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陳鶴琴是我國幼兒教育的開拓者和奠基人,現(xiàn)代教育家、原南京師范學院院長。他從研究兒童心理、家庭教育、幼兒園教育和幼兒師范教育到開辦實驗幼稚園、公立幼師、國立幼專和高師幼兒教育系,創(chuàng)建了中國化和科學化的幼教理論和實踐體系,對我國幼兒教育作出了劃時代的貢獻。
【關鍵詞】陳鶴琴 學前心理 課程理論 教育影響
陳鶴琴主張“發(fā)現(xiàn)小孩”“了解小孩”“解放小孩”“信仰小孩”“變成小孩”,才能教育小孩,實行一套完整的兒童教育原則。陳鶴琴老師批評就教育是“死教育”,課程是固定的,教材是呆板的,不問兒童是否了解,不管與時令是否合適,只是一節(jié)一節(jié)課的做,這樣的教育只能培養(yǎng)“書呆子”?!盎罱逃眲t反其道而行之,要向大自然十大社會學習。他說,“大自然,大社會,都是活教材。”“活教育的課程是把大自然十大社會做出發(fā)點,讓學生直接對它們?nèi)W習?!彼J為,“大自然十大社會”才是活的書,直接的書;而書本上的知識卻是死的書,間接的書?;畹臅人赖臅茫苯拥臅乳g接的書要好。間接的書本知識只能當做學習的副工具,國語、常識、算術都是副工具,它們只能作為“活的書”的一種補充。所以他說:“現(xiàn)在我們在這里主張大家去向大自然十大社會學習,就是希望大家能把過去‘書本萬能’的錯誤觀念拋棄,去向活的直接的‘知識寶庫’探討研究?!崩纾涸诹私饬岁慂Q琴老師的生活化教育后,我突然聯(lián)想到又一次我去幼兒園見習看見有一個班的在孩子進行“好吃的水果”活動,老師讓孩子們帶來了許多水果,讓他們自由仔細地去感受每一種水果的味道,敏覺,充分調(diào)動起幼兒的興趣及好奇心,由于水果是孩子生活中極其熟悉且喜愛的東西,因此孩子從來沒感到自己在學知識,有感到自己處于快樂的生活游戲之中,而這樣的活動也自然地融入了領域的學習內(nèi)容。我想可能是老師受到了生活化教育的啟示。這就是陳鶴琴先生說的“活教材,活教育”。現(xiàn)在的孩子整天住在高樓里,就更應該親近大自然,融入社會。不僅是為了教育,也是為了擴展孩子的生活,陶冶孩子的心靈!
陳鶴琴老師最重要的就是他開創(chuàng)了兒童心理的研究。他從1920年開始,以自己的長子一鳴作為研究對象,就兒童的動作、能力、情緒、言語、游戲、學習、美感等方面的發(fā)展,進行了多角度連續(xù)的觀察實驗,堅持808天,積累了豐富的第一手資料。陳鶴琴將觀察所得,比照西方兒童心理學家的研究成果,寫成《兒童心理之研究》一書,于1925年由商務印書館作為大學叢書出版。這是我國學者探索中國兒童心理發(fā)展之開端。他在書中闡述了兒童心理發(fā)展的一般規(guī)律與年齡特征,揭示了兒童形成心理特性和道德品質(zhì)、掌握知識與技能,以及發(fā)展智力和體力的心理過程,從而提出了一系列教育、教學原則,為我國兒童教育提供了理論基礎。
他還通過揭示幼兒的心理特點來提出教育、教學的原則。他認為兒童不是“小人”,不過身體比成人小些罷了?!皟和男睦砼c成人的心理不同,兒童時期不僅作為成人之預備,亦具他的本身的價值?!彼J為兒童具有以下特點,并據(jù)此提出了教學原則。(1)好動心。兒童生來好動,沒有一刻能像成人坐而默思。因為幼兒的感覺與動作是連通的,尚未養(yǎng)成自制力,行動完全為沖動與感覺所支配,在教育上應當給他充分的機會和適當?shù)拇碳?,讓其在擺弄物體的過程中,從無知無能發(fā)展到有知有能。(2)好模仿。兒童學習言語、風俗、技能等,主要信賴于模仿。在教育上應充分利用其模仿性,通過模仿周圍成人(教師、家長等)的言行來培養(yǎng)好的品行。為此,教師的以身作則和純美的校風至關重要。(3)好奇心。兒童對新異的東西會產(chǎn)生好奇心,兒童與新境地接觸愈多則知識愈廣。教育者應利用兒童的好奇心,引導他勤學好問,不斷獲得新知識。(4)游戲心。兒童以游戲為生命,我們應創(chuàng)造適當?shù)沫h(huán)境,使其天真爛漫、活潑好動的特點得到充分的發(fā)展,應多采用游戲式的教學法,以提高教育效果。(5)喜歡成功。兒童不僅喜歡動作,更喜歡動作有成就。一有成就,就自信力;成就愈多,自信心愈強;自信心愈強,愈易成功。兩者互相為用。為此,給兒童做的事情不能太難,以免失去成就感。(6)喜歡野外生活。郊游對兒童的身體、知識、行為都有良好的影響,大自然、大社會將為兒童提供豐富的活動課堂,我們應不怕麻煩,多創(chuàng)造外出游玩的良好機會。(7)喜歡合群。凡人都喜歡群居,兩歲兒童就愿與同伴游玩,六歲兒童的樂群心更強,應使兒童常與小朋友交往,培養(yǎng)其友愛互助、熱愛集體的品質(zhì),發(fā)展其社會性。(8)喜歡稱贊。兒童喜歡“聽好話”,表揚、鼓勵能增加兒童的興趣和勇氣,所以應多采用積極的鼓勵措施。陳鶴琴認為只有依據(jù)兒童這些心理特點施行教育,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他所揭示的兒童心理特點,為幼兒園教育和家庭教育提供了科學的依據(jù)。而陳鶴琴老師在那個時代提出的兒童的心理與我們在大一學的舞蹈理論課老師給我們講的兒童心理完全吻合.可見,他老先生對學前教育的研究之深以及他的思想隊今天學前教育的深遠影響。
陳鶴琴還創(chuàng)立了一系列課程理論,他的課程理論產(chǎn)生以后,課程中心制的單元教學遂成為我國20-40年代幼稚園課程的基本模式,影響遍及全國(直至解放區(qū))。這一改革,使中國的幼兒教育從抄襲外國的宗教色彩中解脫出來,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使課程趨向中國化和科學化,既有扎實的理論基礎,又有豐富的實踐經(jīng)驗,縮短了我國與國際幼兒教育的差距。
他在本世紀的20-30年代,主要從事幼稚園教育的研究,除躬行實踐教育研究外,還組織群眾性的幼稚教育、兒童教育學術團體,創(chuàng)作了一系列刊物,創(chuàng)制了許多教具、玩具和體育、游戲用品,如竹制積木、木偶戲道具等。
50年代初,陳鶴琴被國務院任命為南京師范學院院長。在這期間,他不僅創(chuàng)立了附屬幼兒園——附屬幼兒師范學?!變航逃?,建立了兒童教育研究室、兒童玩具研究室以及玩具工廠,由此建立了一套包括教學、科研、生產(chǎn)三結合的幼兒教育體系。他從20年代起奮斗了30年的理想,在新中國成立后的短短幾年就實現(xiàn)了。70年代末,88歲高齡的陳鶴琴先生,還對切實開展幼兒教育科學實驗以促進全民族幼兒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提出了積極的建議,要對作為幼兒教育基礎的兒童心理做全面、系統(tǒng)、切實的科學實驗:要重視幼兒家庭教育的科學實驗,將幼兒的家庭教育作為一門科學來研究和推廣;對幼兒園的教育應進行系統(tǒng)、深入的科學實驗與研究,要辦好示范性幼兒園;必須重視和解決幼兒教育玩具、教具的科學實驗和制作。這些建議都對以后幼兒教育科學研究產(chǎn)生了很大影響。陳鶴琴先生畢生致力于中國教育的改造和兒童教育事業(yè),從幼兒園到小學到師范教育,從家庭教育到學校教育到社會教育,從嬰幼兒到青少年,從正常到特殊兒童,從普及教育到文字改革,他都作了全面、深入、系統(tǒng)的探索和研究,為我們留下了近四百萬字的學術研究成果。陳鶴琴先生不愧是我國兒童教育和兒童心理研究的開拓者和奠基人。
參考文獻
[1]《陳鶴琴教育思想研究文集:紀念陳鶴琴先生誕辰10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