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曉鳳
【摘 要】本文對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閱讀能力的狀況和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發(fā)現問題的原因并通過教學實例說明培養(yǎng)學生閱讀能力的方法,希望本文能夠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發(fā)展提供幫助。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能力培養(yǎng)
引言:小學語文教學是語文學習的起始,小學語文教學的目的是為了使學生打下深厚的語言能力基礎,以便對以后的其他科目學習提供保障。在小學語文教學中,低年級教學的主要目標是進行字詞學習,到了高年級,閱讀理解成為教學的主要目標,也是語文學習結果的最終展現。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始終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點,值得我們進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索。
1.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概述
1.1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現狀
閱讀教學是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的重點內容,在教學過程中,評定教學有效性的指標通常顯示在學生的閱讀理解考試當中。但是,語文教學的真正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對母語文化的認同、對語文能力的應用,而并非使學生單純地“答對問題”。目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結果大多數顯示在學生能夠“答對問題”上,在閱讀能力的應用方面,考察的方式并不多,語文閱讀教學的真正價值顯示的比較少。
1.2小學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近年來,許多教學研究都指向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以及小學語文教師的閱讀課堂改變方面,但是實際上語文閱讀教學還存在問題,這些問題影響了學生的學習結果。首先,語文閱讀教學仍舊是死板的,“帶著問題閱讀”是教師常用的一種閱讀學習指導方式,目的是使學生能夠更快地形成有效的閱讀思維,然而問題本身并不完全符合學生的學習需要,導致閱讀教學中的“問題”成為學生學習的負擔而不是通過學習想要達到的目的;其次,目前的閱讀教學強調學生對材料的理解,而非學生與課本之間的情感交流,學生作為知識的被動接收者,不能體會閱讀中的情感價值,也難以將學習結果進行實踐。
2.在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閱讀能力的方法
2.1改變教學觀念,實現探究性教學
傳統的語文教學課堂中,教師唱主角,學生被認為是“白板”,小學語文教學更是如此。對小學高年級學生來說,寫作和閱讀理解學習都才剛剛開始,學生任然被認為是“不會”的。在這種教學觀念的影響下,學生對語言的探究可能性直接被抹殺,學生對閱讀學習的興趣難以被激發(fā),主動學習更難實現。因此,要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展開探究性學習,使閱讀成為“樂讀”。首先應該改變教師的教學觀念,即在意識到必須對學生的語文知識基礎進行建構的基礎上,承認語文作為母語,學生已經有至少七年的語言學習基礎,他們能夠獨立自主地進行語言理解和掌握,他們有能夠進行探究學習的能力,在課堂上放開手腳,使學生主動去接觸閱讀材料,而不是將閱讀內容灌入學生的腦中。例如學習課文《竊讀記》,先請學生閱讀課文,并不給閱讀指導,而是請學生在閱讀之后,表達閱讀的感受。在沒有閱讀引導的情況下,學生提出的問題五花八門,既有對課文“出自何處”的疑問,也有對課文內容的疑問,甚至有生字生詞的疑問。教師再組織學生一一解開這些疑問,再次進行閱讀,學生的理解能力就會大幅度提升,對課文也不再排斥,原本屬于“學習任務”的內容,潛移默化地成為一種“學習需要”。
2.2利用多媒體設備,營造閱讀環(huán)境
要使閱讀教學能夠在小學的任何一個學段都發(fā)揮出其對學生精神思想的教育作用,使閱讀教學目標中與學生情感發(fā)展相關的內容真實地表現出來,教師就必須重視對教學環(huán)境進行創(chuàng)設,使學生沉浸在閱讀材料的氛圍中,從情感共鳴方面去獲得與精神發(fā)展有關的內容。多媒體的應用可以幫助教師完美地完成環(huán)境的創(chuàng)設。在《富饒的西沙群島》的教學中,要讓學生體會到西沙群島的物產豐富,景色優(yōu)美,單靠教師的舉例和語詞分析是不明智的,這時候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課件,讓學生一邊聽優(yōu)美的朗讀聲,一邊看到逼真的畫面,身臨其境,仿佛就在西沙的海島上——各種好看的貝殼、奇特的樹木、空中飛翔的海鳥都呈現在學生眼前,學生陶醉在美景之中。如此一來,生澀的形容詞、排比句成為了學生眼睛能夠看見的美妙景象,干枯的課本以立體化的形式呈現在學生眼前,學生對語文閱讀的情感會發(fā)生徹底的改變,也更能夠對閱讀材料形成通感,進而拓寬了閱讀的教學目標,提高了語文閱讀的教學價值。
2.3開發(fā)課外教學資源,進行閱讀教學延伸
語文閱讀教學最終的目的是使學生擁有對文字字段的正確理解能力,能夠對所閱讀的內容形成客觀的認知,能夠通過閱讀獲得相關的情緒情感感受,并使其泛化到其他科目的學習當中。這意味著,學生閱讀能力的獲得不應該局限于課堂,而是應該將教學材料中的內容放置到真實的環(huán)境中,使學生邊學邊用,體會閱讀能力實踐的樂趣。因此,建議小學教師和學校開發(fā)課外教學資源,進行教學閱讀的延伸。例如,在教學《荷花》中的句子:“荷葉挨挨擠擠的,像一個個碧綠的大圓盤?!钡臅r候,引導學生聯系上下文讀句子并展開想象,先認識這句話是把荷葉比作“一個個碧綠的大圓盤”,再從“一個個”體會數量的“多”,從“碧綠”體會顏色的“美”,從“大圓盤”體會荷葉大而圓的形狀,然后從整個句子體會作者對荷花的喜愛、贊美之情,感悟運用比喻手法能使句子表達的意思更形象、生動。在課堂上進行這種閱讀學習和感悟體會之后,請學生將其做成課堂筆記,在周末放假的時候,由教師組織學生去植物園觀賞荷花,拿出自己的閱讀學習筆記,對照筆記的內容觀察荷花,進行思考,然后對植物園中其他的植物進行欣賞并將欣賞感悟整理成小隨筆,進行課堂交流。這樣一來,既對閱讀學習進行了復習,同時又實現了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實踐,同時也是檢查學習結果的一種有效措施。
3.結語
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閱讀能力培養(yǎng)的方式有很多,無論是采用哪種方法進行教學,都必須重視一個問題,即教學的有效性由學生和教師共同配合完成,教師需要在充分理解學生的學習需要基礎上不斷進行教學技能的提升,只有這樣,閱讀能力培養(yǎng)策略才能真正發(fā)揮作用。
【參考文獻】
[1]許海艷.試析多媒體技術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策略[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5(07):115-117
[2]張文群.靈活運用多媒體使語文課堂更精彩——淺談多媒體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5(07):102-103
[3]王云.試析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J].語文學刊,2013(10):115-116
[4]許小紅.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J].學周刊,2016(01):119-120
[5]陳麗束.論小學語文教學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J].2015(06):12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