朵曉慧
摘 要:英語復習課的教學不僅僅是將所有知識點進行重新梳理,而是以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為教學目的來影響學生的學習行為。立足初三英語課堂,進行初三英語的復習教學,為學生提供問題,鍛煉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關鍵詞:英語復習;自主學習;提出疑問
初三復習教學的關鍵就是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對初中三年所學習的知識進行一個系統(tǒng)全面的復習,為迎接中考而做充分的準備。就英語學科來說,要復習初中三年的所有重點單詞和詞組,還有語法等專項及綜合的訓練。在短時間內想要將這些知識完全復習到位是非常困難的,因此,在進行初三英語復習時離不開教師的指導和建議。
一、初三英語復習存在的問題
雖然有很多教師已經意識到英語復習課不僅僅只是對已經學過的知識進行梳理加深印象,還要對這些知識進行深入的理解與運用,形成對應的認知結構引出新的知識。初三英語復習課存在許多不足的地方。
1.照本宣科的現象嚴重
因此英語的復習都是以教材為主,導致許多教師照本宣科,將課本上的內容快速地再講解一遍,課后題讓學生再做一遍。這樣根本就無法達到復習的目的,等于是把以前學過的知識再重新教一遍,這樣既浪費時間,又不能達到教學效果,學生對于知識的理解程度還是未能加深。
2.講解的內容繁雜,沒有指導方法
初三的復習時間緊迫,任務繁重。教師不能為了完成教學任務,向學生堆砌知識,而忽略了學生的學習結果。特別是許多教師根本不管學生個體之間所存在的差異,只是以整體的方式教學,不管是教課還是課后練習所有的學生都以同樣的標準,因為每一個學生的接受能力不盡相同,這樣的結果只會導致兩極分化的出現。
3.試卷的講解過于細致
在初三英語復習階段,教師會出許多試題來讓學生練習,以驗證所復習的內容的成效。但是多數教師在講評試卷時太過于詳細,一題題拆分開講解,這樣要花費很多的時間,學生只能被動地聽教師的講解,久而久之會削弱學生對于新知識的認知,漸漸地解題能力也會下降。
二、運用問題復習法進行初三英語教學
1.問題復習法的內涵
針對目前初三英語復習所面臨的問題,總結出問題復習法來促進學生復習。問題復習法顧名思義即是將教材中的知識點用問題的形式教給學生,讓學生去尋求正確的答案,在這樣的一個過程中,讓學生不斷探索,發(fā)揮所長,提升技能,從而培養(yǎng)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2.問題復習法的應用
(1)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學生在進行復習時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所提出的問題的質量越高,越能體現課堂復習的效果。在課前,教師可以將學生之間的差異統(tǒng)計出來,進行分組,在課堂上教師讓每個小組進行協作學習。例如在復習How can we become good learners?這一節(jié)時。首先教師向學生提出這樣的問題:How can we become good learners?讓每個小組的學生在本子上寫出自己的答案。這時學生可以回想當初自己是如何回答這個問題的,而現在是否又有不同的想法了呢?然后教師再抽出1組同學的答案來分享給其他同學??梢钥吹接袑W生的答案是“reading the textbook”“working with friends”“l(fā)istening to taps”等。通過這樣的問題的提出,學生在找尋自己的學習方式的同時又加深了單詞和詞組的記憶,也能夠讓學生思考自己在平時是以什么樣的方式進行學習。
(2)引導學生提出疑問,加深復習的深度。初三的復習是為了鞏固學生的基礎知識,并且得到新的知識,從而靈活地運用。作為教師不能夠被教材的內容所束縛,要試著將教學內容延伸出來,促進學生的發(fā)展。當復習環(huán)境被人、物污染這一節(jié)時。首先向學生提出問題:Why living environment for the pollution?當看到這個問題時,學生開始相互討論思考??梢钥吹綄W生寫出的答案有“Automobile exhaust”“Industrial waste gas”“Living garbage”等。當學生作出解答時,教師又可以引申出新的問題“Human beings should be how to protect the environment?”當學生看到這個問題時可以通過自己在生活中事物的觀察來回答:“afforestation”“Use of natural gas”“Using electric vehicles”等。通過這樣的兩個問題,能夠引起學生對保護環(huán)境的認識,既加深了對英語知識的學習,又能引發(fā)學生對生活的思考。
教學中有許多方法,這些方法不會受到限制。初三英語的復習不需要遵循固有的模式,可以因人而異地采用各種各樣的方法來進行教學。通過問題教學法的融入,學生在問題下思考并提出新的問題,能夠使學生加深學習的深度,幫助學生在考試中應變自如。
參考文獻:
袁雪華,徐峰.問題式復習法在初三英語教學中的應用[J].華夏教師,2013(6):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