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與生活(社會)課程標準指出:“兒童的品德和社會性源于他們對生活的認識和感悟,因此教育的內容和形式必須貼近兒童的生活,反映兒童的需要。”在教學中,我們發(fā)現在課堂中學生常常會帶著自己的知識、經驗、思考、靈感、興致參與課堂活動,從而使課堂生成了許多課前沒有預料到的情況。因此,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善于捕捉對話信息,并隨時改變教學策略,巧妙運用于教學活動之間,這樣,教學才能在動態(tài)生成中得到完善,才能提升學生對生活的體驗和感悟,提升學生的道德情操,才是對充滿靈性和發(fā)展的學生生命的尊重。
一、對話,讓生成預設目標“彈性”十足
教學目標是教師在課前預設的,但課堂教學具有較強的現場性,學習的狀態(tài)、條件隨時會發(fā)生變化。因此當條件發(fā)生變化時,目標需要開放地納入彈性靈活的成分,接納始料未及的信息。隨著課堂的推進,預設目標會顯出它的不完善,教學就要合理地刪補、升降預設目標,從而即時生成目標。這些生成的目標實際上是一個指向不同個體不同時期的目標群,教師應及時捕捉這些生成性目標,并將這些作為教學進一步展開的契機。
如教學《誠信和我們在一起》時,我組織學生對誠信問題進行討論,一位學生突然說:“爸爸媽媽也會不誠實?!泵鎸@種情況,我并未裝聾作啞,也沒有馬上告訴他該怎么做,而是對全班同學說:“其實他是個誠實的孩子,他認為既然答應別人了就應該做到,你們能幫幫他解決嗎?”于是,學生展開了激烈的討論,想出了很多辦法。全班學生用自己的生活經驗,進行自我教育。雖然“怎樣讓他爸媽在孩子面前隨時要守信用”并不是我開始預設的目標,但在課堂中動態(tài)生成了目標,筆者及時調整教學目標,激發(fā)了課堂教學的活力。
二、對話,讓生成教學流程的“變奏”巧妙
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己習慣的把完成預設的教學任務作為一件正常的事。特別是上公開課,教師為了“順利”地達成教學目標,把整堂課預設得滿滿的,生怕出現“節(jié)外生枝”影響教學任務的完成,所以無暇關注學生的另類表現,導致學生被動地跟著老師走入預設的情境。且不知,學生課堂的“節(jié)外生枝”正是他們真實情感地流露,內心世界最迫切的需要。作為教師,要憑借教育智慧在教育機智中生成,教學的流程可以在生成中即時變奏。
如教《可愛的家鄉(xiāng)》時,課前讓學生去收集關于家鄉(xiāng)的資料,在課中交流時,學生把不是家鄉(xiāng)的資料也說出來了,對此,這位老師并未將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生成的新問題置之不理或輕描淡寫地議一議,而是積極創(chuàng)造條件,組織學生參與實踐,體驗生活,沒料到,在接下來的活動中,學生的積極性空前高漲,絲毫沒有覺得這是教材以外的的“附加題”,他們從中獲得了更多體驗和收獲。課堂教學是開放的更是生成的,所以我們的預設要凸顯幵放性,留有發(fā)展的空間。這樣我們的教學活動才能促成生成,也才能使課堂煥發(fā)“生命”的光彩。試想,假如我的教學流程沒有因此而“變奏”,課堂上又怎會有如此意料之外的收獲呢?
三、對話,讓生成教學內容的“擴充”豐富
富有“動態(tài)生成”的課堂是一個師生、學生積極互動、動態(tài)生成的過程。因此,品德教師必須改變課堂教學只關注教案得以實現的片面觀念,樹立課堂教學應成為師生共同參與,擴充教學內容的新觀念,這樣的課堂需要品德教師及時“抓彩”,根據學生思維動態(tài)轉化和生成的過程來開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潛能。
如教《我們和誠信在一起》時,聽了《許衡不吃無主梨》的故事,學生都覺得誠信很必要。但一個男生卻明確提出“太誠實也不好的?!边@是老師所始料不及的,也是課堂動態(tài)生成的真實寫照。如果不解決這個問題,那么這堂課的教學目標將是空白的。于是,老師溫和地請這位學生做出解釋:如說謹可逃避責罰和責任,可獲得額外利益等。然后老師趁機組織辯論,辯論中學生敏捷的思路,獨特的想法激活了全班同學的創(chuàng)新思維,使大家的思維亮點聚集在一起發(fā)揮,智慧匯攏到一處碰撞,從而推動品德課堂走向豐富、鮮活與深刻。正是教師這種審時度勢,以足夠的教學機智,可能將這個問題變成新的教學的資源,把原先可能成為病點的問題轉化成教學的亮點,煥發(fā)課堂的活力,使學生在辯論中得到感悟、體驗,提升課堂教學的活力。
四、對話,讓生成學習方式的“更新”及時
新課程標準要求我們在課堂上多給予學生探究的方法,給予學生合作的機會,給予學生選擇的權利,給予學生成功的喜悅。那么在教學設計我們就應該融入這些新理念,適時“更新”學習方式。
如教學《為你介紹我們的學?!窌r,教師先通過課件給學生演示了學校和學校周邊標志性建筑的圖片,圖片播放完后請學生試畫路線圖。但畫的時候分不清東南西北了,于是一個學生提出來通過出去走走進實地探究。探路回來后同學們很快就畫了出來。這里告訴我們教師要順應學生實踐體驗的內在需求,學生在這個過程中既體會到實踐的益處,又掌握了一些合作的方法,并共同體驗成功的喜悅,使學生的生命活力得到發(fā)展。
五、對話,讓生成教學評價的“潤劑”暢通
新課程更加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包括學生的學習興趣、探究興趣、自我評價以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生成性問題,因此,教師不能受教案的限制,而應抓住課堂中“稍縱即逝\"的生成性資源,通過適時評價學生敢于質疑、敢于探索、敢于表達的勇氣,尊重學生提出的每一個問題,引導學生去分析、探究并嘗試解決;及時激發(fā)保護學生對事物的好奇心、求知欲,這樣的教學評價有利于學生個性化發(fā)展,是新課程所倡導的,也是真實的和有生命力的。如在教學《父母的疼愛》時,我請來了家長與學生一起上課,采用家長與孩子對話的交流形式,使課堂上到處可見情真時的淚水,意濃時的微笑,使課堂效果放大到最大效應,家長的認可也成為這堂課的最高評價。
總之,只要教師有一顆靈動細膩的心,一雙善于捕捉智慧的眼睛,時時關注課堂上的動態(tài)生成,真正顧及學生的健康成長,便能引發(fā)一段又一段精彩的對話,構建充滿生命活力的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