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要推動基層法治政府建設,必須抓住公務員這個“關鍵”。公務員是黨依法執(zhí)政、政府依法行政的骨干力量、中堅力量。他們是否具備法治思維、法治素養(yǎng)以及依法辦事的能力,直接決定著黨依法執(zhí)政理念的實現,直接影響著各級政府機關依法行政的效果,直接關系到基層法治政府建設的成敗。
關鍵詞:法治思維;法治方式;驅動機制
中圖分類號:D920.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6)23-0141-02
作者簡介:謝玲伶(1988-),女,重慶人,研究生,中共重慶市萬州區(qū)委黨校,助理講師,研究方向:行政法。
我國目前正處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定性階段,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qū),面對建設基層法治政府任務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風險挑戰(zhàn)之多也前所未有,隨著我國法治建設不斷推進,公務員通過自學、法律知識培訓、學歷教育等方式和途徑,法治素養(yǎng)得以不斷提升,在具體工作中,越來越重視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的運用,這對于基層政府建設的法治化、規(guī)范化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一、基層公務員法治思維現狀
基層公務員是基層法治政府建設的基石,面對法律他們享有平等的同時,又是權力的執(zhí)行者,應對法治有著深刻認識,對法律存敬畏之心。但是由于部分領導干部自身法律修養(yǎng)不足,頭腦中仍存在人治、官本位、權威意識等違背法治的思想觀念,在踐行法治的過程中,忽略了法治話語體系的學習和使用,以及行為模式的轉變,阻礙了構建法治政府工作的有序推進。
(一)人治意識根深蒂固
盡管依法治國早已成為我國政治生活主流意識,但如今,仍然有部分公務員缺乏法治思維,將個人權威凌駕于法律之上,把法治作為一種宣傳口號,將法律作為維護治理的工具。部分基層領導干部甚至是崇尚“我的地盤我做主”這種家長制作風,人治意識的存在,嚴重阻礙了法治思維的形成,其根源在于公共權力缺乏監(jiān)督和制約,導致越權和放縱違法成本較低。
(二)學法愿望不強烈
現如今,部分基層公務員學法動力不足,將大量精力傾注在本職工作上,存在著只要本職工作不出錯就萬事大吉的想法,骨子里不想學法,又如何能形成法治意識伴隨其身呢?我國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已經基本建立,體系龐大覆蓋了社會、政治、經濟等各個領域,法律知識的豐盈反倒讓部分基層公務員無所適從,他們不知道學什么才對自己的本職工作有實際幫助,或者只研究對自己工作有利的相關法律條款,從內心來講,是想學習如何在工作中規(guī)避可能帶來的法律責任。
(三)用法能力不足
對于基層公務員來講,能否按照法律規(guī)定行使權力、履行義務,直接關系到基層法治政府建設。但是當前部分基層公務員用法能力明顯不足。一是不作為。李克強總理曾在國務院部門主要負責人會議上指出,“尸位素餐本身就是腐敗,不作為的‘懶政也是腐敗”。部分基層公務員對權力機關的監(jiān)督不以為然,不愿接受人大機關的監(jiān)督;有的公務員對司法監(jiān)督能躲則躲,遇到行政訴訟既不出庭也不執(zhí)行;有的公務員對職能交叉的監(jiān)管行為不管不問。二是亂作為。同樣是職能交叉的監(jiān)管事項,對部門有利的就對行政相對人進行多頭執(zhí)法;有的缺乏程序公正觀念,肆意干擾司法機關依法辦案。三是亂決策。表現為決策機制不健全,過程缺乏民主公開透明,責任主體不清,存在“即是裁判員又是運動員”“一言堂”等情況,造成決策過程中政府與公民“政令出而人不和“的局面。
二、提升基層公務員法治思維的路徑研究
基層公務員法治思維的培養(yǎng)決定了依法治國的進程,法治思維的培育已成為當前重大現實任務,這是一個常態(tài)化動態(tài)化的過程,必須依靠持續(xù)推進政治體制改革,簡歷培育法治思維的長效機制,落實各項規(guī)定,使法治思維順理成章,使法治方式成為行政自然選擇。
(一)完善相關立法,推動良法善治
一是要完善立法規(guī)劃,突出立法重點,不斷適應新形勢新環(huán)境的發(fā)展需求。全國人大應承擔主導立法的工作,盡量減少部門主導立法,避免產生“法出多門”的情況。制定推進法治政府建設、保障改善民生以及維護社會和諧穩(wěn)定的法律制度,特別是要建立健全關于領導干部決策權、執(zhí)行權和監(jiān)督權的相關法律法規(guī),保證領導干部按照法定權限行使權力,履行職責,自覺維護法律權威,鞏固崇尚法治的社會氛圍。二是制定基層法治政府發(fā)展規(guī)劃,在頂層設計中貫穿法治思維。各區(qū)縣政府應統(tǒng)籌安排,在規(guī)劃中體現社會主義法治理念,遵守憲法和法律的規(guī)定,內容主要包括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經濟、社會、文化等方面,讓基層法治政府建設步入到正常有序的道路上來。三是要有效引入社會力量參與實質性立法工作,建立公開程序以及第三方意見征求機制,比如在立法過程中邀請法律院校、律師事務所的專家進行法律論證;擴寬群眾參與立法的渠道,吸取民意,不斷提高立法的科學化、民主化水平。
(二)激發(fā)內在動力,堅定法治自信
一是加強自身法律知識學習,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特別是領導干部要帶頭學法、尊法、守法、用法,特別是加強對憲法、通用法律知識以及履行自身職能相關的法律知識的學習,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提供利用法律手段解決問題、推動基層法治政府建設;二是加大法治宣傳力度,提高培訓實效。以《憲法》這一根本大法為重點,同時結合領導干部的具體工作及行業(yè)特性進行針對性的宣傳,讓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成為其首選工作理念。在培訓方面,應充分發(fā)揮黨校、行政學院、司法部門以及高校等法律專家學者的作用,對基礎法律知識進行宣傳講解,探究法律精神,只有當領導干部掌握了法律知識“大數據”,才能在制定決策、化解矛盾、處理問題的時候靈活運用法律知識。不斷創(chuàng)新培訓方式,拓寬領導干部的法治視野,將法律原則、規(guī)則、精神融會貫通。
(三)建立驅動機制,重塑法治信仰
一是強化對權力的監(jiān)督和制約。通過立法形式設計科學合理的領導干部問責制度,讓領導干部意識到權力越大,責任越大,權力慎用而不是濫用。同時,要不斷完善監(jiān)督體系,充分發(fā)揮人大監(jiān)督、社會監(jiān)督、網絡監(jiān)督等機制,讓權力運行暴露在陽光之下。二是完善基層公務員考核晉升機制。第一,實行分級考核,將基層執(zhí)法類公務員進行分類,按照組織結構,將基層單位分為決策層、管理層和操作層,分別進行考核,相同職級的公務員集中一起考核,上級考下級,一級考一級;第二,考核內容體現職位特點。不同部門應根據部門職能、職位特點以及工作業(yè)務要求,制定詳細的符合實際的考核標準,增強考核的針對性和有效性;第三,創(chuàng)新考核方式。采用平時考核與年度考核相結合的量化考核方式,平時考核成績與年終考核成績各占一定比例,共同構成基層公務員年度考核成績。第四,健全考核結果反饋機制??己私Y果應與公務員升、降、獎、懲等相關利益緊密相連,能有效發(fā)揮激勵競爭的作用,保證基層執(zhí)法隊伍旺盛活力。
(四)營造法治環(huán)境,增強法治意識
一是進一步規(guī)范法律服務市場,充分發(fā)揮律師等法律服務群體在區(qū)縣、鄉(xiāng)鎮(zhèn)經濟社會發(fā)展和社會治理中的作用。二是針對重要行業(yè)和領域開展經濟犯罪案件、黑惡勢力案件專項打擊行動,不僅可以提升司法的權威性及公信力,還能為基層經濟社會發(fā)展提供良好的法治環(huán)境,在良好的法治環(huán)境下,領導干部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的能力就會得到大幅度提升。
[參考文獻]
[1]張衛(wèi)平.法治思維與政治思維[J].浙江社會科學,2013(12).
[2]吳俊明,殷昭仙.論我國公務員依法行政能力的構成與提升[J].法學雜志,2013(06).
[3]楊紅.提高公務員依法行政意識與能力問題研究[J].甘肅政法學院學報,20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