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提出了高中文言文教學的目標:“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詞句含義,讀懂文章內容……”但是這種“淺易文言文”卻讓許多同學覺得索然寡味,痛苦不堪。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文言文在詞匯、語法、語音等方面跟現(xiàn)代漢語相去甚遠,文言文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運用不多;但更重要的一方面則是文言文教學效率的低下。
【關鍵詞】有效性;文言文核心價值;導學;自主學習
1 準確把握不同文言文文本的教學核心價值,兼顧文言文的“文”與“言”
文言文因其題材、體裁的不同,大致可分為人物傳記、山水游記散文、議論性散文、抒情性散文、書信隨筆等,其教學價值亦不盡相同:《滕王閣序》具有辭藻華麗、典故眾多、鋪陳對仗的駢文特質;《六國論》是氣勢磅礴、條分縷析、論說有力的說理文;《項脊軒志》則是情感真摯、親切細膩的寫人敘事散文。若上述文本都是以實詞、虛詞、活用、句式為教學重點,就違背了文言文教學內容的“四個方面”。因此,具體文本應具體對待:對于語句較難理解、文言知識較多的文言文,應將教學重點放在疏通文意上,逐字逐句翻譯也未嘗不可;對于淺顯易懂的文言文,則應將教學重點放在鑒賞人文精神及其思想性上。同時,由于不同文本作者不同,在寫作背景、創(chuàng)作風格、思想個性等方面也大相徑庭,因此在教學上也應因文定教:如《項脊軒志》,可以從故事入手,抓住作者情感抒發(fā)這一主線,引導學生體味細膩的情感和獨特的敘事風格;《滕王閣序》,教學時要把重心放在品味文本優(yōu)美的語言、豐富的典故以及作者強烈的生命意識方面。
綜上所述,準確把握文言文的教學核心價值,是兼顧“文”與“言”的前提。
錢夢龍先生曾于1997年提出這樣的看法:“目前文言文教學最大的弊病是什么?一言以蔽之:有‘言而無‘文?!薄拔难晕氖紫仁恰?,而不是文言詞句的任意堆砌?!雹偃欢?,十幾年過去了,“文”與“言”割裂的現(xiàn)象在文言文教學中仍然存在。文言文終歸還是一篇文章,應當把它當作一篇文章來讀,教師要深刻領會文本精髓,發(fā)現(xiàn)文本獨特的“基因”,進而把握住教學的核心價值。帶領學生依據“文”的環(huán)境去理解“言”,真正做到既重視文言文的語法知識,又達到“文”與“言”的和諧統(tǒng)一。
2 以導學為紐帶,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的熱情
文言文教學常常面臨兩難境地:教師若不“句句落實”則怕學生“吃不飽”;如果“字字計較”又有索然寡味之虞。在這樣的兩難境地中,許多教師把文言文上成了照本宣科似的“朗讀注解”。
孫紹振這樣寫道:“在語文課堂上重復學生一望而知的東西,我從中學生時代對之就十分厭惡。從那時我就立志,有朝一日,我當語文老師一定要講出學生感覺到又說不出來,或者以為是一望而知,其實是一無所知的東西來。”②誠哉斯言,優(yōu)秀的教師把“學生感覺到又說不出來,或者以為是一望而知,其實是一無所知的東西”給“講出”來。
文言文教學離不開“串講直譯”,但這絕非文言文教學的全部。一篇文言文,教師應先分析其文本核心價值,發(fā)現(xiàn)它獨特的教學價值,指導閱讀方法,通過“導學--生疑—合作—探究—釋疑—總結”的方式,培養(yǎng)學生一系列閱讀文言文的方法,從而才有可能讓文言文教學從枯燥的“一言堂”變成“百花齊放”。
筆者在教學實踐中以導學模式,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來進行文言文教學,簡稱其為“文言四讀”。
第一步,課前“泛讀”:調動已有知識儲備,完成對教學內容的整體感知。
學生找出字、詞、句的障礙,在文中圈點批注,并在小組長的組織下完成合作交流,最大程度消除閱讀障礙。
第二步,課中“精讀”:通過朗讀、品味、鑒賞、比較,深入發(fā)掘文言文的 例如在《項脊軒志》的教學中,同學們通過朗讀和品鑒,都覺得文章的結尾“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备腥酥辽睿捎终f不出個所以然來。這時,我通過比較分析的方法,將修改的結尾“庭有枇杷樹,吾妻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迸c原作對比。同學們由此深入領會了文言的技法之妙和虛詞之美。
第三步,課中小組“研讀”:每位同學提交“問題”,學習小組組內相互釋疑,各組之間交流,師生共同研習,教師總結。例如在《六國論》的教學中,先明確這篇政論文的核心價值,再圍繞其論證的層次和論證的方法展開“研讀”,把小組提出的有價值的問題進行生生合作與師生互動。這樣的“研讀”模式,既提高了學習的趣味性,有增強了學生對文本的深入理解。
第四步,課后拓展閱讀:根據文本特點,推薦課外閱讀文言篇目。通過閱讀推薦篇目,比較與課內文言文的區(qū)別,強化文言文語法的落實,強化對文言文脈絡的梳理以及文化、文學韻味的梳理。例如,學習完《項羽之死》,筆者給學生推薦《史記·淮陰侯列傳》(節(jié)選)。通過比較閱讀,學生分析了項羽和韓信這兩個悲劇英雄的異同點,又賞析了司馬遷刻畫悲劇人物的方法。
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中,筆者主要是發(fā)揮了組織、引領、激勵、點撥的作用,點到為止,留有余地。
總之,文言文課堂教學要增強有效性,實現(xiàn)高效的課堂,必須做到“四重”:
(1)重視朗讀。古人云:“讀書千遍,其義自現(xiàn)?!?/p>
(2)重視梳理。文言文知識點很多,字詞句段篇都有需要學生掌握的內容。
(3)重視直譯。學習文言文時不妨讓學生多進行口頭翻譯,并要求盡量直譯。
(4)重視記誦。對重點文言文篇目要求學生能背下來,加強檢查,落實到人。
提高高中文言文教學的有效性是一項復雜而系統(tǒng)的工程。教師應當切實深入文本,善于發(fā)現(xiàn)文本核心價值,引領學生走進文言世界。激發(fā)學生文言學習的熱情,轉變教學方式,擺脫無意義的重復和千篇一律的教學俗套,從而真正提升文言文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黃厚江.一個“冤”字探到底——我教《竇娥冤》[J].語文教學通訊,2007(12).
[2]孫紹振.名作細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06).
作者簡介
陰智強(1979-),男,漢族。福建省寧化縣人。大學本科學歷、現(xiàn)供職于泉州第九中學(中學一級)。研究方向為高中語文教學。
作者單位
泉州市第九中學 福建省泉州市 36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