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是一種把文字中他人的思想重組后再交流的過程。既有學識的交流,也有情感的溝通,他是我們學習知識,認識世界,陶冶情操,塑造個性的重要途徑和手段。那么在小學階段又該如何提升學生這種能力呢?
1、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閱讀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把閱讀作為一種強迫性質(zhì)的學習任務任來布置的話,即使學生能按時完成,其閱讀也只是停留在表面的讀上,讀不進心里,其效果也會大打折扣。要是學生心里對閱讀產(chǎn)生了抵觸,對其喪失了興趣的話,他們又怎么會通過自我閱讀學習到更多的知識呢?只有激發(fā)起學生的閱讀興趣,使其形成一種閱讀需求,他們才會利用一切機會進行自主閱讀?!皹纷x”是“好讀”前提和基礎,離開了它談閱讀,一切都會變得枯燥而無聊,更談不上什么效果作用了。
2、傳授有效的閱讀方法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遍喿x也是有方法的,讀書與讀書不同,有人讀書事半功倍,有人讀書則事倍功半,學生能不能利用一定的讀書方法進行有效的閱讀,這是一件很重要的事,直接影響著閱讀的效果和效率。老師除了正確地引導學生帶著興趣進行有效閱讀外,必須介紹一些閱讀的方法。像默讀、速度、選讀、精讀等基本的方法要滲透到日常的學習中去,對于一些名人的讀書技巧也要介紹一些,比如魯迅的“心到、眼到、口到”的讀書方法等,采眾家之長為我所用,并最終找到一種適合自己的閱讀方法。這是從“好讀”向“會讀”轉(zhuǎn)變的關鍵。
3、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
讀書習慣是一個很自我的習慣,他既不同于日常的生活習慣,也不同于其他的學習習慣,不是簡單的機械性重復,這種習慣純粹是內(nèi)心自發(fā)的,是一種思想層次的需求,帶有明顯的目的性。一個良好閱讀習慣的養(yǎng)成,影響將是終身的。因而,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就要有目的的去引導學生,進行有選擇性、目的性、針對性的閱讀,不盲目也不盲從,做一個“有心”的讀書人,最終形成一個帶有自己特色的良好的讀書習慣。這種習慣不但包含廣收博蓄的閱讀意識,更包含“不動筆墨不讀書”閱讀行為。
我們?nèi)祟愑秘S富的文字組合,向我們展現(xiàn)了這個世界的萬事萬物,以及人類的喜怒哀樂。也許我們不能行遍萬里路,用我們的眼去打量這個多彩的世界,但我們可以通過讀破萬卷書來實現(xiàn)我們周游世界的夢想,體驗眾多的情愫衷腸。所以作為語文老師,我們更應該為學生照亮閱讀的征途,引導他們閱讀,讓他們成為真正的小書蟲,并最終破繭成蝶,飛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