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彥麗
摘 要:二語習得理論在英語教學中有著極為廣泛的運用,對于提升學生的英語表達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夯實學生的語言功底等方面有著重要的意義。隨著高校英語素質教育改革的逐漸滲透,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表達能力成為教學的主要任務和教學目標。通過實現二語習得理論在英語表達教學中的滲透,能夠極大地促進學生綜合運用語言能力的提高。圍繞二語習得理論的內容,分析目前大學生英語教學中的誤區(qū),并為促進二語習得理論在大學生英語表達教學中的實現提供思路和建議。
關鍵詞:二語習得理論;英語教學;大學生英語;有效表達
中圖分類號:H31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1-7836(2016)09-0109-03
從目前的高校英語教學來看,英語教學的目標更加注重應用能力的提升,這種更加注重實用性的教學成為了今后英語教學改革的必然趨勢。從目前英語人才的輸出方向來看,學生的英語學習主要有兩方面的目的:一是對于英語語言純理論的研究和學習,二是對于英語語言的應用。隨著文化多元化現象的產生,英語語言越來越偏向于實際化,這就要求在高校英語教學中更加側重于對于語言表達能力的教育和培養(yǎng),從而為學生今后的成長和發(fā)展創(chuàng)造條件,以此來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素質教育。
一、二語習得理論的內涵及特征
(一)二語習得理論的內容
二語習得理論(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它重在研究人們獲得語言能力的機制,綜合了語言學、神經語言學、語言教育學、社會學等多個學科的內容,具有很強的語言學習指導意義[1]。二語習得理論充分地研究了英語學習的必然規(guī)律,并為實現有效的二語習得提供了最有效的方法和思路。在二語習得理論體系中,二語習得可以劃分成為四個階段:沉默期——語法干擾期——提高期——上升期,每名學生在學習一門新的語言的時候,都會出現曲線上升的情況,這是語言學習的必然規(guī)律所在。通過大量的“語言輸入”,能夠在無形中提升學生的語言接收量,這種大量的積累在最后必然會實現厚積薄發(fā)的教學效果,從而促進學生表達能力的提高。
(二)二語習得理論模式分析
對于二語習得理論教育體系來說,它具有很強的理論性和現實性,由于它具有很強的理論基礎,善于從各個維度來對二語習得的特點進行把握,這在很大程度上加深了這個理論體系的堅固性。下面將重點對二語習得理論體系中的幾個理論進行分析。
1普遍語法論
遺傳基因賦予人類普遍的語言專門知識,他把這種先天知識稱之為“普遍語法”。在語言習得過程中,語言數據的輸入(input)是不充分的,不足以促使習得的產生。喬姆斯基認為,語言是說話人心理活動的結果,嬰兒天生就有一種學習語言的能力,對他們的語言錯誤不須糾正,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會在生活實踐中自我糾正。
2監(jiān)控理論
克拉申的監(jiān)控理論,把監(jiān)控論歸結為5項基本假說:語言習得與學習假說、自然順序假說、監(jiān)控假說、語言輸入假說和情感過濾假說。克氏認為,第二語言習得涉及兩個不同的過程:習得過程和學得過程。所謂“習得”是指學習者通過與外界的交際實踐,無意識地吸收到該種語言,并在無意識的情況下,流利、正確地使用該語言。而“學習”是指有意識地研究且以理智的方式來理解某種語言。通過“習得”而掌握某種語言的人,能夠輕松流利地使用該語言進行交流;而通過“學得”而掌握某種語言的人,只能運用該語言的規(guī)則進行語言的本監(jiān)控。因此,“習得”方式比“學得”方式顯得更為重要。
3環(huán)境論
“環(huán)境論”認為,就某一生物的發(fā)展而言,更為重要的不是先天因素,而是后天的經驗。因此,對于一門語言的學習來說,如果沒有特定的語言環(huán)境這一要素的存在,那么二語習得理論就根本沒有立足點。對于第二語言習得來說,只有有了特定的語言環(huán)境,才能夠實現最有效的文化遷徙,從而更好地實現語言表達能力的提高。
二、目前大學生英語教學中的誤區(qū)分析
(一)將表達能力教學等同于語言的灌輸
在目前大學生英語教學中,出現的誤區(qū)是,將表達能力的教學等同于語言的灌輸。盡管在很多課堂上過多地提倡英語語感、英語熏陶等教學方法,但是落實到實踐中,很多教師還會將此與語言的灌輸畫等號。在很多課堂上,教師會對學生進行大量的語言教學,要求他們不斷掌握更多的語言知識,認為只有擴大語言的信息量,才能夠促進學生語言能力的提升。其實這種認識是非常錯誤的,如果一味地給學生灌輸語言,而忽視了他們的語言接受能力和學習效果,則很難真正地達到提升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目的[2]。
(二)注重形式化教學,缺乏本質性認識
對于學生的英語表達能力來說,它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夠實現的,而是需要長時間的熏習和習得來實現。然而,從目前的大學生英語教學來看,過于注重形式化的教學,缺乏對于教學本質的認識,從而大大降低了教學效果。很多時候,教師們可能會認為要想從根本上提升學生的表達能力,就必須要專門花出時間和精力來對學生進行專門的訓練和教學。其實對于英語表達能力的提高來說,它是一個全方位的,貫徹在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中,因此在教學中不必過多地重視教學的形式,而要清晰地認識教學本質。
(三)對二語習得理論認識片面
盡管在很多英語教學課堂上,二語習得理論得到了應有的重視,但是對于此理論過多片面的認識,阻礙了學生英語表達能力的提高。對于二語習得理論來說,它有一套完整的理論體系教學內容,對于語言的學習規(guī)律有更為深刻的認識和掌握。然而,很多教師對于此理論認識不足,在教學中往往只關注其中的一個方面,沒有考慮到教學實踐的可行性及學生的接受度,從而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教學效果,不利于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提高。
三、大學生英語有效表達的構建策略
(一)實施情境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情境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是二語習得理論在高校大學生英語教學中實踐的最好思路?!皩W習環(huán)境”這個概念應包括課堂學習的小環(huán)境和使用目的語的社會大環(huán)境兩個方面。前者的構成因素主要有所選用的教材、教學設備條件、教師的語言水平及教學藝術等。為了具有一個好的使用目的語的社會大環(huán)境,應以輸入練習為主,幫助學生儲備大量的語言材料。因此,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掌握學生的興趣、愛好、心理特征等以此來找到他們感興趣的學習內容,從而將學生順利地帶入到教學情境中去,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二)幫助學生克服緊張情緒
很多大學生在成長過程中由于特殊的經歷可能缺乏自信心,很容易出現緊張情緒。作為教師應該對學生的緊張情緒加以重視并深化研究克服措施。在課堂教學中,大學英語教師要對學生的行為舉止加以關注,或者與學生強化交流和溝通,致力于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日常教學中如果發(fā)現學生比較焦慮或者緊張,可以通過科學的方式對其進行緩解并克服。其主要措施為:其一,深入分析學生出現焦慮或者緊張的內在原因,通過安撫讓學生知曉出現語言焦慮僅僅只是短期現象,只要自己想要克服就一定可以克服;其二,教師應當經常向學生傳授自己學習英語的心得體會或者相關經驗,讓學生的學習有法可依,有途可行,最終實現學生學習信心的提高;其三,構建和諧的學習環(huán)境,營造舒心的學習氛圍,讓學生的學習如沐春風,杜絕緊張情緒的出現;其四,對學生進行指導,依托學生實際情況搭建與自身相符的學習目標,制定有效的學習計劃和方式;其五,鼓勵學生在課堂等環(huán)境下依托英語進行交流,甚至在宿舍等日常交流中使用英語進行溝通;其六,教師應該大力褒獎學生學習中取得的成就,教師不僅要重視英語成績較好的同學,對基礎差的同學取得的進步也應該大加贊賞,給學生學習的信心,從根本上杜絕緊張情緒的出現。
(三)將二語習得滲透進聽說讀各個環(huán)節(jié)
將二語習得理論滲透進聽說讀各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去,從而提升教學效果。第一,實現二語習得理論與聽力教學的結合,擴大對于學習者的輸入量,提升他們對于信息的處理能力、分析能力和接受能力,以此來提升他們的綜合能力。通過訓練自我監(jiān)控能力、培養(yǎng)記憶和切分話語能力、提升表述后的理解能力等。第二,在課堂口語教學中,更要緊緊地結合二語習得理論來進行教學實踐,首先要將學生引入到教學情境中去,不斷地培養(yǎng)他們的學習動機,以此來營造良好、輕松、愉悅的教學氛圍,通過師生的互動性交流,從而從根本上提升學生的英語表達能力。第三,還要加強對學生閱讀能力的訓練,在閱讀過程中學生能夠自覺地將“輸入語言”轉化成為自身語言體系的一部分,這對于提升他們的口語表達能力有著十分重要的促進作用[3]??傊?,英語表達能力與各個環(huán)節(jié)都有緊密的關系,因此必須要實現全面性的提升。
(四)遵循語言學習規(guī)律,適當糾正學生錯誤
要想從根本上提升大學生英語的有效表達,就要善于遵循語言的學習規(guī)律,掌握學生在語言學習中可能要經歷的幾個階段,并在適當的時候對學生的錯誤進行糾正,以此來促進學生英語表達能力的提高[4]。針對二語習得理論中語言學習的幾個階段,即沉默期——語法干擾期——提高期——上升期,教師要明確學生所處的階段,從而在不同的時期給出不同的學習方法,提升學生的學習速度。教師在指出學生存在的問題的時候,應該以委婉的方式進行,考慮到學生的接受度。這樣一方面能夠給予學生足夠的自信,另一方面還能夠有效地實現他們對于錯誤的認識,這對于從根本上提升英語表達能力有極為重要的作用。同時,開辟課外第二課堂來進行表達能力的鍛煉,提升學生的英語運用能力。除了課堂上英語表達能力的訓練,還要善于通過英語角、口語競賽、英語短劇表演賽等形式來對學生的表達能力進行鍛煉和提升,指導學生進行有意義的、形式多樣的模擬性的交際活動。在課外第二課堂中,可以實現教師與學生的溝通和交流,只有這樣教師才能夠對學生有更加充分的了解和認識,才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學生的表達能力。
(五)增強語言輸入的可理解性
如果教師傳授的知識難度較高,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容易出現抵觸心理。這就要求大學英語教師在英語課堂上要秉承二語習得理論精髓,充分結合因材施教,對學生復雜的語言表達進行有效的指導,保障學生對英語語言的理解更加深入。依托向學生傳授的相關知識,教師應該耐心地對待每一位學生,讓他們對傳授的知識有更好的理解,保障語言表達能力的提升。教師傳授知識的主要場所為課堂,教師可以把多種語言資料有效地結合在一起促進學生思維更加開闊,在相關學習目標的指引下結合良好的學習情境進行交流,切實提升英語教學質量。作為大學英語教師應該重視輸入語言的可理解性,如在教授“green”的時候,有的學生可能基礎較差,對此單詞的意思難以理解,教師可以通過聽覺、視覺、觸覺等多方面幫助學生理解這個單詞,這種教學方法能夠保障學生更容易理解。不僅如此,作為教師還應該對語言關鍵信息的學習加以重視,以更好地提升教育教學質量和效果。
(六)重視情感教育教學
很長時間以來,國內英語教學的文化環(huán)境缺失,很多學生之所以要學習英語也是為了考取高分,學習的內容也僅限于規(guī)定的考試內容,如此學習的目的導致學習效率難以提升,學生缺乏端正的英語學習態(tài)度和較高的自主性。英語教學中場景教學難以確立,學生對英語語言交際的樂趣沒有充分的體會,為了順利地完成各種考試,學生疲于應付,學習目標、學習方法等缺失,讓學生的學習壓力、緊張情緒進一步加重,嚴重影響學習效率的提升以及提高學習質量。因此,教師應該對學生的情感認同加以重視,讓英語學習的質量得到保障。這就要求高校英語教師改變傳統(tǒng)的教育教學模式,在課堂教學中引入情感教育,讓學生的學習更加輕松,保障學生在愉悅的氛圍中完成語言的學習。其一,為了保障學生學習語言信心的提升,教師應該鼓勵學生強化語言交流;其二,營造有利于學生學習的課堂氛圍,讓其心理壓力進一步降低;其三,英語教學應該營造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的場景,以便于在場景中學生更好地融入其中,保障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更高;其四,與學生一起制定學習英語的目標,讓他們明白英語學習并不是為了四、六級等考試,而是沉淀自己的文化素養(yǎng),提升自身的文化內涵,以便于今后更好地接軌國際發(fā)展[5]。
(七)加強英語文化教學指導
我們在學習漢語的過程中自然會接觸漢語語言的文化,對很多成語背后的含義等有所了解,也就意味著語言的學習和文化密不可分,學習母語如此,學習英語更應該如此,英語語言中也蘊含著很多文化。所以作為大學英語教師對英語學習過程中的文化學習要加以重視,將其置于重要的地位,使用英語進行溝通和表達是我們學習英語的主要目的,因此應該在英語教學中貫穿英語文化。我們學習漢語的過程中,對學習語言的意義極為重視,也就意味著對語言的文化意義加以學習。與此類似,在英語教學的各個階段也應該把英語文化交流融入其中。與語言結構相比,英語文化有難有易,如一些很簡單的問候用語如Sorry,Thank you等,雖然單詞比較簡單,學生剛開始學習英語的時候就接觸,但是在實際場景交流中學生真正使用極為困難。因此,教師要對語言培養(yǎng)加以重視,教學過程應該融入文化教育,不斷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四、結束語
二語習得理論對于大學生英語表達能力的提高有至關重要的意義和作用。在傳統(tǒng)的英語教學中,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并沒有得到充分的重視,加上在教學方法上存在不少的誤區(qū),從而導致學生英語表達能力普遍較差。通過二語習得理論在大學生英語表達教學中的實踐,能夠有效地改變這一現狀,從而不斷地實現對于學生英語語言的學習,從根本上來提升表達能力。具體到實踐中,應該實現情境教學,將此理論滲透進各個教學環(huán)節(jié)、開辟課外第二課堂進行教學、及時糾正學生錯誤、開展各類的英語教學活動、完善教學評價機制等,以此來從根本上加強大學生英語表達教學,提升學生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
參考文獻:
[1]王佳麗.二語習得理論對英語專業(yè)口語教學的啟示[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6,(6):30—32.
[2]陳旸.Krashen的二語習得理論模式對英語教學的啟示[J].中山大學學報論叢,2006,(1):58—63.
[3]李瑛.基于二語習得理論的中學英語課堂教師話語研究[D].長沙:湖南科技大學,2008.
[4]戴蘇南.關于大學英語教學中二語習得理論的應用探討[J].英語廣場,2015,(6):91—92.
[5]李麗.基于二語習得理論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策略[J].河北農業(yè)大學學報:農林教育版,2014,(4):123—127.
(責任編輯:劉東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