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茹
摘 要 電教手段能夠讓小學語文課堂氛圍充分調動起來,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并且讓學生更熱愛語文課堂的學習。主要分析如何使用電教手段來優(yōu)化小學語文課堂教學。
關鍵詞 電教手段;小學語文;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16)07-0126-02
1 前言
小學語文是一門很重要的基礎學科,因為小學生需要通過系統(tǒng)的小學語文學習,才能夠夯實語言理解和組織表達能力。當前小學語文教學已經逐漸引入信息化手段,在教學上效果會更好、效率會更高。但是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對于電化教育手段的利用并不是很理想,有些學校在開展語文電教化教學時,缺乏一定的系統(tǒng)性和規(guī)律性,沒有對電教化教學進行規(guī)劃。因此,探究電教化教學手段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能夠幫助小學語文教學更加合理、科學地運用電教方式,提升小學語文課堂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從而鼓勵更多的學生熱愛語文,最終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效率。
2 通過電教手段提升學生課堂學習興趣
傳統(tǒng)的小學語文課堂吸引力不夠強,僅僅采用板書說教的方法,學生不容易對語文課程產生學習興趣。針對當前小學語文課程的發(fā)展,適當?shù)夭捎秒娊袒侄?,能夠讓學生對語文課堂學習產生興趣。小學語文可以讓抽象的概念形象化,比如解放戰(zhàn)爭、抗日戰(zhàn)爭等抽象的歷史概念,通過電子化教學,播放視頻或者圖片等形式,學生能夠產生更為具體詳細的認知印象,從而產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對于小學生而言,產生學習興趣是一種能動過程,通過電教手段可以促進學生主動學習[1]。
古詩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學當中的寶貴的財富,其在小學語文課堂中的教學價值是非常高的。但是古詩是古代的文學家所創(chuàng)作的,其內容相對不容易被理解,很多古詩中的平仄、韻律等,都會給學生在理解上帶來一定的困難,因此,很多學生也不容易喜歡上古詩的學習。運用電教化手段,能夠幫助學生提升課堂上的學習興趣。
學生喜歡唱歌,用歌聲表達內心的種種想法。古詩中很多都是講究押韻的,實際上可以讓學生通過電教視頻等模式,學習古詩歌唱的方式。很多優(yōu)美的歌曲都是從古詩或者古詞改編而來的,小學語文教師可以注重對相關視頻的提取,轉變成為語文課堂上的教學材料,學生能夠更加投入到日常的課堂學習中。這樣的課堂學習不會過于枯燥,通過讓學生聆聽古詩詞歌唱,并且在語文教師的鼓勵下,逐漸放開自己的聲音歌唱等,可以讓小學語文課堂學習氣氛較大程度地調動起來。將古詩詞轉變成為歌詞,能夠讓學生減輕背誦的辛苦,并且能夠培養(yǎng)學生對于古詩詞學習的愛好。
3 運用電教手段讓學生啟發(fā)思維與解決問題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提取文章中心內容,并且分析文章中的關鍵字、詞等段落內容,是學生需要在語文課堂上學習到的一項非常重要的語文技能。但是傳統(tǒng)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如果語文課程不能夠調動起學生積極參與發(fā)言的氛圍,那么課堂教學就變成“一言堂”,很多學生無法真正理解語文課程中的內容,也無法掌握語文閱讀并且提取中心大意的能力。針對這個問題,小學語文教師可以運用電教手段進行培訓。電教手段中的多媒體技術手段,能夠讓現(xiàn)象和事物的空間和時間進行放大或者縮小調整,其表現(xiàn)力超過純粹說課。電教手段突破傳統(tǒng)教學過程中的時間以及空間上的限制,更多的學生能夠對于教學內容進行理解,最終調動動腦思考的主動性。
比如在教學《趙州橋》時,很多小學生根本沒有辦法真正理解趙州橋為什么在中國乃至于世界橋梁建筑史上是一項創(chuàng)舉。要解決這個問題,小學語文教師就需要讓學生明白趙州橋的特點和在建筑過程中攻克的難題,比如趙州橋在建筑上的結構特色。很多學生不容易理解建筑學中的概念,可是運用電教手段,能夠讓學生觀看趙州橋的剖面圖。學生通過電教中的多媒體呈現(xiàn)方式,可以發(fā)現(xiàn)趙州橋的每一個橋洞實際上并不是一個簡單的半圓形,而是形成一個弓形,這種弓形結構能夠支撐橋梁上的結構;如果趙州橋的某一個弓形結構出現(xiàn)問題,也不會影響到整座橋的結構安全。因此,趙州橋雖然沒有橋墩,但是其橋身確實非常的牢固,橋洞發(fā)揮了穩(wěn)固的作用[2]。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運用電教手段,一邊展示趙州橋的結構,一邊講解,但是這種旁白講解不需要非常多,因為在電教手段的輔助下,學生能夠更加直觀地理解這座橋梁的特點,也能夠很好地理解趙州橋的建筑者,通過對趙州橋的了解,充分激發(fā)出對于中華民族偉大文化的熱愛。而且小學語文教師在電教手段的輔助下,可以展開小組研究討論,讓學生從集思廣益地理解課文內容。小學語文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自己上臺進行分析講解,讓學生指著電教平臺上的圖片進行說明。學生通過知識的吸收和反饋,更加深入地理解這一篇課文當中的內容,對課文中抽象的文字進行具象化理解。
4 通過電教手段引發(fā)學生對課程的情感共鳴
小學語文課程學習過程中,學生可以接觸到非常多的中國或者外國的經典文學作品,這些經典的文學作品能夠入選小學語文課本,本身就具備非常強烈的吸引力。但是學生因為自身的社會和人生閱歷并不是十分豐富,不容易對語文課產生情感上的共鳴。通過電教手段,能夠讓學生對小學語文課本中的文章產生情感上的共鳴,進一步理解文章的情感美學,深化對藝術形象的理解。從文藝審美學的角度考慮,只有通過心理上的理解,特別是對情感的理解,才能夠推動個人對于文字的理解。
比如美國女作家海倫·凱勒的文章中,講述了自己的家庭教師莎莉文老師對自己的影響,特別用了“再造生命”這樣的詞匯。一個女作家為什么會認為教育如同再次塑造了自己的生命?關鍵是因為海倫·凱勒是一個盲人,她看不到光明,也分不出眼前的顏色。對于海倫·凱勒而言,生命本來就是一片黑暗??墒且驗樯蛭睦蠋?,海倫·凱勒真正理解了自己的人生原來可以過得不一樣。學生要在課堂學習中對于這樣的一段感情進行理解,可能沒有海倫·凱勒一樣的人生經歷,不容易真正被她的文章打動。
小學語文教師可以把一些身殘志堅人士的視頻播放給學生,運用電教手段,把海倫·凱勒這種面對身體殘障時的痛苦更加具體地表現(xiàn)出來;同時把這些身殘志堅的人如何克服困難的場景,用更為生動的方式展現(xiàn)出來。通過這樣的對比展現(xiàn),學生對于海倫·凱勒的文章能夠有更加具體的理解,最終真正被這樣的一篇文章打動,產生對課程內容的情感共鳴,教師在教學上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
5 結束語
綜合上述分析,小學語文課程中可以廣泛采用電教化手段,實現(xiàn)小學語文課程在教學上的生動化、具體化。對于小學語文教師而言,采用電教手段,特別是通過視頻、音頻以及圖片等,能夠讓文章中的形象和事物更加具體,最終打動學生,讓學生熱愛語文學習,實現(xiàn)提升小學語文教學質量的效果。
參考文獻
[1]陳剛.巧用現(xiàn)代電化教育手段優(yōu)化課堂教學[J].劍南文學:經典教苑,2011(8):305.
[2]郭祖英.反思電化教學手段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J].教育教學論壇,2010(13):37.
[3]孫小紅.運用電教媒體優(yōu)化課堂教學的體會[J].陜西教育:教學,2010(1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