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嶸濤鄧林
摘要:學術腐敗嚴重損害了高校的崇高形象和學術研究環(huán)境,阻礙了學術與科學的健康發(fā)展。本文通過構建高校學術腐敗者與評管部門之間的博弈模型并加以分析可知,評管部門的查處頻率是決定教師學術腐敗概率的重要因素之一,而且,學術腐敗者選擇學術腐敗的概率取決于評管部門的收益和檢查成本。所以,要解決高校學術腐敗問題,必須從建立多層次的學術腐敗檢查體系、學術考核與評價機制、合理的查處激勵機制和有效的學術監(jiān)督約束機制等多方面著手。
關鍵詞:學術腐?。徊┺?;成本—收益
一、問題的提出
高校本應是遠離是非、一塵不染的象牙塔,是教師傳道授業(yè)解惑的神圣殿堂,然而抄襲、剽竊、造假、粗制濫造等學術腐敗現(xiàn)象卻在我國高校內(nèi)層出不窮、愈演愈烈,嚴重損害了高校的崇高形象和學術研究環(huán)境,阻礙了學術與科學的健康發(fā)展,更在一定程度上挫傷了廣大研究者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新性,成為阻礙高校健康發(fā)展的攔路虎。
“學術腐敗”是指利用權力、金錢、其他物質或精神方面的資源,以非法的或不正當?shù)氖侄螢樽约夯驇椭双@得學術成果、學術聲譽、學術地位或其他與學術有關利益的行為。[1]顧名思義,高校學術腐敗主要是指高校教師在從事科研、教學、行政等學術活動中,利用自己擁有的學術資源,通過不正當?shù)姆绞交蚴侄我赃_到為自己或他人謀取額外收益的不道德行為,主要表現(xiàn)在課題申報、課題立項、學術評審、學術成果發(fā)表、獲取學位等方面。根據(jù)學界已有研究成果可知,高校學術腐敗是高校行政化現(xiàn)象突出、實行量化評估機制、高校學術管理體制與監(jiān)管制度的缺失等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結果。學者們多從公共政策、心理學、制度學、利益論等不同的理論視角對高校學術腐敗進行分析,卻鮮有學者從經(jīng)濟學或博弈論的角度去加以研究。因此,學術腐敗者作為理性經(jīng)濟人,在學術活動中都會理性地選擇自己的行為,盡可能地使自己獲得最大利益,比較其邊際效用[2],即參與博弈。學術腐敗之所以如此盛行,正是因為它具備低風險、高收益的特性。因此,將博弈論作為研究視角,對尋求學術腐敗問題的解決之道應該是是一種很有實踐意義的嘗試。
二、學術腐敗者與評管部門的博弈模型分析
本文從理性經(jīng)濟人假設出發(fā),構建高校學術腐敗者與評管部門之間的博弈模型,并對雙方的成本收益、策略選擇及其變化規(guī)律加以分析,深入探討高校學術腐敗的現(xiàn)實困境,從而提出有效的治理對策。
(一)假設前提
模型基本要素為以下幾方面:(1)局中人與信息結構:該博弈是雙人博弈,一方為從事教學、科研活動的教師以及從事教務工作的行政人員,統(tǒng)稱“高校教師”;一方為制定學術考核與評價機制的評定部門和負責監(jiān)督與懲罰機制的監(jiān)管部門,統(tǒng)稱“高校評管部門”。雙方均為理性人并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且都具有完全信息,即對雙方的策略和在不同的策略下的支付情況是公開透明的。(2)策略空間(即行動空間):高校教師的策略空間為[腐敗,不腐敗],選擇學術腐敗的概率是p,不腐敗的概率是1-p;評管部門對教師的策略空間為[查處,不查處],選擇查處的概率為q,不查處的概率為1-q。(3)假設我們考慮的是雙方只同時行動一次的完全信息靜態(tài)博弈。
(二)學術腐敗者與評管部門的博弈模型建立
在不同情形下,高校教師與評管部門的收益情況確定如下:(1)高校教師進行學術腐敗,評管部門查處時,評管部門可獲得為履行其職責查處學術腐敗帶來的積極的社會效應與避免不必要的學術資源浪費之收益R2,以及在評管過程中投入的制度成本C2,即評管部門的收益為(R2-C2);教師因學術查處會受到懲罰b,并背上精神方面的焦慮感a,a+b統(tǒng)稱為風險成本Cr1。但同時教師也可因學術腐敗而獲得經(jīng)濟收益以及職稱、聲譽、地位等相關利益R1,雖然其也要付出進行學術腐敗的直接成本,主要表現(xiàn)在高校教師進行學術交易、學術成果發(fā)表中直接的經(jīng)濟投入,以及為此放棄其他合法活動的機會成本C1,則教師的收益為(R1-C1-Cr1)。(2)高校教師不進行學術腐敗,而評管部門查處時,教師不腐敗既無收益也無成本,其收益為0,而評管部門的查處行為不但不能獲得收益反而需要投入一定的制度成本C2,使得評管部門的收益為(-C2)。(3)高校教師進行學術腐敗,評管部門沒有查處時,評管部門由于失職需要承擔一定的風險成本Cr2,最終收益為(-Cr2),而教師只需要投入直接成本C1無須擔負風險成本,其收益為(R1-C1)。(4)當高校教師不進行學術腐敗,評管部門也不查處時,此時,雙方既無成本也無任何收益,其得益均為0。
門行為選擇博弈的混合策略納什均衡點,在此點雙方處于均衡狀態(tài)。
(三)學術腐敗者與評管部門的博弈分析
在具有策略和利益相互依存的博弈中,博弈雙方的最終目標都是實現(xiàn)自身的最大利益,各個博弈方的收益既取決于自己的策略選擇,也與其他博弈方的策略選擇密切相關。[4]因此,博弈方在決策時必須考慮其他參與者的策略選擇。
1.基于模型的教師腐敗策略選擇
高校教師是否會選擇學術腐敗,主要取決于學術腐敗的期望收益值U,當收益值U為正時,教師進行學術腐敗才有利可圖,;若收益值U為負,教師選擇學術腐敗沒有任何利潤,還要倒貼,其腐敗行為的概率必為零。即,
三、高校教師學術腐敗的治理對策
面對日益嚴重的學術腐敗現(xiàn)象,國家教育部提出通過道德力量、行政力量和法律力量三管齊下治理學術腐敗。[5]但從以上的成本收益和博弈分析,不難看出,學術腐敗在某種程度上是一種經(jīng)濟行為,在應對學術腐敗問題時,應該充分考慮高校教師和評管部門成本收益的變化規(guī)律,進行制度改進以改變學術腐敗行為的成本—收益比較[6],從根本上遏制高校教師的學術腐敗行為。
1.健全高校學術腐敗懲罰機制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提高學術腐敗的風險成本
從結論1的收益成本博弈顯而易見,當教師期望收益U1< U2時,高校教師選擇學術腐敗的收益為負數(shù),教師的最優(yōu)選擇是不腐敗。事實上,我國高校學術腐敗之所以如此盛行,根本原因就在于處罰太輕。當學術腐敗者的風險成本Crl>R1,學術腐敗者收益為零,甚至為負,無利可圖時,他自會停止學術腐敗。endprint
從我國教育部與各學術委員會對學術腐敗懲處的相關文件與規(guī)定來看,主要包括兩種方式:一是行政處罰,即當事人所在單位對其進行降級、降職、開除、解聘、取消研究生指導資格等處罰;二是民事處罰,是指相關事件進入司法程序,若其侵犯了權利人的知識產(chǎn)權,法院則判令學術造假者承擔賠禮道歉、賠償損失等民事責任。這些規(guī)定普遍存在操作性不足、懲戒性不足等問題,懲罰方式也只限于行政處分且缺乏明晰的處理標準和程序。[7]我國一些經(jīng)證實的學術腐敗事件都只受到了行政處罰,這些處罰相對于學術腐敗者的收益而言太輕了。
事實上,想有效懲處學術腐敗,應更多依賴于學術懲罰機制的建立。如在德國,學術腐敗行為不但會受到學術部門的紀律處分,還會受到法律的嚴厲制裁,并且相關的法律條文不僅涉及民法,情節(jié)嚴重的還要追究刑事責任。[8]因此,我國高校應健全與完善高校學術腐敗懲罰機制的相關法律法規(guī),加大懲處力度,增加腐敗者的經(jīng)濟懲處(b),從而增加腐敗者的風險成本(Cr1),對于經(jīng)查屬實的學術腐敗者者,要采取減薪、降職、解除雇傭合同、取消招生資格、拒絕授予終身教授、對涉事嚴重者應介入司法程序等一系列措施,形成對學術腐敗查處的高壓態(tài)勢。
2.建立并完善多層次的學術腐敗檢查體系,增加評管的查處頻率
從博弈模型的結論2可得出,評管部門的查處概率q是決定教師學術腐敗概率的重要因素之一,評管部門查處概率q越小,監(jiān)管制度缺失越嚴重,教師則越傾向腐??;反之亦然,提高q可以降低腐敗概率,有效遏制學術腐敗。若想從根本上遏制高校學術腐敗現(xiàn)象,降低教師學術腐敗的概率,不僅可通過健全高校學術腐敗懲罰機制的相關法規(guī)法律,加大學術腐敗者的懲罰力度,提高學術腐敗的風險成本Cr1;也可通過建立并完善多層次的學術腐敗檢查體系,增加評管的查處頻率等措施。同時,多層次的學術規(guī)范制度能夠使學術腐敗的查處有據(jù)可依,通過建立科學的學術規(guī)范標準、違規(guī)程度分級制度、學術規(guī)范審查專家?guī)?、專家審查團獨立制度、專家審查過程中的信息公開制度以及嚴格的審查團回避制度、申請復議制度等多種措施,進一步增強學術規(guī)范的可操作性,從而遏制學術腐敗,凈化學術空氣。[9]
由于各層次查處腐敗的概率是相互獨立的,若某一層次的檢查體系未能查出腐敗行為,其他層次亦可查出。因此,高校需要通過建立并完善多層次的學術腐敗檢查體系,在增加評管部門查處頻率的同時,提高查處腐敗事件的概率,有效降低學術腐敗行為。
3.設立有效的學術監(jiān)督約束機制,提高評管部門的查處能力,降低查處成本
模型分析結論3表明,提高評管部門查處能力,降低查處成本,能夠降低學術腐敗的發(fā)生概率。所以,要想有效降低教師學術腐敗的概率,高校務必要建立一個全方位的監(jiān)督約束機制,充分運用輿論形式,強化查處能力,降低查處成本。在學術腐敗行為日益猖獗與查處資源有限的情況下,評管部門應該盡可能采取各種有效措施來減少查處成本(C2),從而有效控制學術腐敗。一方面,評管部門應該重視培養(yǎng)工作人員的整體素質與業(yè)務能力,運用先進的學術不端檢測軟件與學術腐敗決策系統(tǒng),加強對教師學術成果的監(jiān)督與發(fā)現(xiàn)學術腐敗的能力,提高對腐敗行為的查處;另一方面,可在提高工作人員查處與監(jiān)督能力的基礎上,引入外部約束督查機制。媒體揭露與社會力量的介入是整個學術界極為有效的監(jiān)督方式,將充分發(fā)揮學術期刊及社會大眾的再監(jiān)督作用,加強對學術活動的輿論監(jiān)督。各大高校均可建立一個能夠定期公開公布高校學術領域違法違規(guī)行為及處理結果的網(wǎng)站,對揭發(fā)者予以激勵,從而對腐敗者形成一個有效的約束氛圍與環(huán)境。
因此,要想有效地抑制高校教師的學術腐敗行為,必須要強化高校學術監(jiān)督機制的獨立性與權威性,建立一個公開、透明的學術監(jiān)督體系,加大對高校學術腐敗現(xiàn)象的查處力度,對學術腐敗事件采取“零容忍”的態(tài)度,絕不姑息。
4.建立合理的檢查激勵機制,加大對評管部門的獎懲力度
由結論4可知,教師腐敗的概率p與評管部門的激勵(收益R2+懲罰Cr2)成反比。因此,若想增加評管部門的查處概率,高校務必建立合理的查處激勵機制,通過增加評管部門查處的收益與不查處的風險成本來加大評管部門的獎懲力度,從而有效遏制學術腐敗現(xiàn)象。激勵分為正激勵(獎勵性激勵)和負激勵(懲罰性激勵),在學術腐敗行為越來越隱秘的情況下,獎勵性激勵表現(xiàn)為通過獎勵公眾的檢舉揭發(fā)行為,加大對舉報者的獎勵,降低查處投入的制度成本,為評管部門的查處工作帶來便利,提高評管部門查處學術腐敗行為的期望收益; 懲罰性激勵是通過引入同行業(yè)檢查委員會,對未盡職責的部門負責人予以處罰[10],增加評管部門因失職所承擔的風險成本Cr2,增加評管部門的查處力度,也在一定程度上節(jié)省了評管部門查處腐敗的成本。因此,只有將兩種激勵手段有效結合,才能增強評管部門查處學術腐敗的主動性與積極性,從而對學術腐敗現(xiàn)象進行有效地控制。
按照我們直觀地理解,學術腐敗者是否進行學術腐敗應該與其帶來的成本收益直接相關,而評管部門是否選擇查處也應與其所獲得的收益密切相關,但是,由(1)式的計算結果可知,評管部門的查處概率q與腐敗者的收益R1正相關,與腐敗成本負相關,也就是說,R1越大,查處概率q就越大,這與我們的直觀認知存在很大的差異。對此,我們應建立一種由市場或社會來決定高校教師學術腐敗預期收益的考核與評價機制,市場與社會的參與不僅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學術腐敗的預期收益,更能增加查處的頻率,從而減少相關部門的制度成本與查處成本,對于預防高校教師學術腐敗現(xiàn)象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葛劍雄.學術腐敗、學術失范與學風不正:探究與思考[J].民主與科學,2012(2):49-53.
[2]維弗雷多·帕累托.省時省力的二八法則[M].山西教育出版社,2010:35-38.
[3]Nash.Equilibrium.point in.n-personGames.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1950,36:48-49.
[4]謝識予.經(jīng)濟博弈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80-101.
[5]教育部將建學風監(jiān)督委員會治理學術腐敗[EB/OL].(2006-03-28).http://www.edu.cn/20060328/3181327.shtml.
[6]姚繼軍,顧靜秋.高校學術腐敗的經(jīng)濟分析與約束機制設計[J].當代教育論壇,2008(5):99-102.
[7]蘭剛.學術腐敗現(xiàn)象的內(nèi)生性機理探究[J].理論前沿,2009(22):28-30.
[8]劉冬生.世界各國如何處理學術腐敗[J].中國研究生,2012(7):14-15.
[9]鄧曦澤.學術造假的原因、機制及其防治[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3-03-11(BO1).
[10]曹軍,沈紅波.銀行舞弊監(jiān)管的博弈模型分析[J].會計研究,2010(2):35-39.
(責任編輯陳志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