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玉權
【摘要】自主性學習方法主要培養(yǎng)學生獨立自主的學習能力。通過對傳統(tǒng)的教與學的學習模式的改變,促使教師與學生共同建立起一個民主平等的教學環(huán)境,從而在此環(huán)境中提高學生的自主分析與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不僅讓學生掌握了知識又提高了自身的主動學習意識和探索精神。而要構建出自主創(chuàng)新課堂的教學環(huán)境,就必須形成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以教師為主導地位,學生為主體的和諧寬松、民主平等的教育模式。從而進行有目的的組織教育活動來培養(yǎng)學生們自主創(chuàng)新的學習能力和思維模式,只有這樣才能夠促使學生成為具有創(chuàng)新能力、自主能力綜合素質強的新時代人才。
【關鍵詞】小學數學 自主探究
教學質量的提高與教學方法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如今,在教育觀念越來越開放的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的方法也逐漸豐富起來,各種有效的教學方式在教學活動中的應用提高了教學質量。從小學數學的學科特點來看,抽象性和邏輯性比較強是其主要特征,而這兩個特征就決定了小學數學教學需要激發(fā)學生的抽象思維,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從這個角度來看,探究式學習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具有較強的適用性。
一、小學數學探究式學習模式
常言道:“教無定法”。小學數學探究式學習的課堂教學模式必定是豐富多彩的、生動活潑的。數學與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很多問題關系密切,如算一算家中一年的存款利率是多少?這個月你用了多少錢?媽媽今年48歲,兒子的年齡是媽媽的1/2,兒子今年多少歲?
因此,在探究式學習中,教師應盡可能多地將日常生活中所涉及到的數學問題,應用到探究式學習當中來,認識到數學能解決生活中的很多問題,從小樹立起“學數學真有用”的思想,同時讓學生有一種解決問題的成就感,以培養(yǎng)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
二、在小學數學自主探究式課堂教學中的問題
1、課堂形式化,效果不明顯
例如,老師在提出問題時學生給出答案,然后問其學生是否學會,都回答會做了,一步一步的根據老師所發(fā)出的指令來進行。雖然從表面上看是每個學生都參與到了此次的探究,還與老師存在著互動。但實際上學生一直都是按照老師的指令來進行的,根本上并沒有讓學生自主的思考去發(fā)現問題并找到解決辦法。而且這樣的教學方法只會造成學生對數據的強行記憶,對獨立創(chuàng)新思維的啟發(fā)無任何有利之處。
2、給予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短
老師在提出問題時,少數學生的回答代表了全部學生的回答,因此老師為了趕進度,整個教學課程下來速度過于緊湊,雖然也給予了一些時間讓學生去思考,但是思考的時間短暫,以此在極少數的學生找到答案后,教學問題就跳到了下一階段。這樣就造成部分學生還在思考當中,部分學生直接跟隨其他同學的答案,促使知識掌握不牢固,無法在其探究的過程當中發(fā)現樂趣,從而培養(yǎng)自主學習的能力。
3、探究活動較為隨意,造成時間浪費
在人為規(guī)定的方面,老師可以直接告訴其解決方法就可以,不需要在不必要的非關鍵環(huán)節(jié)進行操作性的探討,這樣隨意性的探討勢必會浪費大量的時間,從而導致在課堂教學的過程當中出現主次不分的狀況,理論和探究的時間分配比例不合理,直接影響到自主探究式課堂教學的研究成果。
三、探究性學習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
一般要經歷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明確問題;選擇探究內容、制定探究計劃;實踐探究、進行活動;交流探究、總結結果四個階段的工作。
1、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明確問題。學生的學習最大的特點是間接經驗的學習,學生學習的間接性增加了學習的抽象性和難度,創(chuàng)設學習的情境可以模擬知識發(fā)現的情境。在創(chuàng)設的模擬現實的特定情境中出現對其發(fā)展有益的數學探究問題,創(chuàng)設數學問題情境的目的在于調動小學生進行學習探究的欲望與興趣,產生愿意探究、主動探究的積極情感體驗;喚醒小學生與需要解決的新問題有關的已有知識經驗,實現新經驗與已有經驗的有意義聯(lián)結,這樣可以有效的緩解由于數學學習內容的抽象性與小學生思維發(fā)展仍然具有具體形象性之間的矛盾;促使小學生改變原有知識結構的平衡狀態(tài),產生不平衡以進行進一步探究的需要與欲望;指明進一步數學探究方向,促進數學探究活動的進一步開展。當前數學探究性學習實踐中,存在著形式上的情境創(chuàng)設和為了創(chuàng)設情境而創(chuàng)設情境的表面膚淺情境創(chuàng)設的問題,數學問題情境的創(chuàng)設缺乏實效性與數學味,沒有充分發(fā)揮問題情境的應有功能。小學數學探究學習活動問題情境的創(chuàng)設時應以小學生需要探究解決的數學問題,并且以探究問題為主線,從小學生已有的跟當前數學探究有關的知識經驗和認知能力出發(fā),遵循數學學科知識系統(tǒng)間的內在邏輯思維,結合與現代生活等有關的數學信息,合理組織與利用教材,整合數學教學內容,通過蘊藏小學數學知識的問題情境,引導小學生積極進行數學探究思維活動,帶領小學生進入一種“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認知境界。
2、營造自主學習的小學課堂氛圍
主動為學生創(chuàng)設有利于其自主學習的課堂氛圍是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并增強其自主學習能力的關鍵,因此,在實際的小學數學課堂實踐中,教師要積極創(chuàng)造和諧、民主的課堂環(huán)境,加強與每個學生之間的交流,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讓學生能夠在一個相對輕松的環(huán)境下進行有效學習。同時,教師還應該學會尊重學生、關愛學生并鼓勵學生,讓學生在學習之余能夠深切體會到教師的尊重、信任、寬容與友善,在教師的積極鼓勵下形成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和豐富的情感體驗,讓學生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獲得自身價值的滿足感,從而成為激發(fā)其今后學習的動力。
3、展開多形式的探究活動
受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影響,學生在遇到問題的時候,往往都希望教師能夠直接公布答案,長期以往,學生就無法進行獨立思考了。因此,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培養(yǎng)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和正確的思維形式,從而幫助學生能夠在脫離教師的情況下進行獨立思考。同時,數學的教學又可以說是數學活動的教學,它主要是以學生的活動為主線,在教師適當的指導下,親身經歷對有關數學知識的探究活動,從而在整個探究活動中培養(yǎng)自身分析問題、合作探索問題的能力。因此,在小學數學的教學實踐中,教師就可以通過展開多種形式的探究活動,如實驗操作、小組討論等,從而讓給學生在活動中提高自身的實踐能力,并且學會與其他人進行交流與合作,表達自己的想法,在獨立探索的基礎上能夠積極的合作探究。
【參考文獻】
[1]盧向陽.自主探究式教學模式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素質教育,2012(8):93.
[2]吳慧伶.小學數學探究式教學模式初探[J].科教文匯,2009(4):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