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樂寧
摘 要
李白是唐代詩壇上的一座高峰,也是我國文學史上一位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他的詩飄逸豪放,語言流轉自然,充分體現了浪漫主義特色。
【關鍵詞】李白;藝術特色;浪漫
李白是唐代詩壇上的一座高峰,也是我國文學史上一位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他的詩飄逸豪放,語言流轉自然,充分體現了浪漫主義特色。李白的作品洋溢著火焰般的熱情,具有一瀉千里的氣勢,他以天才的藝術創(chuàng)造,運用多種表現手法,使作品的內容和形式得到最高度的統(tǒng)一。
1 李白浪漫主義詩風的成因
李白作為盛唐文化孕育出來的天才詩人,之所以形成浪漫主義風格,有以下原因:
1.1 風格是時代的產物
李白生活的時代是開元、天寶的四十多年期間,從唐初到天寶年間,經過一百多年的相對穩(wěn)定,唐朝的經濟、文化呈現空前繁榮景象,國家的統(tǒng)一、國力的強大、政治的清明、社會的安定,在很大程度上激發(fā)了人們的信心和愛國熱情,李白正是在這種時代風氣和文化氛圍的熏陶下,形成了他浪漫主義詩風。另外,盛唐時代也潛伏著各種社會矛盾和危機,對李白詩風的形成有著重要的影響。國家的強大,鼓舞著李白向往功名的雄心,政治的危機,更激發(fā)了他濟世的熱情,造成了他思想的復雜性,具有鮮明的獨創(chuàng)性。
1.2 李白個人的經歷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被后人譽為“詩仙”。李白從小觀百家、讀奇書、誦六甲、學劍術,由于博學多才,15歲的李白就寫得一手好詩賦。20歲以后,李白便辭親遠游,飽賞了自國的壯美河山,開闊了眼界,形成了熱愛大自然、追求自由和豪放不羈的性格,因此詩興大發(fā),描繪了蜀道的險峻、長江黃河的壯闊,這些詩句想象力驚人、夸張大膽,體現了李白豐富多彩的主觀世界。李白還深受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影響,擁有著強烈政治抱負的李白,總想依靠自己的才能得到帝王的賞識,但他又向往自由、蔑視王侯貴族和世俗平庸。所以,為了表達這種矛盾的思想,最終李白還是選擇了易于表達自我主觀色彩的浪漫主義創(chuàng)作手法。
2 大膽的夸張、驚人的幻想、濃郁的情感,處處體現了李白浪漫主義風格的藝術特征
李白是一位極其擅長表達自己內心體驗和生活感受的抒情詩人,他常常用大膽的夸張和驚人的幻想來表達他噴薄而出、一瀉千里的感情,給人以無限的回味。例如在《秋浦歌》里,他的心靈被殘酷的現實所打擊,于是發(fā)出了“白發(fā)三千丈,緣愁似個長”的感嘆,借有形的頭發(fā)來抒發(fā)自己無形的憂愁,寫得如此的真實;又如《望廬山瀑布》“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中的“三千尺”這一極度的夸張比喻,贊嘆瀑布從高處騰空而下的景象,也表現出了自己開闊的胸襟和氣概;再如在《夜宿山寺》里,把自己的觀感也用夸張的手法寫了下來:“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李白用夸張的手法,形容出了一個“高”字,讓人既充滿想象,又感到真實。李白善于從各種各樣的事物上,體會到不同的印象,穿插歷史、神話、夢境、幻境和大自然的景物,匠心獨特地描繪出一幅幅驚心動魄的畫面,并且常常敏銳地捕捉內心涌現出來的瞬息萬變的感情瞬間,給它們以外在的具象的表現。例如《將進酒》,詩人正在勸人開懷痛飲:“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庇终f:“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強烈的自信心瞬間代替了消極的悲嘆。李白完美地將激蕩的感情因素和形象化的想象成分做到交融與合流,真正收到了化靜為動、化美為媚、抽象轉為具體、疏遠成為親近的動人藝術效果。
3 李白詩歌語言不拘于格律、不雕琢字句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是李白對自己詩歌最生動的形容和概括?!饵S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lián)P州。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薄顿浲魝悺罚骸袄畎壮酥蹖⒂校雎劙渡咸じ杪?。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痹谶@兩首詩中,李白用最普通的景物、普通的比喻,表現出了與朋友間依依惜別的深厚友情,語意極其真摯自然。李白的詩絕不拘于格律的束縛,當感情達到高潮時,詩中往往沖破格律的限制,出現一些散文化的詩句。如:“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蜀道難》);“清風朗月不用一錢買,玉山自倒非人推?!保弧拔仪覟榫匪辄S鶴樓,君亦為我倒卻鸚鵡洲?!?。感情、語言、風格,在統(tǒng)一中變化;在變化中統(tǒng)一。
綜上所述,李白的詩歌充分的反映了他豐富多彩的內心世界和主觀色彩,具有濃厚的浪漫主義特征,蘇軾、陸游等大家,都曾受到他的影響。在中國詩歌史上,李白是一位曠世奇才,有不可替代的不朽的地位。
參考文獻
[1]安琪.李白詩集[M].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01.
[2]胥樹人.李白和他的詩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3]汪艷菊.中國古典詩詞精品賞讀-李白[M].北京:五洲傳播出版社,2005.
[4]中國李白研究會.中國李白研究[M].合肥:黃山書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