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杰
摘 要:初中物理概念課教學時,學生往往對概念的理解停留在字面意思,甚至采取機械式記憶,缺乏對概念的內涵和外延的深層理解,造成的后果就是遇到難題無從下手,遇到變式題手忙腳亂,本文以《牛頓第一定律》教學為例,說明“品”在定律課、概念課的重要性。
關鍵詞:概念教學;知識遷移;學習共同體
物理概念是人類在探索物理世界的過程中,在大量觀察、實驗的基礎上,運用邏輯思維的方法,把物理現(xiàn)象、物理過程的本質屬性加以抽象、概括,形成的[1 ]。因此,定律概念教學是初中物理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1 在實際教學中如何有效實現(xiàn)“品”呢?
1.1 教會學生遷移知識
要將所學知識運用到新的領域,并解決所遇到的問題需要一種素質和能力,這就是我們日常所說的遷移能力。因此,在教學中一定要有意識地培養(yǎng)和引導學生認識事件的本質和規(guī)律,靈活有效地解決實際問題,建構網狀的知識結構。在教學中,為了引起學生的共鳴,有效引導學生快速進入上課狀態(tài),必須創(chuàng)設有效的物理情境,快速進行新舊知識的銜接,完成知識的遷移。
1.2 培養(yǎng)學生物理思維
學生自身要具有物理學習的悟性才能更好的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難題,所以需要老師平時注意指導學生挖掘概念定律的深層內容,進行嚴格到位的解讀,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指導學生利用有關材料,對出現(xiàn)的各種答案充分給予肯定,鼓勵班級出現(xiàn)百花齊放的局面,通過爭論擇優(yōu)、評價比較教會學生如何學習,由淺入深、由淺及里的逐步走進“品”的境界。
1.3 打造學生學習共同體
1887年,學者滕尼斯提出共同體理論,共同體是指一種持久的和真正的共同生活 [2 ]。學生的學習共同體是學生根據(jù)學習能力和興趣愛好形成相對比較固定的一個圈子,旨在追求個人發(fā)展,通過互動學習,取長補短,共同發(fā)展,不讓任何一個成員掉隊,倡導差異化發(fā)展。在價值取向上,共同體強調真情實感、彼此互動,注重個人認同、情感支持與共同精神,圈內形成競爭、突出合作、共同提高。通過圈子學生可以自行拓展研討,便于將概念的內涵和外延更加充分的挖掘出來。
1.4 鼓勵學生咬文嚼字
物理概念和規(guī)律是物理現(xiàn)象和過程在一定條件下發(fā)生、發(fā)展和變化的必然趨勢及其本質聯(lián)系的反映。因此物理學中的有關物理規(guī)律的文字敘述不僅深刻揭示了某種物理現(xiàn)象和過程的本質特征和內在的必然聯(lián)系,同時也闡明了這些規(guī)律的適應范圍。因此咬文嚼字有助于學生加深對物理概念的正確理解、更加牢固的掌握和運用物理規(guī)律解決實際問題 [3 ]。
2 以講授《牛頓第一定律》為例,要求學生慢讀、品味定律內容,并用自己的話總結概括
2.1 通過“品”,抓出概念的內涵
學生會發(fā)現(xiàn)需注意的是以下三點:
(1) 一切物體:這是定律適用的對象
(2)在沒有受到其他物體作用時:這是定律適用的條件
部分學生會提出疑問:不受其他物體作用的物體存在嗎?學生可以展開討論,結論是根本不存在,即這一條件根本無法實現(xiàn),在地球附近的物體都會受到重力作用。由此,可以作前后拓展:以探究實驗為例,小球從斜面滾至光滑水平面時,將做勻速直線運動,不會停止。對小球進行受力分析:豎直方向上受到豎直向下的重力和豎直向上的支持力,在該方向上小球保持靜止,目前我們要研究的是水平方向上小球的受力和運動情況,與豎直方向力的作用無關。所以可暫時將定律拓展至:在某一方向上不受到其他物體的作用,在該方向上物體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tài)或靜止狀態(tài)。等學完二力平衡的知識后,作進一步更加嚴格的拓展。
(3)保持:學生通過品能夠體會到物體前后運動狀態(tài)的一致性,于是可以把定律變得更直觀:原來運動的物體,將以該速度繼續(xù)做勻速直線運動;原來靜止的物體繼續(xù)靜止,用更簡潔的話概括就是“原來怎樣繼續(xù)怎樣”。至此,已將定律解讀完畢,學生對定律的內容有了更清晰的認知,做題時也會更有針對性。
例如:
簡單題1:小車在外力F作用下在光滑水平面上前進,當外力撤去后,小車將如何?
學生分析:當外力撤去后,水平方向上不受外力,滿足定律的條件,則原來運動的小車繼續(xù)以該速度勻速直線運動下去。
中等題2:踢出去的足球在空中飛行的過程中,假設所有的外力都突然消失,球將如何運動?
學生分析:當所有外力消失后,滿足定律的條件,原來運動的物體將繼續(xù)以該速度做勻速直線運動,而非豎直下降或者沿弧線下降。
難題3:如圖1所示,小球由點A靜止釋放,忽略空氣的摩擦,當上擺到右方最高點B時,斷開細繩,判斷小球的運動狀態(tài)并且說明原因?
學生分析:此題的研究對象是小球,當?shù)竭_右方最高點時,細繩恰好斷開,所以拉力為0,但是小球仍然受到重力的作用,因此此時不滿足牛頓第一定律的條件,不能沿用上述的結論。當小球到最高點時,小球的速度變?yōu)?,而此時由于只受到重力的作用,所有小球會沿BE方向向下做加速運動。
由此看出,通過“品”讀概念,學生做題更有目的性,避免了學生誤打誤撞、思維定勢、碰到新題就陣腳大亂的情況,做到解題有理有據(jù)、思路清晰。
2.2 通過“品”,深挖概念的外延
通過品定律,學生也會形成深層次的思考,提出一些問題,對概念的理解更加透徹。
問題1:根據(jù)前面講過的知識,人在沒有摩擦的地面是無法前進的,那么在理想實驗中,小球為什么會“爬坡”運動到軌道上方呢?
人行走時摩擦力作為動力,使人由靜止變?yōu)檫\動,改變了人的運動狀態(tài);而小球由于慣性繼續(xù)向上運動,由于重力的作用逐漸減速,并且由于能量的守恒性,只能運動到原來的高度。這都需要在接下來的學習中才能更好的理解。
問題2:光學中學過:光在同種均勻介質中沿直線傳播,且空氣中光速約為3.0×108m/s,即光做勻速直線運動,但是光在地球附近,受到重力作用(當然也有空氣阻力),不滿足定律的條件,如何解釋呢?
問題的解釋涉及到高中的知識,也是對定律適用對象“一切物體”的深層解析,牛頓定律適用的對象一般是低速的宏觀物體,而光不屬于物體,因此不適用。但是初二的學生會提出如此有深度的問題,說明學生經過深入的思考、吃透了定律的精髓,并且與他已有的知識體系聯(lián)系,試圖構建一定的知識網絡,是難能可貴的。老師也對其進行了肯定,經過這種思考,定能以不變應萬變脫離題海,笑傲中考。
充分認識概念、概念的內涵與外延的關系,對于初中生初步形成科學的邏輯思維方法,逐步掌握科學的思維技巧,特別是在新課標下培養(yǎng)學生的的自主學習能力與素養(yǎng),使之形成積極的綜合探究能力具有十分現(xiàn)實與積極的意義[4 ]。通過“品”,學生對定律概念的理解更加透徹,做題時也更加得心應手,并且能形成深層次的思考、拓展延伸,對有效完成初高中銜接、建構物理脈絡至關重要。教會學生“品”,是授之以漁的做法,是學生學好物理的重要法寶。
參考文獻:
[1]韋意.試探初中物理概念規(guī)律課堂教學[J].中學教學參考, 2016(26):73-74.
[2]魏志國.學習共同體課堂教學模式探討[J].教書育人.高校論壇,2016(4):90-91.
[3]李鴻.談物理教學中的“咬文嚼字”[J].新課程導學,2011(2):10.
[4]榮冰育.有效運用概念 夯實基礎知識[J].中學教學參考, 2015(22):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