價值作用
1.調(diào)動情緒
部分學生在課堂上會出現(xiàn)打瞌睡的現(xiàn)象,如果單純地閱讀文章,很容易產(chǎn)生視覺疲勞,而朗讀則會改善這一狀況,因為朗讀需要發(fā)聲,除了用眼閱讀,還要讀出聲來,這可以較好地調(diào)動起整個聽覺神經(jīng),因此,朗讀有利于調(diào)動學生的情緒。以蘇教版初中語文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動物世界》一文為例,文章中介紹了松鼠、金龜子、大熊貓、毛驢等物種,有些在生活中是很少能接觸到的。這時,如果以朗讀方式來閱讀文章,那些動物就會在學生腦海中變得生動起來,更富有趣味性和動態(tài)性,學生也能集中注意力投入到學習中。
2.感受意境
意境是不可言,也不可喻的,它需要學生在腦海中想象出文章所描繪的畫面,從而更好地感受文章內(nèi)涵,而朗讀則有助于學生更直觀地感受文章意境。以蘇教版初中語文《十五夜望月》《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我的思念是圓的》這三首中秋詠月詩歌為例,當學生用富有感情的音調(diào)和語調(diào)朗讀詩歌中的每一詞、每一句時,詩歌中所勾勒的畫面就會自然地呈現(xiàn)在學生腦海中,當思維與語言交融匯合時,學生便能感受到詩歌所營造的意境。
3.領(lǐng)悟感情
任何文章都是作者思想感情的一個表現(xiàn)載體與傳遞渠道。因此,教師也應(yīng)想辦法幫助學生更好地感知并領(lǐng)悟作者的感情,而朗讀則能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比如上文列舉的中秋詠月詩歌,當學生感受著并融入詩歌意境中時,他們能被詩歌中或高興、或思鄉(xiāng)、或憂傷的情緒所感染,并能在邊讀邊思、邊思邊解的過程中領(lǐng)悟詩人的情感。
二、語文課如何有效地進行朗讀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適當?shù)卮┎謇首x,可以使整個課堂煥發(fā)光彩。因此,教師應(yīng)通過合理的朗讀方式來啟發(fā)與引導學生,使朗讀發(fā)揮其應(yīng)有的價值。
1.示范領(lǐng)讀——激發(fā)興趣
朗讀絕不是單純地一字一句地將文章讀出來,而是一種有感情、有節(jié)奏、有腔調(diào)、有情緒的發(fā)聲,為達到理想的朗讀水平,不僅要把字讀準、把句讀齊,還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因此,從學生角度來講,要想快速地達到理想的朗讀水平比較難。我認為,教師可以先進行示范朗讀,激發(fā)學生的朗讀興趣和學習興趣。
以蘇教版初中語文七年級上冊《皇帝的新裝》一文為例,這是一篇童話,對學生來講,童話本身就有一定的吸引力,但大部分學生在童年時就已讀過這個故事,自然就少了一些新鮮感,如果教師進行示范朗讀,則會極大地提高這篇文章的鮮活度。對于這類有大量對話的童話,教師在示范朗讀時,可以模仿對話雙方的語氣,如“那正是理想的衣服!”皇帝心里想,“我穿了這樣的衣服,就可以看出我的王國里哪些人和自己的職位不相稱;我就可以辨別出哪些人是聰明人,哪些人是傻子。是的,我要叫他們馬上為我織出這樣的布來!”在皇帝的這段心理獨白中,首先是很肯定的語氣,堅信這就是理想的衣服;其次是自豪的語氣,認為衣服可以辨別出與自己職位不相符的人;最后是急迫的語氣,想讓裁縫趕緊織出衣服。教師示范朗讀時,要讀出皇帝的不同心理,這一系列的語氣變化會讓學生的情緒自然而然地隨著文章的節(jié)奏而波動,并能很快地融入故事中,從而更容易對故事產(chǎn)生興趣。因此,如果教師有選擇性地對部分閱讀文章進行示范朗讀,學生會隨著教師朗讀節(jié)奏的高低起伏而漸入閱讀佳境。
2.齊聲朗讀——氛圍營造
齊聲朗讀是指全班學生一起朗讀課文,當學生都進入朗讀狀態(tài)時,也就在無形中營造了一個很好的氛圍,具體來講:
第一,文章氛圍。以蘇教版初中語文七年級下冊第二單元《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為例,這篇文章以簡約生動的文字描繪了一個奇趣無窮的兒童樂園。從內(nèi)容上看,與學生經(jīng)歷相似,容易引發(fā)學生共鳴。如果全班學生齊聲朗讀,學生會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特別是文中提到的“課間學生溜到后園玩?!薄袄纤桔酉壬谡n堂上入神讀書,而學生乘機偷樂”這兩個細節(jié),當學生齊聲朗讀到這兩個片段時,不少學生會無意識地會心一笑,這就表明學生已進入了文章特定的氛圍中。
第二,課堂氛圍。與默讀對比起來,齊聲朗讀是班集體活動,每個人都要參與,即便是睡意正濃的學生,也會在這種齊聲朗讀的活動中驅(qū)走一些瞌睡蟲。與此同時,學生一邊朗讀,一邊能聽到自己與其他同學的朗讀聲,這種立體聲環(huán)繞的感覺也有助于學生更專注地投入到學習中,當每名學生都有這種感覺時,整個語文課堂的學習氛圍也就濃烈起來了。最重要的是,與個人朗讀對比起來,齊聲朗讀會帶給學生更多的安全感,如有的學生性格內(nèi)向靦腆,不善于在公眾場合講話或表現(xiàn)自己,在生活中也習慣了低聲細語,但一旦融入齊聲朗讀之中,其膽小害羞的情緒就會在無形中消散。值得注意的是,教師帶領(lǐng)學生齊聲朗讀時,要有選擇地進行,而不是全篇朗讀,一要避免在課堂上花費過多的時間,二要突出文章的重點,三要讓朗讀成為語文課堂的“調(diào)味料”與“增色劑”。
3.表演朗讀——思覺合一
表演朗讀是指教師將表演融入朗讀之中,讓朗讀成為表演的一部分,其目的是讓學生實現(xiàn)思覺合一。以蘇教版初中語文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最后一課》一文為例,這篇文章有三個角色:作者“我”、鐵匠華希特、韓麥爾先生,我讓三名學生分別扮演這三個角色,由其他部分學生朗讀旁白,還有部分學生作為表演者,要將文章中的場景表演出來。以這種表演朗讀的方式來幫助學生理解文章,使平面文字立體化,讓學生邊朗讀、邊閱讀、邊思考。思覺合一的目的是幫助學生更好地從作者角度來理解文章。
從實踐操作角度看,表演朗讀更適合于對話較多或者人物較豐富的文章,一方面是為了讓更多的學生參與進來,另一方面可使表演的素材與資源更加豐富與多樣。對于篇幅較長的文章,這種表演朗讀方式還可以升級為話劇、舞臺劇、小品等形式,這對學生來講是更富有趣味性與挑戰(zhàn)性的學習方式。由于表演朗讀融入了表演的因素,它需要更多的朗讀時間。因此,這種方式不宜高頻率地使用,否則會占用太多的課堂時間。如果有適合朗讀的文章,教師可考慮在不影響整體教學進度的情況下,留出30分鐘或者一堂課的時間來進行表演朗讀。對學生來講,這也是放松身心、調(diào)節(jié)情緒的一種良好方式。
朗讀是用讀出聲音的形式來閱讀文章的,是一個逐字逐句接觸文章內(nèi)容的過程,與單純用視覺接觸文章的默讀方式對比起來,朗讀因其具有一定的節(jié)奏、氣韻、聲調(diào),會在無形中營造一種“立體感”的學習氛圍。因此,朗讀有利于調(diào)動學生的情緒,有利于學生感受文章的意境,有利于學生更好地領(lǐng)悟作者的感情,能給語文課堂教學注入鮮活、靈動的氣息。為了更好地實現(xiàn)這一目標,教師可以通過示范朗讀、齊聲朗讀、表演朗讀等方式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促使學生思覺合一,讓朗讀之花在語文課堂絢麗綻放,讓學生在朗讀中更深刻地感受文章內(nèi)涵。
參考文獻:
[1]陳星旋.讓朗讀之花美麗綻放——中學朗讀教學初探[J].赤峰學院學報(作文教學研究),2013(3).
[2]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編輯部門.蘇教版義務(wù)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初中語文七年級上冊[S].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