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江陰市南閘實驗學?!±睢±?/p>
?
透過數(shù)學現(xiàn)象抓住數(shù)學本質
☉江蘇省江陰市南閘實驗學校李雷
在我們學習數(shù)學知識和思考數(shù)學問題的過程中,不要被表面現(xiàn)象所迷惑.要注意能夠透過數(shù)學現(xiàn)象揭示其中的數(shù)學規(guī)律,抓住問題的本質,并利用揭示的數(shù)學規(guī)律解決問題,方能以一擋十,以不變應萬變.下面以一道中考題的解決為例進行說明.
題目(2013年湖北武漢)已知四邊形ABCD中,E、F分別是AB、AD邊上的點,DE與CF交于點G.
(1)如圖1,若四邊形ABCD是矩形,且DE⊥CF,求證:
(2)如圖2,若四邊形ABCD是平行四邊形.試探究:當∠B與∠EGC滿足什么關系時,使得成立?并證明你的結論.
(3)如圖3,若BA=BC=6,DA=DC=8,∠BAD=90°, DE⊥CF.請直接寫出的值.
圖1
圖2
圖3
分析:(1)線段DE、AD在Rt△ADE中,CF、CD在Rt△CDF中,結合圖形可證明Rt△ADE和Rt△CDF這兩個直角三角形相似.(2)圖2與圖1相比,四邊形的形狀發(fā)生了變化(矩形變成平行四邊形),而兩個圖形中的結論相同,因此在探求∠B與∠EGC滿足的關系式時,可以借助圖1尋找.而圖1中∠B=90°,∠EGC=90°,因此∠B與∠EGC既滿足∠B=∠EGC,又滿足∠B+∠EGC=180°.而“∠B+∠EGC=180°”更具有一般性(∠B=∠EGC包含在∠B+∠EGC=180°這個關系式中),于是我們猜想當∠B與∠EGC滿足“∠B+∠EGC=180°”時成立.在證明時,雖然DE、AD在△ADE中,CF、CD在△CDF中,但從已知條件無法證明這兩個三角形相似,需要另辟蹊徑.而從已知條件我們可以快速得到兩對相似三角形:△ADE∽△GDF,△DCG∽△FCD.這兩對相似三角形中出現(xiàn)了待證比例式中有關的線段和公共線段DG、DF,可以通過公共(線段)比的轉換進行證明.如果再能注意到雖然從已知條件無法證明△ADE與△CDF這兩個三角形相似,但這兩個三角形中的角具有如下關系:∠AED=∠DFC,∠A+∠ADC=180°.因此可采用翻折的方法構造與△ADE或△CDF相似的三角形;(3)四邊形ABCD是不規(guī)則的四邊形,需要將其轉化為規(guī)則的四邊形.注意到∠BAD=90°,DE⊥CF,將這些條件與圖1發(fā)生聯(lián)系,可過點C分別作AB、AD的垂線,也可過點C作AB的垂線,過點D作AB的平行線,通過構造矩形求解.
解:(1)由已知條件易證∠ADE=∠DCF.而∠A=∠CDF=90°,所以△ADE∽△DCF,所以
證法1:由∠B+∠EGC=180°,∠B+∠A=180°,∠EGC=∠DGF,得∠A=∠DGF.而∠ADE=∠FDG,所以△ADE∽△GDF,所以.由∠B+∠EGC=180°,∠DGC+∠EGC=180°,∠B=∠CDF,得∠DGC=∠CDF.而∠DCG=∠DCF,所以△DCG∽△FCD,所以.所以
圖4
證法2:在AD的延長線上取點M,使CM=CF,如圖4,則∠CFM= ∠M.由∠B +∠EGC =180°,得∠BCF+∠BEG=180°.又∠AED+∠BEG=180°,∠BCF= ∠CFM,所以∠AED=∠CFM=∠M.而∠A=∠CDM,所以△ADE∽△DCM.所以
證法3:在AB的反向延長線上取點N,使DE=DN,如圖5,證明過程留給讀者完成.
圖5
圖6
(3)連接BD,由BA=BC,DA=DC,易證△BAD≌△BCD,所以∠BCD=90°.
過點C作CM⊥AB交AB的延長線于點M,CN⊥AD于點N,如圖6,則四邊形AMCN是矩形.易證△CMB∽△CND,所以.設CM=3k,則CN=4k,所以BM=AM-AB=CN-AB=4k-6.在Rt△CBM中,由勾股定理,得(4k-6)2+(3k)2=62,解得k=,所以CN=4×由∠BAD+∠EGF=180°,得∠AED+∠AFC=180°.又∠DFC+ ∠AFC=180°,所以∠AED=∠DFC.又∠BAD=∠CNF= 90°,所以△AED∽△NFC.所以
點評:本例是一道變式題,從問題(1)到問題(3),問題設置難度呈梯度上升,解答下一問要充分利用上一問的解答思路或結論.實際上,本題的雛形問題為:如圖7,E、F分別是正方形ABCD的邊CD、AD上的兩點,且AE⊥BF,AE、BF相交于點O.求證:AE=BF.問題(1)實際是將雛形問題中的正方形弱化成矩形,問題(2)將矩形進一步弱化成平行四邊形,問題(3)則是對線段比例關系式的應用.
圖7
變式題應關注在變化中不變的本質,在變化中發(fā)現(xiàn)變化的規(guī)律,從而認識數(shù)學本質,促進數(shù)學理解,提升問題解決能力.
圖8
原中考題揭示這樣一個數(shù)學規(guī)律:如圖8,在平行四邊形ABCD中,E、F是AB、CD邊上的點,M、N分別是AD、BC邊上的點,EF與MN交于點G.如果∠B與∠EGN滿足關系式∠B+∠EGN=180°,則.結合圖2和線段的平移知識這個規(guī)律不難理解.
學習數(shù)學的目的是為了應用.其中利用數(shù)學規(guī)律解釋一些數(shù)學現(xiàn)象,或者解決一些數(shù)學問題,是培養(yǎng)學生應用意識的一種有效途徑.
問題(3)的解法說明這樣一個數(shù)學現(xiàn)象:如圖9,在矩形ABCD中,E、F分別是AB、AD邊上的點,M是AD延長線上的點,且EM⊥CF,則.利用線段的平移(如圖10)和上面的數(shù)學規(guī)律不難解釋.
圖9
圖10
圖11
問題(3)也可以這樣作輔助線:過點C作AB的垂線交AB的延長線于點M,過點D作AB的平行線交MC的延長線于點N,如圖11.利用上面的規(guī)律立刻可得
如圖12,在正方形ABCD中,E、F在邊AB、CD上,M、N在邊AD、BC上,則EF=MN.這可作為上面數(shù)學規(guī)律的一個特例.
圖12
圖13
圖14
如圖13,點P是長方形ABCD對角線上任意一點,PQ⊥PC交直線AB于點Q.求證:
本題若按常規(guī)方法,需要連接CQ,證明B、C、P、Q四點共圓.然后利用圓周角定理得∠CQP=∠CBP.而∠CBP=∠ADB,所以∠CQP=∠ADB.而tan∠CQP=tan∠ADB=,所以.由于四點共圓的知識初中教材沒有涉及,學生不易想到.而利用上面的數(shù)學規(guī)律進行證明非常簡單.
如圖14,延長CP交AD于點E,延長QP交CD于點F,則.所以.利用上面的規(guī)律,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