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卓龍 金鑫
摘 要 馬克思主義能夠在中華大地上廣泛傳播、扎下根來,形成中國氣派,是因為代表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儒家思想與馬克思主義存在著相互共融的內容。它們都有與時俱進、因地制宜、開放包容的理論品質,都堅持以人為本、追求人的全面發(fā)展,都主張從實踐出發(fā)的認識觀,都反對禁錮言論、主張言論自由,都反對社會的兩級分化,都認為權利和義務不可分離。
關鍵詞 馬克思主義 中國化 儒學 中國傳統(tǒng)文化
基金項目:湖北省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重點項目(2012D044)。
作者簡介:李卓龍,長江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金鑫,長江大學學生處處長、教育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B-4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592(2016)03-249-02
馬克思主義和儒家思想所產生、發(fā)展的時代和地點,孕育它們的社會背景、生產力都大為不同,它們的階級立場亦大相徑庭,這些造就了兩者存在相互對立的部分。但是任何事物間的對立都是相對的,有對立就存在同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得以實現(xiàn),就是因為有這種同一性存在。本文旨在探討兩者間相容的內容來展現(xiàn)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文化基礎。
一、它們都有與時俱進、因地制宜、開放包容的理論品質
馬克思主義之所以有蓬勃旺盛的生命力,就在于其具有與時俱進的創(chuàng)新精神,又堅持從實際出發(fā)、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理論品質。它不是一成不變、通治百病的教條,而是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方法,是一套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馬克思主義經(jīng)典作家從不標榜自己的理論永遠正確、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教條,而把它看成在一定條件下正確且需結合變化了的時間和空間而不斷發(fā)展的科學體系?!榜R克思和恩格斯多次說過,我們的學說不是教條,而是行動的指南……” 。這種不把馬克思主義當教條,與時俱進、具體情況具體考慮的理論品質在指導革命實踐的過程中顯露的淋漓盡致。列寧觀察到當時資本主義發(fā)展到帝國主義階段的新形勢和俄國特殊的國情,沒有機械、教條的理解馬克思主義關于歷史發(fā)展的一般規(guī)律的論斷,而將馬克思主義與俄國革命實際相結合形成了列寧主義,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在其指導下應運而生。
與馬克思主義類似,儒家注重時變、講究因地制宜,有容乃大。儒家的創(chuàng)始人孔子被人們稱為“圣之時者”,這是說孔子切合現(xiàn)實、與時俱進?!笆ブ畷r者”是那種既能守經(jīng)志道、堅持理想又能根據(jù)不同的環(huán)境采取合宜手段的圣人。儒學是一個自產生以來就被不同時期的儒學家調整、發(fā)展的學說體系,其間也融合了許多其他派別的思想。儒學最初是孔子、孟子和荀子的思想,孔子曾拜道教祖師老子為師,荀子也吸收了一些法家思想。在漢代,社會生產和政治制度都與孔孟荀所處的時代大為不同,董仲舒順應時世,對儒學進行了發(fā)展、吸納其他學說的有益成果,奠定了之后2000年來儒學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領導地位。魏晉南北朝時期,玄學和佛學相繼興盛,那時的儒家會通道釋,豐富自身,同時外來的佛教也在用儒學改造自己,使自己“中國化”。宋明理學與之前相比,亦有自身特色。雖然自孔子以來的儒學家們都稱自己述而不作,但是儒學實際上卻是不停的根據(jù)變化的時事而變革發(fā)展。
二、它們都堅持以人為本,追求人的全面發(fā)展
馬克思主義和儒家學說最重視的都是存在于社會中的現(xiàn)實的人。歷史唯物主義把人民群眾看做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創(chuàng)造了社會精神物質財富,決定了社會的變革。“人們總是通過每一個人追求他自己的、自覺預期的目的來創(chuàng)造他們的歷史,而這許多按不同方向活動的愿望及其對外部世界的各種各樣作用的合力,就是歷史” 。我黨深刻認識到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積極奉行群眾路線,為革命的發(fā)展和勝利提供了不竭動力和堅實保障。群眾史觀還內含滿足人自由、全面成長的歷史發(fā)展目的,馬、恩兩位導師把未來共產主義社會視為“每個人的自由發(fā)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fā)展的條件”的聯(lián)合體。
“仁”和“禮”是儒學思想體系中的兩個核心?!岸Y”是周將“歷來的習俗”成文化、制度化的東西,是分配和約束社會各階級權利義務的規(guī)范準則。而“仁”可以解釋為愛人、以人為本的精神,是“禮”所秉承的精神追求與價值取向?!蹲髠鳌せ腹辍贰胺蛎?,神之主也”,體現(xiàn)了儒學以人為本的思想追求。《孟子·梁惠王上》“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統(tǒng)治者如何對待人民群眾,人民就會如何對統(tǒng)治者,統(tǒng)治者的興衰是由人民群眾的意愿所決定的??鬃釉u價人物時,把“仁”位于“禮”之上,他批評管仲非禮的同時卻更因管仲“修己以安百姓”,“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賜” 的“仁”而對其大加褒獎。認為其違反“禮”只是小節(jié)上的瑕疵,而在“仁”上面的功績卻是大德。此外,儒家思想也追求人全面的發(fā)展,孔子說“君子不器”,認為君子應該博學多識,具有多方面才干,并不斷吸收新的知識,而不只限于一技之長,如器物那般,制作成型就不會改變,只有單一的用途。
三、它們都主張從實踐出發(fā)的認識觀
辯證唯物主義提出認識是實踐基礎上主體對客體的能動反映,把實踐視為是認識的終極來源。因為實踐的需要,人們才去認識世界,也正是通過實踐,主體才能從客體那里獲得信息。人的認識過程內含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再從理性認識到實踐的兩次飛躍。人們通過各種感覺器官經(jīng)過實踐獲得各種感性認識,然后在大腦中運用辯證思維方法進行加工概括,獲得對事物本質抽象的認識,最后從實際出發(fā),將理性認識運用于實踐,指導實踐活動,實現(xiàn)認識的目的,并經(jīng)受實踐的檢驗而不斷發(fā)展。從實踐到認識再由認識到實踐周而復始的循環(huán)是認識發(fā)展的總過程。脫離了實踐,認識就沒有了存在的必要,滅絕了產生的可能,喪失了發(fā)展的動力。
儒家學說向來是一門經(jīng)世致用,實事求是躬身踐行的思想。它積極入世、追求實用,強調學術須與現(xiàn)實相合宜、通天人合內外。在知行關系上面,程頤提出了知先行后的學說,朱熹進行了發(fā)展,提出了較為系統(tǒng)的知行觀。其核心內容是:“知行常相須,如目無足不行,足無目不見。論先后,知為先;論輕重,行為重” 。如果僅從字面上將“知”簡單的等同于意識,把“行”等同于實踐,那么就會得出知先行后是唯心主義先驗論的結論。然而“知”絕不等同于意識,其本身就是一種實踐活動,即獲得間接經(jīng)驗的過程。人們通過學習,從書本上得到前人通過實踐獲得的各種認識,這些認識不是后人生而知之,而是通過客體主體化的實踐過程得來的?!爸绷艘院缶托枰靶小?,用通過實踐獲得的間接經(jīng)驗指導現(xiàn)實的實踐活動完成“知”的目的。躬行實踐,是朱熹為學相當看重的,他認為“致知”之后,必須“篤行”,“圣賢說知, 便說行”;“致知,力行,用功不可偏”;“若不用躬行,只要說得便了……”。
四、它們都反對禁錮言論、主張言論自由
當今,言論自由已經(jīng)是被世界上絕大多數(shù)國家所承認的公民基本權利之一,成為一條人類社會共有的價值追求。對新聞和言論自由合法地位的承認是馬克思主義的應有之義。馬克思曾在《評普魯士最近的書報檢查令》中對普魯士當局限制言論自由的新聞審查制度憤怒批判:“你們并不要求玫瑰和紫羅蘭發(fā)出同樣的芳香,但你們?yōu)槭裁磪s要求世界上最豐富的東西——精神只能有一種存在形式呢?”。毛澤東同志非常重視保障人民群眾表達訴求的自由,他認為這是防止政權變質的重要途徑,他在駁“輿論一律”里寫到:“壓制人民對黨和政府的錯誤缺點的批評……是犯罪的行為”。
在中國,允許民眾自由表達訴求的做法早在3000年前的西周就被當時的賢人所提倡?!秶Z》記載了周朝執(zhí)政召公因厲王限制言論自由而進行勸諫的情節(jié),召公曰:“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為川者,決之使導;為民者,宣之使言……”。在實現(xiàn)言論自由的具體方式上,儒家把詩歌這種言簡意駭?shù)妮d體視為一種自由議論時事,表達自身訴求的工具??鬃釉唬骸霸娍梢耘d,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 。《詩經(jīng)·碩鼠》描敘了“國人刺其君重斂,蠶食于民……”的故事,是勞動人民通過詩歌,自由的表達對國君苛政不滿的成功事例??梢娧哉撟杂稍谌寮覟榇淼闹袊鴤鹘y(tǒng)文化中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
五、它們都反對社會的兩級分化
消除貧富差距,達成人的全面發(fā)展是一切馬克思主義者所共同追求的目標。馬克思在《資本論》里指出兩極分化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產物,因而要消除兩極分化,首先就要消滅階級,消滅資本主義私有制。鄧小平在“南方談話”中系統(tǒng)闡明了社會主義的本質理論,他以馬克思主義者的堅定立場一針見血的指出:“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不同的特點就是共同富裕,不搞兩極分化” 。
作為中國古代官方意識形態(tài)的儒家學說,在根本上是承認社會等級差別的,但又反對貧富的兩極分化。董仲舒說:“大富則驕,大貧則憂,憂則為盜,驕則為暴……” 。認為兩極分化有礙社會穩(wěn)定,只有抑制豪富、救濟貧弱,社會才能和諧久安。大夫芮良夫勸導周天王不要重用好專利的榮夷公的故事則從反對壟斷的角度表述了放縱少數(shù)人獨占利益,致使兩極分化,最后人民背周而去的可怕后果。
六、它們都認為權利和義務不可分離
馬克思主義認為社會中任何個體的權利都不可能脫離義務而獨立存在,權利和義務是對立統(tǒng)一的,二者互為對方存在的條件,每個人在使用權利的同時,也需承擔相應的義務,反之亦然。馬克思受第一國際之托草擬的《協(xié)會臨時章程》中對權利和義務的辯證關系作了科學的闡述。他寫到:“沒有無義務的權利,也沒有無權利的義務”,這個論斷作為馬克思主義權利義務觀中一個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而存在。此外,權利和義務在總量上也應是等值的:“工人階級的解放斗爭不是要爭取階級特權和壟斷權,而是要爭取平等的權利和義務……” ,這種平等只有承認權利和義務具有辯證統(tǒng)一的關系才能成立。
關于權利和義務,《禮記·曲禮上》中“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的記載表明儒家所提倡的“禮”要求人們在享受一定好處的時候也要付出一定的代價,也就是說任何人都既有權利又有義務??鬃诱f“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荀子言“從道不從君” 。他們認為“禮”或者“道”規(guī)定了每個人的權利和義務。如果君主想要行使超過“禮”所規(guī)定的權利之外的權利,或不履行應承當?shù)牧x務,臣子有理由進行反抗?!叭擞型撂?,女反有之……” ,作為天子,周幽王有義務保障臣子的合法權益,然而他卻肆意侵占他人的土地,非法剝奪臣民應有的權利。這首詩用尖銳的言語對幽王這種“非禮”的行為予以痛斥,預言了其國亡嗣絕的結局。雖然儒家否認個體間權利和義務是平等的,其認為統(tǒng)治者與被統(tǒng)治者相比,前者的權利大于后者,義務則小于后者,但這不是說統(tǒng)治者只有權利而被統(tǒng)治者只有義務。儒家認為統(tǒng)治者既擁有權利,也承擔一定的義務,被統(tǒng)治者在履行義務的同時,也有自己的權利。
注釋:
列寧全集:第35卷(第2版).人民出版社.1959.219.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第2版).人民出版社. 1995.248.
論語·季氏篇十六.
朱子語類·卷九.
論語·陽貨.
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
春秋繁露·度制.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第2版).人民出版社.1995.609.
荀子·子道.
詩經(jīng)·瞻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