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材是學生習得語言知識、獲得語言能力的重要渠道之一。從語用學視角出發(fā)分析現階段使用較為廣泛的兩套初中英語教材中語用知識的分布情況,發(fā)現其在系統性、全面性及交際性方面都還存在不足,部分教材還出現了語用失誤。針對發(fā)現的情況,提出了以注重語用知識輸出和培養(yǎng)學生語用意識為主的教材改革建議,以期為切實提高初中生英語運用能力有所幫助。
關鍵詞初中英語教材 語用學 改革
《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初級中學英語教學大綱(試用修訂版)》指出,初中英語教學要使學生掌握一定的語言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獲得初步運用英語的能力,為真實交際打下基礎[1]。這就把語用能力的培養(yǎng)列為初中英語教學目標之一。如果只重視語言知識的教授而忽略語用知識的指導,學生的交際能力發(fā)展令人憂慮了。而現階段學生出現的“啞巴英語”可能正是其語用能力欠缺的表征之一。大量研究表明,語用能力和語言能力并不是同步發(fā)生的,語言能力的發(fā)展并不能保證語用能力的同期發(fā)展。在二語習得教學中,需要對學習者的語用能力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國內外學者就語用能力的培養(yǎng)方面進行了大量的研究,這些研究大多呼吁將語用知識納入教學內容,并倡導為二語學習者提供使用這些知識的機會以利于其語用能力的發(fā)展[2]。另外,研究也發(fā)現,為了避免語用失誤,有必要將語用原則納入教學內容[3]。教材通常是課程和教學內容的核心,而現階段國內對于初中英語教材的分析研究主要從知識體系、文化導向、文章體裁、學習策略等維度進行,較少從語用角度進行評估。因此,基于語用學的角度對初中英語教材進行現狀分析并提出改革建議,能對提高初中英語的教學效果、幫助初中學生獲得理想的英語交際能力有著切實的參考價值。
一、初中英語教材現狀
通過對現階段使用較為廣泛的兩套初中英語教材,即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英語》(新目標)(以下簡稱《新目標》)、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的初中英語教材《英語》(新標準)(以下簡稱《新標準》)中語用知識的分布情況進行仔細梳理和歸類,可以發(fā)現現有的初中英語教材在語用層面上系統性、全面性欠佳,此外,教材交際性有待進一步加強,有些教材還存在著語用失誤。
1.語用知識的全面性、系統性
從言語行為、語域、禮貌、文化、語篇這五個語用元素出發(fā),可以發(fā)現現階段使用的初中英語教材的言語行為所占的比重最多,而涉及到語域等語用元素比重很少。而在比重最多的言語行為中,教材大多都只涉及了其中一小部分,主要集中在請求言語行為、道歉言語行為等,而對其他大多數的言語行為沒有提及。比如說,《新目標》五冊書涉及到36種言語行為中的16種,且每冊書中的言語行為數量不均衡,初二11種,初三7種。而《新標準》共涉及了17種言語行為,其所占比例也不太均衡,有些比例高達27%(如詢問信息),有些僅為8%(如問候)[4]。
教材對語用知識編排的系統性也不足。以《新目標》為例,其所涉及的言語行為中,具體到道歉言語行為,教材中共出現了20次,覆蓋了大部分道歉言語行為策略,但是并沒有完全覆蓋所有的子類型。請求言語行為在《新目標》共出現33次,其主要以情感引導、建議、許可、能力和責任為主,其他請求類型基本沒有涵蓋,沒有體現出請求言語行為的系統性。具體到所涉及的請求策略,涵蓋了直接請求策略和間接請求策略兩大方面,但是并沒有覆蓋這兩大類下的各個子項目,顯性直接請求策略、回避直接請求策略、間接請求策略下的愿望、建議和強暗示策略沒有在教材中出現,且相關請求行為也沒有按照請求強度的強弱順序在教材中得以呈現。此外,教材普遍缺乏一些日常生活中經常使用的言語行為,比如說稱贊、拒絕等。
2.交際性
通過比較研究,發(fā)現初中英語教材的編排尤其是對話,大多由一方控制著話題,整個交談中話語輪換顯得不夠靈活,與整個會話的氛圍顯得格格不入。同時,會話中缺乏交換信息,交際一方在聽了另一方的回答后,很少做出評價或反應,即便是在真實語境中會出現的反饋提示如ah,yeh等也很少出現。這種情況在《新目標》Go for it!七冊上教材中尤為明顯,但在九冊(2014年3月版)教材中的交換信息可以明顯看到有所增加。但從學生的學習和成長角度來講,七冊上是初中生初學英語的階段,從交際角度來講,其出現的反饋提示應該更多,而教材忽略了這一點。此外,教材中的對話話輪都是由完整句子構成,整個對話缺乏交際性,看起來會話參與者只是在練習英語句型而不是在交換信息進行真實的交際活動。換言之,初中英語教材的編排可能在某種程度上忽略了語言材料的真實性和語言交際的情境性,那么很難說這種教材可以為學習者提供真正得體可靠的語用知識。
3.語用失誤
語用失誤是指不同背景的社會人在交際中,由于表達方式或習慣的不同,或者由于缺乏對對方社會背景知識等的了解,在跨文化交際中出現誤解、障礙或沖突,影響實際交際效果的現象[5]。語用失誤大致可以分為兩類,即語用語言失誤和社交語用失誤。教材中的語用失誤是造成學生語用能力低下的主要原因之一?,F階段的初中英語教材在編寫過程中忽視了對交際語境、語言語境和語言結構等因素的順應,出現了較多的失誤。以人教版的初中英語Go for it!為例,其出現了145處語用失誤。在原本應該用find out的地方誤用了find,本該用look up的地方誤用了check。甚至還出現了類似于These are my parents的表達方式。通過仔細分析,發(fā)現語言結構語用失誤較之于交際語境語用失誤和語言語境失誤明顯得多。
二、初中英語教材改革建議
基于現階段初中英語教材的現狀分析,立足于Schmidt提出的注意假設、Swain提出的輸出假設以及Bialystok提出的二語習得二維模式,建議現行教材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以更好地幫助提高初中英語的教學效果,使初中學生獲得更為理想的英語交際能力。
1.注重語用知識的全面性及系統性,適當增加重現率
注重語用知識的全面性及系統性,適當增加重現率是基于Schmidt提出的注意假設理論。該假設承認意識在二語學習中有重要作用,并且認為學習者首先必須“注意”到輸入中某些個別的形式,然后才能處理該種形式[6]。換句話說,注意是將輸入轉化為吸收的必要充足條件。注意假設有兩個重要的概念,一是注意,即對輸入的注意是所有學習的必要先決條件,注意是輸入轉為吸入的必要條件;另一個是理解,即對意義深層理解[6]。在語用學中,注意指二語學習者對學習目標如請求言語行為、道歉言語行為等的意識性;理解指二語學習者可以在不同的語境中理解并恰當地使用這些言語行為。
注重語用知識的全面性及系統性,適當增加重現率能更好地喚起學生對語用知識的注意,并通過不斷重現的形式逐步固化學生對這些語用知識的認識。語用知識盡可能地全面,這樣學生在語言習得的過程中其注意形成的知識才更全面、更深刻。以請求言語行為為例,應盡可能地按照類別將其歸類并作出說明。在給學習者提供具體例子時,可以介紹聽者和說者的相關信息,兩者間的相互關系、交際的具體場景以及請求的強加程度等相關語境因素。因為隨著社會距離、社會權勢和強加程度等語境因素的變化,會話者所采取的請求策略及其內、外部修飾語都會發(fā)生較大的變化。其次,語用知識的系統性有助于學生知識結構形成的循序漸進,有章可循。比如說請求言語行為通常是有外部修飾語的,那么教材可以在教學內容中系統地講解外部修飾語中的針對方便與否、得到預先承諾、提供理由等6種常用的外部修飾語。在具體到每一個外部修飾語的時候,教材可以系統地講明其出現的位置、表現形式、在請求言語行為表達時所起的作用以及具體的能夠學習和參考的范例。比如說在講授針對方便與否時,教材如果對其形式、位置及功能進行介紹,那么學生可能會更容易理解其語用特點及原因。例如:
Sue:Hello Brenda...could I have a quick word with you please?
Brenda:Yes,sure...come in.(Yates & Springall,2010)
以上對話中,Sue在提出自己的中心請求行為之前用了針對方便與否這一外部修飾語來先問Brenda方便與否,以此來保護自己和聽者的消極面子,其一般都在中心請求策略之前以疑問句式的形式出現。那么教材可以把其形式、位置、功能及具體實例進行介紹和列舉,這樣學生關于針對方便與否這一外部修飾語的知識會系統化而避免了零零散散。同時,基于初中生的生理及心理成長特點,適當地重現能更好地喚起他們的注意并鞏固已學的知識,把所學的知識更加順暢地使用。
2.增加課后語用知識輸出的活動設計
語言輸出假設有三大功能,即能讓學生注意到語言的結構、意義、用法等問題,能對學生獲得目的語的語言形式和語言結構進行假設性的檢驗,能提高學生的元語言意識[7]。學習者在對語言進行輸出時,應對該語言的規(guī)則有明確的理解和掌握,因此輸出能讓學習者更加有意識地去關注新的語言形式的結構、實現途徑和可能取得的效果之間的關系,也能有效地使學習者在接受正確反饋信息的同時檢測他們對目的語的假設,從而糾正他們的錯誤。增強語用知識的輸出,可以更好地幫助初中學生獲得理想的英語交際能力。
現階段初中英語教材中輸出的活動版塊設計,交際活動和角色扮演是常用的模式,基于語用學的角度,教材在這種活動版塊設計的基礎上也許還可以更加詳盡地提供語境、語域、禮貌、文化、語篇等相關語用信息,以便學生能更好地根據這些信息來選擇具體的實現模式。以請求言語行為為例,教材在進行活動設計的時候可以設置同一請求言語行為在不同的社會距離、相對權勢以及強加程度下的角色扮演練習。通過對不同變量場景的活動練習,讓學生能夠體會并琢磨言語行為在不同的社會距離和相對權勢情境下的不同實現方式,以提高其語用意識。
3.注重學生語用意識的反思板塊設計
語用能力的發(fā)展需要兩個獨立的過程,即語用知識的獲得過程和語用知識表達流暢性的發(fā)展過程[8]。學習者在獲得了語用知識之后,必須將所學所知的語用知識較為順暢地使用以達到交際的目的。要讓學習者的交際較為流暢,除了加強語言的輸出之外,還可以讓反思活動來幫助學生發(fā)現自己的輸出和理想交際效果之間的距離,以此不斷修正輸出,縮小該距離。
通過增加反思活動的設計,初中生可以結合某一個單元所學的語用學知識進行總結、評價,以便加深印象,突出教學效果。反思活動的設計可以形式多樣,不拘一格,主要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在獲得了輸入、進行了輸出之后,進一步思考如何更好將語用知識表達流暢。反思可以由老師在課堂內指導完成,也可以由學生在課下獨立完成,不同年級的反思板塊活動設計也需要兼顧初中生的生理、心理發(fā)展規(guī)律。比如說,在低年級的學生中可以以形式找尋進行,即要求學習者去找到所給出的語料中有關所教授的語用知識點中哪些可能是本族語者所輸出的。在高年級學生中可以以形式對比的方式進行,即讓學習者去對比自己在相同語境下的輸出和本族語者輸出的不同。通過此類反思板塊活動的設計,將更加有助于學生在今后自如地使用語言。
學習者語用能力的發(fā)展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在整個教學中不斷滲透對語用知識的講解和語用意識的培養(yǎng)。而教材無疑是整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最重要的環(huán)節(jié)之一,如果初中英語教材在現行基礎上更加注重從語用學角度出發(fā)來培養(yǎng)學生的實際交際能力,在面上為學生提供權威全面和系統的語用學知識,在點上為學生提供更為詳細可參考的具體例子,并在課前熱身和課后復習鞏固練習中為學生提供更多的語言輸出機會,那么教材也許就能更好地服務于學生良好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也為學生準確理解和使用語言、減少語用失誤提供一個可以實踐的平臺。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初級中學英語教學大綱(試用修訂版)[J].基礎教育外語教學研究,2000(2).
[2] 胡美馨.言語行為語用意識培養(yǎng)在綜合英語教材中的實現[J].外語研究,2007(4).
[3] 葉邵寧,滕巧云.英語教學與語用能力的培養(yǎng)[J].外語界,2003(6).
[4] 霍文保.初中英語教材的語用評估[D].北京:首都師范大學,2009.
[5] 張新紅.社會用語英譯中的語用失誤:調查與分析[J].外語教學,2000(3).
[6] Schmidt,R.Consciousness and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A Tutorial on the Role of Attention and Awareness in Learning[A].In R. Schmidt(ed.)Attention and Awareness in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C].Honolulu:University of Hawaii,1995.
[7] Swain,M..The output hypothesis:Theory and research.Handbook of research in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1,471-483.
[8] Bialystok,E.(1993).Symbolic representation and attentional control in pragmatic competence.Interlanguage pragmatics,3(1).
[作者:朱英(1981-),女,四川德陽人,四川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外語系副教授,碩士。]
【責任編輯 王 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