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宏輝
摘 要:隨著素質化教學進程的不斷推進,初中語文教學對學生的表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我國國情所致,大多數學校還是應試教育,應試教育注重學生專業(yè)課程的學習,而初中教學比較注重學生數理化的學習以及語文的卷面分數,而容易忽視學生的表達能力。研究分析初中語文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并給出提升學生表達能力的措施和對策。
關鍵詞:初中;語文教學;學生;表達能力
受應試教育影響,初中語文教學過分注重學生的卷面分數,專業(yè)課程成績、而忽視學生的表達能力?,F今,我國初中語文教學中存在學生表達能力低,教師忽視學生表達能力的培養(yǎng),教學模式死板等問題。這些問題都需要我們解決,以便于提升學生的表達能力。
一、初中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教學環(huán)境問題
改革開放之后,我國的教育事業(yè)不斷發(fā)展,但是,由于我國國情的限制,我國的素質教育沒有很好的發(fā)展環(huán)境和發(fā)展空間。初中時期是學生學習方式、學習思想、表達能力初步形成的時期,但大多數學校的教學環(huán)境大致相差無幾,教師、家長認為初中時期學生的首要任務就是“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片面地傳授語文課程的基礎知識、應對語文考試的各種技巧,忽視了學生表達能力的培養(yǎng)。而家長過分注重學生的語文成績和卷面分數,忽視了學生表達能力的提升。
2.教學模式問題
傳統(tǒng)教學模式死板、不靈活。在傳統(tǒng)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以自我為中心,按照自己的思維方式,將語文知識教授給學生,忽視了學生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雖說初中生有自己的學習方式和思維方式,但是年齡是擁有智慧的代價,以初中生的理解能力,很顯然他們的思維是跟不上教師步驟的。而且,在傳統(tǒng)語文教學活動當中,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學習、消化教師所講授的知識,而沒有獨立思考的機會,以及進一步學習了解語文知識的條件。
3.教學制度問題
應試教育把每個初中生思考問題的思維模式、學習目的復制的一模一樣。多數初中生的主要目的是為了中考,傳統(tǒng)死板的教學模式不利于學生發(fā)散性思維的養(yǎng)成。大部分初中生局限于課本知識、教師所講授的課程以及考試模式。學習方式被教學制度限制,學習思維被教學模式限制,學習目標被中考的條條框框限制,導致學生沒有自己獨到的見解,語言表達沒有好的發(fā)展環(huán)境,更沒有培養(yǎng)和學習的機會。
二、提升初中生表達能力的有效措施
1.改善教學環(huán)境
人是一切事物的主體,雖然說學習環(huán)境不能改變,但是可以改善。傳統(tǒng)的學習環(huán)境太過局限、狹促,不利于初中生表達能力的提升,這要求教師、家長多注重對初中生表達能力的培養(yǎng)。教師應當放寬初中生語文學習的要求,不應當只注重學生的卷面分數和語文成績,應當注重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包括初中生表達能力的發(fā)展。家長不應該只注重學生的學習成績,應當配合老師給學生創(chuàng)造提升表達能力的條件,鼓勵學生多與同學、家長、教師溝通,積極參加各種提升表達能力的活動(例如,作文比賽、演講比賽、話劇等),從而有效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
2.改變教學模式
事物的發(fā)展要與時俱進,教學模式也要與時俱進,這樣才能順應時代的發(fā)展。顯然,與時代發(fā)展相比,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是落后的。教師的教學模式應該從以自我為中心中走出來,盡量以學生為中心,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多與學生溝通交流,適當地聽取學生的意見,多考慮學生的接受能力和思維模式。在課后,多與學生互動,鼓勵學生向教師提問,然后一一回答學生的問題。培養(yǎng)學生的表達能力和自我思考能力,把學生引導到自我學習、自我思考的發(fā)展道路上,這樣有利于初中生表達能力的發(fā)展和提升。
3.改善教學制度
應試教育的情況是很難被改變的,但是教學制度可作出適當的改變。學校應當改變教育模式,鼓勵學生多方面發(fā)展,不再一味地注重專業(yè)課程的學習,而是適當地培養(yǎng)和提升學生的表達能力。教師應當積極組織學生參加作文比賽、演講比賽等一系列有利于提升表達能力的學習活動。家長應當在課余時間、周末時間多帶學生出去見見世面、開開眼界,多與人溝通,并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閱讀的好習慣(閱讀能為學生的表達積累知識,能在閱讀過程中學到優(yōu)秀的表達方式),從而提升初中生的表達能力。
總而言之,只有解決了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才能有效地提升學生的表達能力。而要想解決初中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就必須要改善教學環(huán)境、改變教學模式、改善教學制度,從而進一步提升學生的表達能力。
參考文獻:
[1]汪生萍.淺談如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提升學生的表達能力[J].散文百家:新語文活頁,2015.
[2]吳社教.如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提升學生的表達能力[J].閱讀與鑒賞:下旬,2011(5):252-253.
[3]邱煥明.如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提升學生的表達能力[J].學周刊,2012(5):314-316.
·編輯 楊國蓉
唐鶴源
摘 要:在分析語言表達能力重視程度不足、課堂教學互動比較匱乏等當前初中語文教學中存在問題的基礎上,提出融入現代信息技術,注重課堂教學互動;開展合作教學活動,增進師生之間交流等方式,促進初中語文教學中學生表達能力的提升。
關鍵詞:初中語文;學生;表達能力
表達能力是人與人之間進行思想交流的主要方式,在初中語文教學活動中,教師需要加強對學生表達能力的培養(yǎng),使每個學生都能夠勇于表達、勇于交流,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語言應用能力,促進學生多元智能的發(fā)展。結合初中語文教學的實際情況進行分析,在明確問題的基礎上提出相應的解決建議,希望能夠為初中生表達能力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礎。
一、初中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分析
當前初中語文教學中,主要存在著語言表達能力重視程度不足、課堂教學互動比較匱乏等問題。
(一)語言表達能力重視程度不足
當前很多初中語文教師較為注重學生考試知識點的指導、語文課文教學內容的指導等,但是對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重視程度不足,初中語文課堂教學常常處于“教師講、學生聽”的模式中,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個性特點沒有得到凸顯,課堂教學氛圍較為壓抑,不利于學生語言應用能力的提升。
(二)課堂教學互動比較匱乏
課堂教學互動既是提升學生綜合能力的方式,也是幫助學生學習知識的重要方式。但是在實際的初中語文教學活動中,教師互動則比較匱乏,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與互動較少,課堂教學“鴉雀無聲”,沒有展現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不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
二、如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提升學生的表達能力
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融入現代信息技術,注重課堂教學互動;開展合作教學活動,增進師生之間交流等方式,提升學生的表達能力。
(一)融入現代信息技術,注重課堂教學互動
傳統(tǒng)單一的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初中生綜合能力的發(fā)展,對初中生語言表達能力的提升十分不利。新課程背景下,教師要注重課堂教學模式的創(chuàng)新,基于初中生的實際認知特點進行教學設計,融入現代信息技術,注重課堂教學的互動,使每個學生都能夠積極地表達。
以初中語文《林教頭風雪山神廟》為例,教師可以首先借助多媒體等信息技術,為學生播放相關視頻內容,使學生能夠通過生動的視頻了解課堂教學內容的相關時代特點。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通過“林教頭為什么要這樣做呢?”“如果是你,你會怎么做呢?”等問題,注重課堂教學互動,使學生能夠積極地表達,暢所欲言。教師可以基于生活,通過幽默的教學語言,營造良好的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氛圍,比如教師可以通過“要是老師的話,說不定也會上山哦!”等話語,在博得學生一笑的同時,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為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活動的深入開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需要注重積極教學語言的應用,多用“謝謝你”“請”等話語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積極性。教師可以通過“哇,你回答得真棒!”等話語,不論學生問題回答質量的高低,均通過積極的語言進行鼓勵,保持每個學生語言表達的積極性,促進初中生語言表達質量的不斷提升。
(二)開展合作教學活動,增進師生之間的交流
新課程背景下較為關注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教師不僅要加強對學生語文知識的指導,同時還要基于初中語文實際教學內容,加強對初中生語言教學的指導,使學生能夠積極地表達、積極地互動。
例如,教師可以將2~4個學生組成一個小組,為學生布置自主學習的任務。以《林教頭風雪山神廟》為例,教師可以提出“林沖為什么會這么做呢?”“課文中直接描寫風雪共有三處,請指出來?!钡葐栴},小組成員之間相互合作,共同討論得出答案。這種教學方式能夠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與互動,同時有助于學生合作意識的培養(yǎng)。
初中生語言表達能力的提升,對初中生的發(fā)展能產生重要的影響。新課程背景下,教師可以通過融入現代信息技術,注重課堂教學互動;開展合作教學活動,增進師生之間交流等方式,提升學生的表達能力,為初中生的成長與發(fā)展創(chuàng)造良好的條件。
參考文獻:
[1]高明.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如何利用經典美文來提高學生寫作能力[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3,2(22):181.
[2]葉美容.感受多彩語言 養(yǎng)成表達能力:初中語文教學中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現狀及培養(yǎng)途徑[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5,3(12):112.
[3]楊玉娟.淺談如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J].學周刊,2015,28(13):83.
[4]鄧玉飛.綴文辭發(fā) 觀文入情: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3,22(23):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