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方勤
【摘 要】語文教學的任務之一是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閱讀是小學生獲取科學文化知識的源泉,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小學語文教師有效開展語文閱讀教學,提高小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是培養(yǎng)小學生獲取有效知識的最重要途徑和方式。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能力;培養(yǎng)提高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閱讀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fā)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边@句話深刻闡明了閱讀在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和終身發(fā)展中的重要地位。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最基本環(huán)節(jié),它能夠進行聽說讀寫的綜合訓練,提高聽話、說話和作文的能力。何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呢?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幾點體會。
一、激發(fā)閱讀興趣,提高學生閱讀能力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笨梢姡d趣是最好的老師。培養(yǎng)閱讀興趣,讓學生自發(fā)地閱讀是培養(yǎng)學生閱讀能力的有效途徑。良好的閱讀環(huán)境,濃厚的讀書氛圍,能夠充分激發(fā)小學生的課外閱讀興趣。我們可以充分利用學校廣播、班會、隊會、黑板報、墻報、學習園地等多種形式,開展全體學生宣傳動員活動,宣傳課外閱讀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雜志。學校盡量營造一個濃濃的書香氛圍,才能激發(fā)小學生的課外閱讀。有的學生雖不喜歡讀書,但故事人人都愛聽,尤其是低年級的孩子,最愛有趣的故事。老師可選擇益智、有趣等符合少兒年齡、心理等特點的故事作生動形象的講述,學生都會聽得津津有味,就會有再想聽的欲望,教師再引導學生自己去看書。對于中高年級的孩子,教師要經(jīng)常有目的、有計劃地把一篇篇幅較大的讀物縮成一個故事講出來,或提出一個與原著有關的問題引出來,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從而去探究原著。這樣學生就會變“被動讀”為“主動讀”。平時應經(jīng)常有意地向學生介紹古今中外熱愛讀書的名人軼事、歷史典故。也可以在班級中樹立典型來激勵學生,經(jīng)常選擇性地讓他們給學生講自己的讀書收獲,朗讀自己所積累的美文佳句,說說喜歡的故事,以激起了同學們的課外閱讀興趣,這樣參與課外閱讀的學生越來越多,相互交流讀書收獲就會更經(jīng)常了,形成良好的讀書氛圍。
二、指導閱讀方法,提高學生閱讀能力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充分發(fā)揮自身作用,指導學生學會有感情地朗讀、有方法地閱讀,抓住文本關鍵語句,把握文本大意,體會文本主題思想,提高閱讀理解能力。教師要進一步引導他們不僅愛讀,而且會讀,要讀得更好更有收效。對于小學低年級的學生,教師應讓他們初步學習默讀,具體要求是不出聲,不指讀。而對于中年級的學生,則要求在學習的基礎上,初步學會默讀。在進入高年級的時候,則要求做到有一定速度的默讀。小學中年級階段,要指導學生學習略讀。對于略讀課文,學生應該運用略讀的方法,粗略把握文章的大意。小學高年級階段,要指導學生學習瀏覽。對于淺顯易懂的文章,學生可運用瀏覽方法進行閱讀,做到從文章中捕捉到重要的信息。小學高年級階段學生,要指導他們學習精讀。對名篇名著,以及其他文質兼美的作品,要學生精讀,力圖理解詞句,把握文意,概括要點。邊讀邊思考是閱讀的基本要求,也是其他各類方法的基礎和前提。教師在學生閱讀前,先提出具體的要求。然后讓學生在閱讀中進行思考。比如,學習《假如沒有灰塵》這一課,要求學生在讀中去了解灰塵的特點和作用。學習《索溪峪的“野”》,想一想“野”在課文中的意思。學習《雅魯藏布大峽谷》,邊讀邊想象課文描寫的畫面,學習《大自然的啟示》,想想每篇短文主要講什么。通過想象畫面,理解重點詞含義,概括文章主要內容等各種形式的訓練,引導學生逐步掌握想象、概括、分析等思維方法,達到以讀促思的境界。在閱讀過程中,學生產(chǎn)生疑問,自己通過思考又不能解決時,教師必須在這時給學生進行指導,通過三言兩語點撥,使他們領會主旨。教師的“導”要緊扣要點,要啟迪思維,還要傳授技巧。要鼓勵學生多討論,多交流。閱讀之后讓學生自己暢談閱讀的收獲和體會,并在閱讀實踐中領悟出新方法。
三、創(chuàng)設情境,提高學生閱讀能力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合理創(chuàng)設和運用教學情境,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把學生的情感活動與認知活動結合起來,使學生在生動和諧的氛圍中充分地和老師、文本展開對話。例如,在學習《桂林山水》這篇課文時,我把讀的訓練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讓學生通過腦、眼、口、耳等器官活動,把無聲的書面語言轉化為有聲有色、有情有景的口頭語言,從中理解、體味和欣賞景物美、情感美。如在指導朗讀漓江水的“靜、清、綠”這一段時,我先掛出掛圖,進行描述“漓江有許多小船在等著我們乘坐,我們乘著小船、輕輕地搖動雙漿,蕩舟漓江?!苯又シ鸥枨蹲屛覀兪幤痣p漿》,學生在聲畫的作用下入境了。這時我輕聲問道:“你感覺到了什么?”學生齊讀:“漓江的水真靜啊!”接著我再問:“你們看到了什么?”學生再讀:“漓江的水真清?。 保ā扒濉奔又亓苏Z氣)。讓我們抬起頭,放眼望去,“漓江的水真綠?。 保ā熬G”字讀得響亮而飽滿)。最后,我讓學生把三個句子連起來讀。這種讀的訓練不僅有層次,而且有質量,在身臨其境中訓練了學生的語感,培養(yǎng)了閱讀能力。
四、讀練結合,提高學生閱讀能力
閱讀能力的提高既要靠大量的讀,也要靠足夠的練,練習的方式應該多種多樣。例如,在教《將相和》一文時,可以讓學生在讀課文后,說出文章大意,特別是學習“負荊請罪”這個小故事時,可以讓學生回憶在家或者學校中做錯事后承認錯誤時的心情,鼓勵學生邊想邊說,并寫出來。既從中體會到廉頗將軍勇于認錯和熱愛祖國的偉大品格,又有感而發(fā)提高了寫作能力,達到了學以致用。在學習課文時,要引導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內容,把握課文重點,突破難點,以至透徹。在教《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一文時,可讓學生在精讀,深入理解文章內容后,在讀書交流的同時設置填寫表格,表格內容按人物、發(fā)現(xiàn)現(xiàn)象、不斷發(fā)問、找到真理幾項列出,讓學生根據(jù)課文內容寫出來,再進行匯報。這種教學方法有利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有利于培養(yǎng)他們的表達能力。在閱讀教學中還可以讓聽、說、讀、寫貫穿全課堂,進行適時適量的練習。例如,在學習《賣火柴的小女孩》和《凡卡》一文后,為了讓學生更深刻地理解課文,就讓學生說說從中體會到些什么,并寫幾句話分別贈給這兩位小主人公。這樣趁熱打鐵,在學生還深深沉浸在對主人公的同情對當時社會的憤恨時,他們心中會有太多的話想說,太多的情想抒,以此既鍛煉了體會作品中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也培養(yǎng)了其概括能力。小學生好勝心強,開展適當?shù)母傎惢顒?,讓學生在一次又一次競賽中體驗成功的歡樂,非常符合小學生的年齡特點,有利于使小學生獲得并保持閱讀的興趣。例如,開展分類收集成語的競賽,收集春聯(lián)的比賽,朗讀比賽,辦小報比賽,寫讀書筆記比賽,科技征文比賽等等。由于競賽是一種具有趣味性、刺激性和挑戰(zhàn)性的活動,為了取得勝利,學生必然要做充分的準備工作,必然要去多讀書。學生通過讀書獲得了勝利,由于學以致用或讀寫結合,讓學生從對整個活動的參與中得到到閱讀能力的錘煉。
【參考文獻】
[1]鄧秀妮.《快樂閱讀》,2012(9):10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