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用數學解決問題的教學中,教材非常重視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回顧與反思問題的習慣數學思想方法是數學的靈魂。由此,筆者提出了:一、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數學思想方法,讓其“親臨”數學課堂;二、在探索中感受數學思想方法,讓其與學生“親密接觸”;三、在反思中領悟數學思想方法,讓其“植根”于學生的心里。
【關鍵詞】數學思想 方法 教材 反思
1 引言
最近,拜讀了張奠宙教授在《數學教學》上發(fā)表的《當心“去數學化”》一文,他提出“去數學化”傾向會危及數學教育的生命。原因是許多數學教師對于數學及其本質缺乏深刻的認識,又受思潮的影響,在接受新事物的過程中否定自我,否定傳統(tǒng)。對“形式”的追求,往往多于對數學知識本身的關注;對“熱鬧”的追求,往往多于對學生思維成長的考慮?!百I櫝還珠”的情境創(chuàng)設;“喧賓奪主”的生活氣息;“反客為主”的學習方式在數學課堂里屢見不鮮。有人批評數學課堂教學“數學的味兒淡了,形式化的東西多了”筆者深感切中時弊,提醒得及時。
數學思想指深入探究數學內容與方法的本質,達到進一步抽象概括數學的目的,是在實際教學內容基礎上提煉出的教學觀點,是解決小學數學實際問題的有效措施。數學方法是以數學視角為出發(fā)點,研究提出問題、分析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方法。兩者均以數學知識為前提,是促進學生理解數學知識、提升數學能力的保障。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充分認識到數學思想方法的重要性,合理應用至小學數學教學中,提高數學教學質量,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2 數學思想的重要性
《數學課程標準》中提出:數學為其他學科提供語言、思想和方法。幫助學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在我國把“數學思想方法”作為教學目標提出來還是首次,足見《標準》對數學思想方法的重視。數學教育家波利亞也做了個統(tǒng)計:學生畢業(yè)后,研究數學和從事數學教育的人占1%,基本不用或很少用數學的占70%??梢姡瑥哪撤N程度上說數學思想方法的教學比數學知識的傳授更加重要,因為它能對學生以后的學習、生活和工作長期起作用甚至使學生終身受益。因此,數學教師要從“去數學化”的道路上折回來,學會理性地思考,把數學的“根”留住,充分展示數學的魅力,引領學生感悟數學文化的獨特內涵,讓數學的思想和方法不在數學的課堂里“缺席”。
3 新課程下數學思想方法如何把握策略
3.1 善于把握時機進行滲透
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需滲透數學思想方法,但并不意味隨時滲透,需教師在把準時機的基礎上,適時滲透,以達到拓展學生思維的目的。(1)知識形成發(fā)展時滲透:知識形成作為小學數學教學的基礎環(huán)節(jié),但屬于重要環(huán)節(jié),在此過程中,可適當滲透數學思想方法,幫助學生理解知識。例如,一年級“比一比”教學過程,參照課本圖畫可得知小豬搬木材與小兔搬磚頭的場景,并附帶兩幅圖片,一幅圖為四塊磚,即與小兔所搬數量一致,則為學生建立“同樣多”的概念。另一幅圖畫為木材,但相較于小豬所搬木材明顯偏多,從而為學生建立“多”與“少”的概念。在此過程中,所體現的數學思想方法即對比思想或對應思想。
3.2 在探索中感受數學思想方法
數學教學不只是傳授一種知識,不只是注重數學形式層面的教學,更重要的是重視數學發(fā)展層面的教學,即讓學生在經歷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去理解、去感受數學思想和方法,讓我們的學生在探索、學習中與它“親密接觸”。
因為數學知識本身具有的抽象性和邏輯性,有些知識對學生來說不是一蹴而就的,這就需要教師為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探索學習過程中正確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和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這也離不開學生對自己學習的反思,對同學學習的反思和對教師教改的反思。
3.3 在反思中領悟數學思想方法
《數學課程標準》的總體目標中指出:義務教育階段要使學生初步形成評價與反思的意識。數學學習中的反思,是指對以往的數學知識、數學知識的獲得過程和數學問題的解決過程的回憶和重新思考。反思過程中有概括、有比較、有推理、有辨證、有創(chuàng)新。
學生學習的過程并非總是一帆風順,有時也會產生認知的偏差或失誤,這些偏差或失誤就是寶貴的課堂生成資源。學生在解題過程中,往往對自己的理解和解答過程、結果深信不疑,要轉變這一現狀,教師就要抓住寶貴的課堂生成資源及時扭轉學生的觀念。如在片段一中,教師利用追問的形式,一步一步幫助學生自主尋找錯誤根源,最后我們聽到了來自學生心底的話“檢驗真有用這道題的檢驗有兩部分,一步也不能少”。學生通過反思自己的解題過程,發(fā)現了原有思維過程中的不足,探索出了新的解題途徑,改變了原有的思維定勢。學生通過有效的反思活動,親身感受反思的價值明白了反思是檢驗結果正誤的有效途徑,從深層次轉變觀念,樹立了自主反思的意識。
數學思想方法的獲得,(一)是來自于教師有意識的滲透和訓練,(二)是靠學生自身反思過程中的領悟,只有不斷的滲透、不斷的反思、領悟,學生面對問題才會站得高、思路廣,對數學理解才會由量的積累到質的飛躍。
4 結束語
總之,只有在學生獲得知識和解決問題時,教師有效地引導學生看到知識背面負載的方法,蘊涵的思想,并注意結合具體環(huán)節(jié),讓學生領悟這些思想方法,那么學生所掌握的知識會更生動、更鮮活并且是可遷移的,這樣,才能真正實現葉圣陶先生所倡導的:“教,是為了不教。
參考文獻
[1]劉兼、孫曉天.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解讀[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80-83
[2]劉耀.課改——對傳統(tǒng)教學的“揚棄”[J]小學教學參考,2005(04):230-24
[3]肖祥森.理解觀察體驗猜想[J]小學數學教育,2004(11):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