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中是青少年人格養(yǎng)成的重要階段,孝親感恩也是高尚人格的重要組成部分,語文課作為一門人文性很強的學科具有不可磨滅的作用。本文主要研究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中孝親感恩類課文,統(tǒng)計數(shù)據(jù)并提出策略。
【關鍵詞】孝親感恩;初中;語文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初中生正是正確的三觀形成時期,孝親感恩精神這個階段的培養(yǎng)尤其重要。語文作為一門傳統(tǒng)的學科,不僅具有工具性,還具有人文性。在培養(yǎng)青少年孝親感恩精神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當代青少年孝親感恩情況分析
在高速發(fā)展的當今社會,家庭暴力、虐待老人、青少年離家出走、失守誠信等一系列社會問題吞噬著我們的眼球。青少年不孝順父母,不尊重師長,甚至偷盜吸毒等行為普遍存在。青少年孝親感恩的缺乏主要來源于社會、學校和家庭。
(一)社會方面
社會上的一些不良風氣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了青少年孝親感恩的發(fā)展。在“金錢至上”的社會背景下,人們都在為錢而奔波,有些人甚至為錢逾越了社會道德,這些直接影響著青少年“三觀”的形成。
(二)學校方面
“分數(shù)至上論”“高升學率”是大多數(shù)學校所追求的。很多老師只重視知識的傳授,忽視了情感的教育,學生成了考試的機器,從小學到大學在這種急于求成的教育體制影響下阻礙了孩子孝親感恩精神的養(yǎng)成,從而造成情感的某些方面的缺失,進一步產生道德危機。
(三)家庭方面
中國大部分家庭的父母,都存在過度保護孩子的現(xiàn)象。大多數(shù)孩子均為獨生子女,每個孩子都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家長過分溺愛孩子。而且大多數(shù)家長重視的是孩子的學習情況,對精神方面管之甚少,所以不利于孩子孝親感恩的形成。
二、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中孝親感恩內容選文情況
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共有六冊,分別是七年級(上、下冊)、八年級(上、下冊)、九年級(上、下冊)。這六冊教科書共有169篇課文:七年級至八年級四冊中各有30篇、九年級(上冊)有25篇、九年級(下冊)有24篇。搜集以上教材進行整理與分類,涉及“孝親感恩”方面的課文共有13篇,占總篇目的7.8%。其中七年級(上冊)6篇,占本冊的20%,分別是《散步》《秋天的懷念》《羚羊木雕》《散文詩兩首》《我的老師》《再塑生命的人》;七年級(下冊)1篇,占本冊的3%,《爸爸的花兒落了》;八年級(上冊)4冊,占本冊的13%,分別是《阿長與山海經》《背影》《臺階》、《老王》;八年級(下冊)2篇,占本冊的6.7%,分別是《藤野先生》、《我的母親》;九年級上下冊0篇。內容涉及:感恩懷念父母,感恩老師,感恩朋友等題材。具體分類如下表格:
通過歸納總結,孝親感恩類文章在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中不僅所選篇目少,而且分布極為不均,九年級(上下冊)孝親感恩類課文安排為0篇,在七年級上冊所選篇目相對集中;但總體來看,孝親感恩類課文安排較少。
三、針對選文概況提出的策略
根據(jù)綜上所述的特點,特提出以下幾點策略。
(一)教材中應多增加些孝親感恩類文章
現(xiàn)行中的中學語文教材中,在重新審定和編排的過程中,應當多增加些孝親感恩類文章。因為,中學生不同于其他階段的學生,中學生的心理發(fā)展到一個新的階段,如叛逆的出現(xiàn)。而且他們處于情感的養(yǎng)成階段,非常有必要進行孝親感恩教育,語文是一門人文學科,更是情感養(yǎng)成的重要科目,在初中階段的語文教材中增加孝親感恩類文章,可以讓即將步入青年時期的學生,多一些孝親感恩的修養(yǎng)。
(二)抓住僅有的教學資源,深挖文章內蘊
孝親感恩類作品在人教版初中語文六冊教材中僅有13篇,少之又少。如何抓住僅有的作品,品味其深刻的內蘊呢?
(1)深讀作者。作者特有的情思和經歷,造就了好文章的出現(xiàn)?!耙蛉苏撌馈薄耙蚵暻髿狻?。如:史鐵生《秋天的懷念》(選自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上冊),這篇課文的主題是懷念母親,其中對母親的描寫是與作者的經歷是分不開的。史鐵生失去雙腿之后,性情就變得冷漠暴躁,是母親一直支持鼓勵著他,甚至母親都不提有關“死”字的字眼,在生命的盡頭都還強顏歡笑陪著兒子。這種對母親的懷念是與其他同類作品是不同的,它夾雜著作者獨特的經歷和對母親的愧疚之情。一篇文章,應深挖作者,這樣才可以把握全文命脈,全面理解其內蘊。(2)深讀主題。主題思想可謂是文章的重中之重,讀懂主題思想可以更好地領略文章的意圖。如:楊絳《老王》(選自人教版語文八年級上冊),初讀課文時感知到文章是紀念老王,但是深讀主題后,才發(fā)現(xiàn)文章還寫了老王的無私精神和高尚的人品,文章中“我”的處世態(tài)度等。(3)深讀文章意蘊。這有激發(fā)讀者,留給讀者想象空間的作用。如:莫懷戚《散步》(選自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上冊),淺層的文章意蘊是互相謙讓,最終選擇“走小路”。深讀文章意蘊文章則呈現(xiàn)的是家庭和諧之美。
(三)教學形式應多角度設置,激發(fā)學生情思激趣
應對不同題材的文章,采取不同的授課方式,這樣能更好地激發(fā)學生的情思。語文課不能千篇一律,要有新意、有創(chuàng)意。選擇更適合本題材課文內容的教學形式,如:林海音《爸爸的花兒落了》(選自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下冊),采取讓學生表演情景小劇的形式演繹課文內容,再現(xiàn)主人公的心路歷程,這樣可以讓學生更好地感知文本,親近文本。再如:朱自清《背影》(選自人教版語文八年級上冊),這是懷念父親的一篇文章,文中有父親爬月臺的一段描寫,應讓學生反復揣摩父親的動作,并讓學生進行模仿,以便更好地領會文章的大意。
初中生是培養(yǎng)孝親感恩精神的重要養(yǎng)成階段,我們應當加強對初中生這種精神的培養(yǎng)。孝親感恩,關系到人的一生,也關系到民族的長久興盛之態(tài)。不僅在初中語文課上,其他課程也應放在重要的位置。
參考文獻
[1]吳和勇.充分利用語文教材對學生進行德育[J].黔東南民族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3(1).
[2]呂洋.中學語文教育中德育問題再思考[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03.
作者簡介:張鵬昊,1991年生,山西陽泉人,現(xiàn)任寧夏師范學院研究生會主席,寧夏師范學院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學科教學(語文)。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