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部分關于耶穌會派教育的文獻研究的重點都放在了探索耶穌會派的教育主張與活動,重點評析耶穌會教育的成功及對16-18世紀歐洲教育與思想的巨大影響。然而關于此點國內外學者的爭議一直不斷,相對于大多數的褒揚之聲,仍然有部分人把對耶穌會派研究的重點放在了傳教士發(fā)展教育、興辦學校的不純粹的目的上。
關鍵詞:耶穌會派;教育;教會學校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3-0000-01
前言
本文在于追溯耶穌會派辦教育、建立學校的背景、初衷以及借此而達到的目的,從而進一步研究當時創(chuàng)立者及后來追隨者的心理,分析這一舉措在當時及對后世、在本國及國外造成的影響。文獻綜述不應是對已有文獻的重復、羅列和一般性介紹,而應是對以往研究的優(yōu)點、不足和貢獻的批判性分析與評論。本文文獻綜述力圖將浩如煙海的資料進行分析加工,整理出不同立場、不同觀點的文獻資料,使讀者對于耶穌會辦教育的目的及心理有一個大致清晰的認識。
一、小部分國內外學者對耶穌會辦教育的全面支持——“贊揚論”
這一類的研究者在對待耶穌會辦教育的態(tài)度、立場上出奇的一致,那就是全面肯定耶穌會辦教育的初衷和成果。他們認為耶穌會辦教育并不是為了其所謂的宗教目的,而僅僅是出于其人文情懷,并認為這是“上帝的旨意”,發(fā)展教育不僅會帶給耶穌會派的脫胎換骨,更是給人們帶來了極大的福祉。研究者認為,由于耶穌會學校十分重視師資的培養(yǎng)和訓練,培養(yǎng)出來的教育人員都嚴格的忠于上帝、教皇和天主教會,這使其成為虔誠的天主教徒。這些方式方法廣泛吸收了當時人文主義教育和新教教育中一些卓有成效的做法,這些方法的綜合運用給耶穌會學校帶來了高質量的教學,并使耶穌會學校贏得了良好的聲譽。持贊揚論觀點的研究者雖然對這部分的教育史實進行了比較深入的分析,但是在觀點立論方面仍然有失偏頗。任何一種思想必然有其兩面性,在看到耶穌會教育光鮮的一面的同時,就必然有一個陰暗面隱藏在它的背后。教育研究也是如此,孤證難以立論,收集事實資料太少也不足以為整個耶穌會教育發(fā)聲。
二、大部分研究者對耶穌會教育的中立態(tài)度——“既不貶斥又不褒揚”
這一類的研究者在對待耶穌會辦教育的問題上態(tài)度比較客觀,力求用更全面的數據得出更理性地結論。就天主教和新教的發(fā)展趨勢而言,可以說耶穌會具有逆歷史潮流的的反動性,然而在某些方面、某些領域,耶穌會也有著積極地意義,尤其是教育方面。
首先,研究者從耶穌會開辦教育的目的來分析耶穌會教育的性質。其次,研究者看到了耶穌會教育與其他教育的不同之處,在于耶穌會不僅僅傳播教義,更是在啟迪人們心智,傳播知識文化的方面起到了積極地作用。最后在教學的組織方式和方法、學校體制、教學設備、教師職責、學校編制、成績考核以及教學原則等方面,研究者都對耶穌會持肯定的態(tài)度。
但是,耶穌會教育并不是盡如人意。雖然教育在初期取得了較大的成功,但是并不能否認耶穌會辦教育是出于其宗教和政治目的的考慮,也就是說教育作為耶穌會發(fā)展的一個手段,教育也只是其中的一個附屬品。
三、小部分研究者對耶穌會教育的批評論——教育的附屬性質
以前,很多學者認為“耶穌會是反動的別動隊”,這一部分學者從耶穌會教育的一整套體系都持否定的態(tài)度,認為耶穌會自誕生之初,教育就是其謀生的一種不正當的手段,無論其后來有了什么樣的成果,它的性質是改變不了的。耶穌會教育隨著耶穌會勢力的擴張而擴張,如17世紀法國的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幾乎都控制住耶穌會手中。耶穌會始終走在反宗教改革運動的前面,作為一個世界性的宗教組織,耶穌會意欲讓世界都服從羅馬教廷。為了維護教皇和天主教會的利益,往往不擇手段,不僅以講道、傳教、興辦教育等手段擴大天主教的影響,而且還采取暗殺、防毒、策劃政治陰謀等手段維護天主教的政治利益。因此,無論耶穌會教育披著怎么神圣的外衣,這部分研究者始終手握著這些證據,隨時準備撕去耶穌會虛偽的面具。
相對于前兩種態(tài)度,這部分研究者更多了一份激進。一種現象的出現必然有其存在的道理,耶穌會教育是天主教為了反抗新教教育而產生的,在短短的幾十年便操縱了歐洲的教育和思想?!安徽撔陆淘诮逃I域的成就如何偉大,耶穌會和其他天主會教育家的工作即使沒有超過他們,也可與之匹敵“。這部分學者或許將重點放在了耶穌會成立的不純粹的目的上面,但是也應該看到,在此后的歐洲,甚至全世界,都活躍的耶穌會教育的身影,深扒其背后的原因,也許這就是耶穌會得以存在的理由。
四、結論
無論是從教育的角度來衡量還是從宗教的角度來分析,耶穌會教育始終是歷史的洪流中的一朵奇葩,這朵奇葩也激起了不小的浪花。在宗教學上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宗教是衍生一切人類文化的土壤,我覺得這句話值得尊敬。尊重歷史也不應該完全否定耶穌會的教育活動,在16—18世紀天主教修會耶穌會在歐洲廣泛開辦學校,發(fā)展教育事業(yè)。這不僅對耶穌會本身產生復雜的影響,而且通過培養(yǎng)教士、政府官員和普通信徒,有力的促進了天主教的復興。耶穌會以其優(yōu)秀突出的教育制度、教學方法、辦學原則、課程設置等特點,為當時歐洲大陸教育的發(fā)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盡管耶穌會教育在歷史上扮演的角色并不是那么的高尚,它在向其他國家傳教講道的同時帶有那么一絲明顯的侵略性的色彩,然而“很少有哪次歷史性的運動能像天主教與新教改革如此嚴肅的對待教育”,“宗教改革運動的爭端基本上全部起源于有關神的恩典及其在人的拯救中的作用的不同觀點”,因此,宗教目的是新舊各教派教育的首要目的。宗教沖突中的教育競爭,客觀上促進了教育理論與實踐探索的深化與學校教育的多元化,各派教育相互借鑒、互為補充,為近代教育發(fā)展奠定了理論與實踐基礎。
參考文獻:
[1]埃德蒙·帕里斯著,張茄萍著等譯:《耶穌會士秘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
[2]威利斯頓·沃爾克著,孫善玲等譯:《基督教會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
[3]P·孟祿:《教育百科全書》第三卷,1918.
[4]趙祥麟主編:《外國教育家評傳》第一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5]亞歷山德拉·賽諾,李子譯:《耶穌會學?!罚x自美國《新聞周刊》,2008(8).
[6]劉亞軒:《清初耶穌會的間諜活動》,中國科技期刊數據庫,2010(5).
作者簡介:谷澗珠(1992—),女,漢族,河北唐山市人,學生,基礎心理學碩士,單位:河北大學教育學院基礎心理學專業(yè),研究方向:基礎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