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譽芳 謝麗冰 趙巍 唐柳平
摘要:目的 了解兩性霉素B在小兒血液病深部真菌感染治療中的臨床應用效果。方法 隨機選取56例小兒血液病深部真菌感染治療患者作臨床調(diào)查對象并隨機分為研究組、對照組,其中研究組給予兩性霉素B治療,對照組給予米卡芬凈治療,對比兩組患者采用不同藥物治療后的臨床療效。結(jié)果 研究組患兒采用兩性霉素B治療后總有效率為89.28%,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10.71%,而采用米卡芬凈治療的對照組療后總有效率為64.28%、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25%,兩組比較差異顯著(P<0.05)。結(jié)論 兩性霉素B在小兒血液病深部真菌感染中療效顯著,屬于安全有效的抗真菌性藥物。
關(guān)鍵詞:兩性霉素B;小兒血液??;深部真菌感染;臨床應用
受免疫抑制劑、廣譜抗生素、深靜脈插管、放療、放化療等多因素影響,很多實體瘤、白血病、造血干細胞移植、重型再生障礙性貧血患兒免疫低下期很容易發(fā)生深部真菌感 染[1],讓病情惡化。我院通過多次臨床研究實踐發(fā)現(xiàn)兩性霉素B在輔助治療小兒血液病深部真菌感染中效果顯著。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2010年5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血液病深部真菌感染患兒分作兩組,每組患兒人數(shù)均等,均為28例,56例患者中男37例、女19例,年齡0.6~14歲,平均(8.2±1.3)歲,其中急性淋巴細胞白血?。ˋLL)13例、急性髓細胞白血?。ˋML)15例、慢性粒細胞白血?。–ML)11例、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15例、重型再生障礙性貧血2例,所有患兒均有發(fā)熱癥狀,體溫超過39℃,且均有咳嗽、咳痰等呼吸系統(tǒng)癥狀,其中3例患兒痰中有血、胸悶,6例患兒發(fā)熱前有口腔潰瘍癥,給予抗生素治療,潰瘍面只增未減。兩組患兒一般資料對比無顯著差異(P>0.05),有可比性。
1.2臨床判定標準 依照衛(wèi)生部頒布的“醫(yī)院感染診斷標準”,其中①有免疫損傷的基礎(chǔ)疾病,白細胞(WBC)明顯低下期;②伴有持續(xù)發(fā)熱現(xiàn)象,而普通抗生素萬古霉素鹽酸鹽、甲硝唑、頭孢曲松鈉等治療1w以上無任何效果;③口腔有可疑真菌感染病灶;④給予抗真菌治療后有效果;⑤血、骨髓培養(yǎng)或活檢可見真菌。
1.3方法 所有患兒用藥前30 min,均口服乙酰氨基酚(退熱止痛)與異丙嗪(抗過敏),后對兩組患者給予不同方案治療。
1.3.1對照組 給予米卡芬凈治療。用藥劑量為4 mg/kg,1次/d靜脈滴注。
1.3.2觀察組 給予兩性霉素B治療。用藥流程為:①先給予藥物試用量,即先用10 ml無菌注射用水溶解藥物,取出5 mg兩性霉素稀釋在5%葡萄糖溶液5 ml中,并在30min內(nèi)靜脈滴注結(jié)束。在滴注過程中,密切查看患兒脈搏、體溫、呼吸與血壓等,若無任何異方可正式給藥,在剛開始給藥的第15 min和30 min內(nèi),若以上給出指標仍無明顯變化則可繼續(xù)給藥。②正式用藥:初始用量為0.5 mg/kg/d,后逐漸增加用藥劑量,次日即可增加至1.0 mg/kg/d,第3 d即可將藥量增加至2.0 mg/kg/d,第4 d將用藥劑量增加至3.0 mg/kg/d,但第5 d后的即可將藥物劑量控制在3.0~4.0 mg/kg/d左右,每次用藥的滴注速度均不可低于6 h。所有患兒均在用藥3 w后進行療效評定。
1.4療效判定標準 痊愈:臨床癥狀、體征等已完全消失,真菌檢查結(jié)果為陰性;顯效:病情有所好轉(zhuǎn),真菌學檢查為陰性;有效:臨床表現(xiàn)與實驗室檢查有所改善,不過真菌學檢查仍未陽性;無效:病情無任何變化或病情加重。
1.5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6.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jié)果
2.1兩組患兒用藥后臨床療效對比 研究組患兒采用兩性霉素B治療后痊愈21例、占該組研究總?cè)藬?shù)的75%;顯效3例、占該組研究總?cè)藬?shù)的10.71%;有效1例、占該組研究總?cè)藬?shù)的3.57%;無效3例,占該組研究總?cè)藬?shù)的10.71%,總有效率為89.28%;對照組患兒采用米卡芬凈治療后痊愈15例,占該組研究總?cè)藬?shù)的53.57%;顯效2例,占該組研究總?cè)藬?shù)的7.14%;有效1例、占該組研究總?cè)藬?shù)的3.57%;無效10例,占該組研究總?cè)藬?shù)的35.71%%,總有效率為64.28%。兩組患兒采用不同方案治療后臨床療效對比無顯著差異(χ2=4.9,P<0.05),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2兩組患兒用藥后不良反應情況對比 研究組患兒采用兩性霉素B治療過程中1例患兒出現(xiàn)寒顫、2例患兒發(fā)熱,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10.71%,對照組患兒采用米卡芬凈治療后3例患兒出現(xiàn)嘔吐,3例患兒出現(xiàn)寒顫,1例發(fā)熱,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25%。兩組患兒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對比差異顯著(P<0.05),有統(tǒng)計學意義。
3 討論
血液病為人體造血系統(tǒng)異常所致的疾病,若患兒中性粒細胞不斷減少,免疫功能異常,則極容易出現(xiàn)深部真菌感染癥狀。血液病深部真菌感染屬于小兒嚴重性難治性疾病,及時給予科學治療能夠改善患兒生活質(zhì)量,挽救患兒性命[2]。
臨床治療小兒血液病的藥物較多,但藥物使用后的不良反應也較多。因該疾病在我院臨床受到高度重視,而我們在該疾病的治療過程中,通過多次實踐發(fā)現(xiàn)兩性霉素B可很好的輔助治療小兒血液病深部真菌感染,本文最終結(jié)果如上2.1、2.2所示,采用兩性霉素B治療的患兒總有效率、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均優(yōu)于采用米卡芬凈治療的患兒,兩組患兒一般資料對比無顯著差異(P<0.05)。而該藥物用于小兒血液病深部真菌感染中之所以取得如此滿意療效,且不良反應少在研究中我們還發(fā)現(xiàn),兩性霉素B使用后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較高,甚至會對最終療效有所影響,但臨床應用過程中,因患兒藥物耐受性不斷增加,而我們也隨著用藥天數(shù)不斷增加藥物劑量,這也就為患兒用藥預留了緩沖過程,減少了藥物對患兒帶來的沖擊,而本文中用藥后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10.71%,也進一步證實了遞增式增加藥物劑量可行。但我們也認為,臨床用藥時應根據(jù)患兒實際情況控制好最大用藥劑量與用藥時間,不可隨意盲目增加藥物劑量,會適得其反,引發(fā)醫(yī)療糾紛。
參考文獻:
[1]汪玉芳,陳世明.卡泊芬凈治療惡性血液病化療后中性粒細胞缺乏合并深部真菌感染的臨床觀察[J].臨床和實驗醫(yī)學雜志,2013,12(5):344-345.
[2]蔡文瑩,魯長明,孫九峰,等.130例深部真菌感染患者血液中病原菌分布及耐藥性情況分析[J].熱帶醫(yī)學雜志,2013,1(12):1480-1482.
編輯/肖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