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語教學中要注重語言和文化的關系,應提高對中西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和適應性,應樹立文化意識并注重文化知識的傳授。
在美國有這樣一個盡人皆知的句子:“When you’re down,you are not necessarily out.”但是許多English learners卻對其含義不甚了了。原因是不了解這句話的文化背景。這原是一句拳擊術語,在拳擊比賽中拳擊手若被對方擊倒,裁判數(shù)到10還不能起來則被判輸。但在很多情況下不等裁判數(shù)到10,倒地的拳擊手便能爬起來再戰(zhàn)。因此,這句話的表層意思是:當你被人擊倒,并不意味著輸了這場比賽。其寓意為:當你遇到挫折,并不一定喪失了成功的機會。
一、文化意識的重要意義
文化作為一種意識形態(tài),具有豐富的內涵。在英語教學中不斷滲透,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認知水平并激發(fā)學生對英語的興趣。在“興趣即最好老師”的帶動下,外加文化意識滲透,學生的敏感性和鑒別力就能充分發(fā)揮出來,達到一箭雙雕的效果。正如胡春洞言“在英語教學中注意文化素養(yǎng)的提高,可使學生從深層去理解和把握語言,減輕機械記憶的負擔,增強學習的趣味性和邏輯性,這大大有利于其他各項教學目的的實現(xiàn)”。2如果我們一味地重視語言形式,而忽略了語言的社會意義,單純地把英語看作一種符號系統(tǒng)而脫離文化教學,就會給語言教學帶來諸多困難。在運用語言時,學生就常會以“中文思維+英文方式”來套用所學詞匯,以至出現(xiàn)許多不得體的句子,產(chǎn)生啼笑皆非的局面,甚至不必要的誤會。例如交際中稱謂語的遷移,中英就存在很大的差異,稍有不慎即可導致嚴重失誤。
二、如何進行文化意識的滲透
1)了解語言學習者的個性差異。語言學習者本身存在極大的差異性,它包括:智力Dgeneral intelligence,語言學能laguage intelligence,人格特征personality traits,認知方式cognitive model,學習策略strategies,學習動機motivation ,學習興趣interest,家庭環(huán)境envronment等 4 我們應該尊重和體現(xiàn)其個性,讓學生“能飛則飛,能跑則跑”。那學生存在哪些個性差異呢? 只有充分了解其學習的差異性,才能在文化意識的滲透中作到有的放矢,目標明確。
2)注意交際中的中英文化遷移。由于交際一方或雙方對另一方的文化傳統(tǒng)缺乏了解或者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人們的活動和思維方式也不盡相同,交際者在不知不覺中遵循著自己的文化傳統(tǒng)和說話方式,直接影響著交際效果,有時甚至引起障礙和沖突。例如:一外賓想上廁所,便對翻譯說:“I wonder if I can go somewhere?”(我可以方便一下嗎?)而翻譯卻把somewhere誤解為“某處”,因而回答道“Yes,you can go anywhere in China.”行,中國你哪兒都可以去。外賓不禁愕然??梢?,不了解英語中“廁所”的表達法是會誤事的。所以我們要掌握各種常見情景中,文化背景對交際行為原則的影響并了解常見詞匯內涵關系,深掘文化意識所隱含的本質及人文差異性。
三、課堂教學中文學修養(yǎng)的構建
一般說來,教學內容是以一定的教學大綱為依據(jù)的。遺憾的是,我國的外語教學尚無文化教學大綱。JEFC和SEFC的編寫中也沒注意到文化內容本身的內部層次性和一致性,因而所呈現(xiàn)的文化內容就顯得過于零散,缺乏系統(tǒng)性。因此教師要善于創(chuàng)設文化滲透的條件,提高學生的理解力和鑒賞力。
3.1 課堂上加強文化滲透
1)課文背景知識導入。(1)用“文化旁白”的方法進行文化知識的介紹和討論。當SEFC Book 1A Unit 11 The sounds of the world 談到音樂的類型:非洲音樂、拉丁音樂、布魯士及爵士樂等時,教師可以把音樂的其他種類如搖滾樂、輕音樂、鋼琴曲、流行音樂和古典音樂等選錄一些有代表性的曲子、輯錄播放給學生聽,邊聽邊分析音樂的類型。這樣可以擴大學生的視野,培養(yǎng)他們的審美意識,提高文學修養(yǎng)。
2)文學作品的風格欣賞。文學作為了解一個民族文化的鏡子,它能生動具體地反映該民族的習性、心理狀態(tài)、文化特點、風俗習慣、社會關系等。SEFC中不少課文就是文學名篇。教師在指導學生閱讀文學作品時應不滿足于知曉故事情節(jié),還要領會、欣賞文章的措辭以及文章的表現(xiàn)手法,培養(yǎng)學生的藝術鑒賞力。
3.2 語言教學中的文化教學
1)對話教學:語用學家M.Wolfson指出:“在與外族人交談時,本族人對于他們在語音和語法方面的錯誤比較寬容,因為本族人不大可能認識到社會語言學的相對性”。但違反說話原則就會被看著是不懂禮貌的表現(xiàn)。因此,授課中要注意介紹中西方交際禮儀的異同,避免因文化背景不同而出現(xiàn)語用錯誤。 2)語言點教學:要把語言點牽涉到的文化背景知識介紹給學生。如SEFC 1B Unit 16 Scientist at work 提到Good Friday可向學生介紹:在基督教日歷中,“受難日”在復活節(jié)的前一個星期五。星期五為猶太教的預備日,即安息日的前一天,耶酥在那一天被送上十字架,是為受難日。“Good”指耶酥為人類贖罪而自我犧牲,人類則因此而獲益。從而避免誤解成“愉快甚至友好星期五”。
3.3 第二課堂中的英語活動,提高學生的文化修養(yǎng)
文化教育的方式千姿百態(tài),教師應該采用靈活多變的方法提高學生對文化的敏感性,培養(yǎng)其文化意識,使他們能主動地、自覺地吸收并融入到新的文化環(huán)境中。SEFC教材的編寫主要是以學生所熟悉的話題或題材為主,而涉及異域文化的比重還相對偏低。因此教師要建議學生多讀外國游記、人口統(tǒng)計、民意調查、官方思想研究、時事評論、文學評論等文章,從中了解他們的文化、地理知識。由于文學作品反映的文化背景不同,而文化背景又導致了不同文學現(xiàn)象的發(fā)生,因此還要鼓勵學生多閱讀國外文學名著,并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涉及。
四、結束語
通過一種文化意識的滲透,不但可以幫助我們了解外國文化背景,歷史傳統(tǒng),更有利于學生學習過程中自身修養(yǎng)的提高。正確認識語言與文化的重要性,加強英語教學中的文學意識滲透已成為現(xiàn)代英語課堂教學的必然趨勢。我們強調文化教學是為了更好地掌握這門語言以進行交流,以達到思想教育的目的。正如《大綱》指出: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受到思想品德、愛國主義和社會主義等方面的教育,增進對外國特別是英語國家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