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穎
摘 要
《世說新語》中存在具有濃重自然山水審美色彩的人物賞鑒,或傳神而精準地賞評出時人內(nèi)在人格美,或在山水媒介下達成文士間的性靈契合,從事實上已經(jīng)形成了知音相惜的現(xiàn)象。自然山水審美介入文士間相賞相惜的審美體系,使得“知音”間的溝通呈現(xiàn)出濃厚審美意蘊且直抵深層次的人格認同,在語言、情境、思想內(nèi)涵方面均達到新的境界,也為其后文學批評中“知音論”的形成奠定基礎。
【關鍵詞】山水審美;賞鑒;知音;境界
本文所關注的“知音”,是《世說新語》中文士間的個體審美活動達成的深層次理解與精神契合。時人對自然山水的審美感受、審美方式通過有意識選取的意象、意境乃至審美體悟直接作用到對激賞者內(nèi)在氣韻、精神追求、個體獨立氣質(zhì)的品鑒中,這種行為本身就已經(jīng)切中了“知音”最本質(zhì)的內(nèi)涵。運用自然山水審美體驗,使得魏晉文士間形成的“知音境界”攀升了一個新高度。無論就其表達方式帶來的美感,或是其對“知音”雙方內(nèi)在氣韻、精神追求的極盡展現(xiàn),都從語言層直入思想層,向我們遞次展開了魏晉文人的深情之美、獨立之美、自覺之美。
1 魏晉時期自然山水審美下知音境界的形成
知音,是更為高度的對個體存在價值的追求,要求直抵內(nèi)心世界、認同個體基本價值,達成心靈間的交流與溝通,是深層次的理解和認同。魏晉時期自然山水審美影響下的人物品鑒何以形成了“知音”層面的欣賞?
孫興公為庾公參軍,共游白石山,衛(wèi)君長在坐。孫曰:“此子神情都不關山水,而能作文?!?庾公曰:“衛(wèi)風韻雖不及卿諸人,傾倒處亦不近。”孫遂沐浴此言。(《賞譽》)
此則材料幾近展現(xiàn)了“山水、知音”間于無聲處的相知相解,細細品味這個場景,庾亮與衛(wèi)永的相通處浸沒于對山水之悟中,深知衛(wèi)永已然心悟山水佳音,明白對方不目山水仍可感之為文的特異才能,孫綽恐怕也了悟了此意,“沐浴”此間是在更深入地與二人所思所想契合。由此可見魏晉知音交流之一斑:
首先,山水審美思想本身就體現(xiàn)了時人的共有旨趣,易于形成共鳴。通過山水進行悟道、尋求自然美與人格美的融通成為魏晉文人共同的追求。王瑤先生指出的“老莊并沒有告退,而是用山水喬裝的姿態(tài)又出現(xiàn)了?!?一言極是,點出了這個時代最核心的“老莊”始終貫穿整個魏晉。
其次,自然山水審美在文人交往交流中擔當了最好的媒介,更便于表現(xiàn)深層次的認同。老莊中的“道”、“自然”,都是難以言傳的,文人對這些內(nèi)容的攝入也難以具象化言傳于他人。然而,《世說新語》中對自然山水的審美已經(jīng)滲入到文人審美思想中,通過自然山水萬物形成的文人化意象、意境,友人間、乃至陌生的文士間也自然而然地達到心領神會。
2 自然山水審美造就的知音境界的審美性
自然山水審美造就的知音境界,創(chuàng)造性地將山水萬物擇取為文人化的意象乃至形成意境進而達成知音間的精神契合更給人一種審美觀感,使得知音間的認同更富有深沉感。
2.1 運用意象
將自然間的萬物經(jīng)審美處理為意象,加之對被賞鑒者的內(nèi)在氣質(zhì)的領會,準確第將自然物象之美與人物人格之美融合。
庾子嵩目和嶠:森森如千丈松,雖磊砢有節(jié)目,施之大廈,有棟梁之用。(《賞譽》)
聯(lián)系史料《晉諸公贊》,“嶠常慕其舅夏侯玄為人,故于朝士中峨然不群,時類憚其風節(jié)。” 庾子嵩的準確評價引起了賈充的認可,在《晉書》記載了和嶠因庾子嵩所目受到賈充舉薦得以為武帝重用?!半m磊砢有節(jié)目”提到的暗有白璧微瑕之意,更體現(xiàn)出賞鑒者對對方的洞察和了解,同一“松”意象,對應到這位棟梁之材,各類優(yōu)秀品格隨之加覆,意蘊無窮,能“賞”得其用又能“識”得微瑕,稱得上知己之言,令人在贊嘆之余更添審美意趣。
而“山水”、“日月”、“游云”、“春月”等,被賦予了更多的是文人化的意蘊,被用來形容和比喻人格的優(yōu)美和超然飄逸的風度。
劉尹日:“清風朗月,輒思玄度?!保ā堆哉Z73》)
引入自然山水種種物象做比喻,解決了氣質(zhì)、風度、性格難以描摹的問題即“言不盡意”的難點。賞鑒者不輕易片面強調(diào)評鑒對象特征,往往綜合體察其人、常能將其整體氣韻、內(nèi)在品格化為具有審美意蘊的意象,是審美上的一大進步。
2.2 意境
利用自然物象組成的富含多義的自然情境,已經(jīng)不再是單純的物象給予的直觀感受,富有動態(tài),往往更能引起對人物內(nèi)在神韻的構想,從而引起讀者不斷參與到人物人格美的不斷完善中。
世目李元禮:謖謖如勁松下風。(《賞譽》)
據(jù)《后漢書·李膺傳》所載,李鷹能文能武,執(zhí)法如山,受人敬仰。為司隸校尉,不畏權勢。他在朝廷混亂、綱紀廢弛之時“獨特風裁,以聲名自高?!毙郧楦甙?,學問品格貴重,“士有被其容納者,名為登龍門”結合史料,再聯(lián)系此句,形、聲、感各種知覺調(diào)動下展現(xiàn)的就是李膺人品、學養(yǎng)、氣質(zhì)的整體特征?!八伞痹凇妒勒f新語》中本就具有多義,“松下風”含義更難捕捉,而松與風客觀構成的凜凜畫面卻用精準的意境傳達了對方的精神特質(zhì)。
另一則材料中:
裴令公目夏侯太初:肅肅如入廊廟中,不修敬而人自敬。一日:如入宗廟,瑯瑯但見禮樂器。見鐘士季,如觀武庫,但睹矛戟。見傅蘭碩,江墻靡所不有。見山巨源,如登山臨下,幽然深遠。(《賞譽》)
對山濤,運用了廣闊深遠的圖景,營造出了身臨其境的觀感,山濤乃竹林七賢之一,學識之奧博自然深不可測,而聯(lián)系其人在動蕩時局中歷經(jīng)摯友絕交、世人非議,然終又完成嵇康所托,扶助其幼子安然,在政治險惡中潔身自好,又最終深得政見不同友人的信任,其為人的確令人生敬。
2.3 在山水悟道中達成知音
郭景純詩云:“林無靜樹,川無停流?!比铈谠疲骸般鼚樖捝?,實不可言。每讀此文,輒覺神超形越。”(《文學》76)
對這兩句簡單的詩,阮孚作出了異常熱烈的贊美:它的意境深廣清幽,難以言說;每次讀到它,就有一種超越的感覺。他品到了詩句哲理性的內(nèi)涵,并引出一種延伸的思考:沒有一棵樹是安靜的,沒有一條河會停止流動,整個世界都處于無窮的遷變中,人為之癡迷、竭力追求的世俗榮耀,究竟有什么意義呢?阮孚正是沿著這種哲理來思考人生,才格外感嘆詩意的深邃和動人。
對這一則材料,當看出三層意味,郭景純能出此詩句已然將大道化簡,感受到了自然蘊藏的無限哲理;阮孚更是品讀著詩句體會到了郭所傳達的哲理,贊賞其詩更深刻與其人共鳴;載錄此事的編者更能會心二人心領神會之處,而當時的文人也必能理解這種層層傳遞的共鳴、相知。在山水中悟道成為這許多人互為知音的基礎,對山水的審美又使得“道”得以靜默相授、增強這種知音互賞的審美性。
又如:
王恭始與王建武甚有情,后遇袁悅之間,遂致疑隙。然每至興會,故有相思。時恭嘗行散至京口射堂,于時清露晨流,新桐初引,恭目之曰:“王大故自濯濯?!保ā顿p譽153》)
王恭起初和建武將軍王忱很有交情,后來受到袁悅的挑撥,便產(chǎn)生了猜疑,裂痕。可是每到興致勃勃時,還是會想起他。這則極具代表性地體現(xiàn)了知音雙方內(nèi)在精神的交流,而這種交流雙發(fā)卻不發(fā)一言,僅僅通過對山水的感知:明亮、鮮嫩、清新的感覺正如與友人相處的感受一樣。
3 山水審美影響下的知音新境界
魏晉時期作為知音論形成的奠基時期,從人物品鑒走向文學作品批評,自然山水審美影響下的知音相賞帶來的審美意蘊、個體人格美的深入探尋為文學批評中“知音論”的實現(xiàn)提供了多重可能性。
事實上,在激賞知音的過程中,文藝作品已經(jīng)進入到賞鑒的視野,在《世說新語》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文藝作品、作者、讀者”三者的溝通。《晉書》(卷八十)“(羲之)尤善隸書,為古今之冠,論者稱其筆勢,以為飄若浮云,矯若驚龍?!本褪菍ψ髌返钠吩u直接對應到人物本身氣質(zhì),字如其人,也未嘗不可。由此可以看到,在《世說新語》的賞鑒中中“文藝作品”緊密聯(lián)系著“作者氣質(zhì)”,是作為人物品鑒的一個考量內(nèi)容出現(xiàn)的;而“文藝作品”的意蘊借助山水審美體驗往往更能達到批評效果。這與劉勰《文心雕龍》中的“知音”式批評理論恰合。
山水審美造就的知音境界,無論是儀表或是內(nèi)在神韻的賞鑒,都在這種審美感受的注入下增加了深度,提升了知音者對另一方認同的準確性;在展現(xiàn)人與人之間內(nèi)在人格美的認同過程中,創(chuàng)造性地將自然山水審美感受具象化為意象、意境,更采用山水悟道的哲理意味使得知音互賞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從語言層面可以實現(xiàn)了審美批評從直指到比喻,對話語表達效果、審美觀感的提升;自然意象、意境構成的審美上的模糊性、多義性為賞鑒者提供了新思路;從精神實質(zhì),山水審美負載的悟“道”、求“玄”內(nèi)容已經(jīng)作為文士間不言而喻的共通追求,以此為共識背景,又可見出在追尋老莊思想中“自然、超脫”內(nèi)涵時,魏晉人在向外、向內(nèi)探尋和思考過程中達到了自然美、人格美的雙向啟迪、融合融通的狀態(tài),“知音”的形成更彰顯著一個時代文人共有的內(nèi)在氣韻和風度,也為從人與人的內(nèi)在精神理解到文學作品的正確接受這一審美歷程的接續(xù)奠定了基礎。
參考文獻
[1]南朝宋.劉義慶著,南朝宋,劉孝標注,余嘉錫箋疏.世說新語箋疏(第1版)[M].北京:中華書局,2011.
[2]王瑤.中古文學史論集(第1版)[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3]王能憲.世說新語研究(第1版)[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
[4]范子燁.<世說新語>研究(第1版)[M].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8.
[5]楊明剛.古代人文思潮與知音論的審美生成(第1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