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藝術是一個極富魅力的詞語,語言藝術堪稱為教學藝術之最,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謝中說到:“教師的語言修養(yǎng)在極大的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腦力勞動的效率?!蔽覀兛梢詮倪@句話中悟出,語言是傳授知識、表達情感、交流思想的重要工具。
【關鍵詞】課堂教學 語言 藝術 趣昧性
1 優(yōu)化課堂教學中語言藝術的方法
中學語文課堂教學過程就是教師按照課程標準要求,把教材的無聲文字轉化為有聲語言,并引導學生獲得知識發(fā)展智能的過程。因此,教學的成功是教師語言藝術的成功,幽默風趣、感染力強的語言藝術能激發(fā)學生的感情波瀾,把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欲極大地調動起來,使學生處于全神貫注地、積極思維狀態(tài)中。
2 講究準確精練的語言
中學語文課堂教學的任務大都是傳授知識。教師在上課時,一口流利標準的普通話,咬字讀音,準確清晰,就會使學生傾心聆聽。因為清亮、明晰、舒緩、流暢而富有節(jié)奏變化的語言,必然會刺激視覺神經(jīng)的興奮,調節(jié)聽覺神經(jīng)并保持良好的狀態(tài)。而含糊不清、怪聲怪調、結結巴巴或急風驟雨式的語言語調會使學生在接受教學信息時感到吃力、乏味和刺耳的感覺。所以,語文教師的語言要求和諧,語調自然、語速合理,音響適度。要從音質、音量、音色,音速上加以控制,以其形成自然和諧,優(yōu)美動聽的節(jié)奏,既莊重又有抑揚有致。根據(jù)所講授的教學內容,認真揣摩。營造和運用高超的語言藝術,讓學生在如行云般的舒展,流水般的從容流暢中享受學習的歡樂。除此,講課時遣詞造句要準確。不能忽略了語言的準確性而盲目地追求語言的生動形象,只有在準確的基礎上,才能體現(xiàn)語言藝術的鮮明,才能體現(xiàn)語言藝術之美。
如果說準確性是中學語文課堂教學中語言藝術的第一塊基石的話,那么精練性就是它近向藝術巔峰的第二階段。不說空話,不講套話和閑話,用精心設計的、反復提煉的課堂語言,把深奧、抽象變?yōu)闇\顯易懂。用精粹的語言講述課文知識。如從百草園到三昧書屋》中百草園部分的講解,教師只需從“靜景”、“動景”的角度簡要的講解“所見”、“所聞”兩個方面就行了。而“所為”、“所感”應留給學生自己去研究、探索。這樣,教師的課堂有取有舍,突出重點,刪除枝蔓,使學生既能見全篇,又領悟到細節(jié)刻畫的功能,培養(yǎng)學生全面地看待問題,又能具體分析問題的思維能力。而講授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時。理清作者的思想感情的線索,緊扣開頭“心里頗不寧靜”,中間部分的“自由之人”,和結尾部分的無福消受,一波三折曲徑通幽,便可將作者“淡淡的憂愁和淡淡的喜悅交織”提示出來。
3 講究富有啟發(fā)性的語言
朱熹說:“啟日開其意,發(fā)日達其辭。”程頤演義說:“既告之,也必待其自得?!敝袑W語文課堂教學的主要目的是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這就要求在課堂教學應用的語言深刻含蓄、耐人尋味、令人深思。語文教師要善于創(chuàng)設問題的情境,激發(fā)和點燃學生對知識的求知欲和好奇之心,把學生推進積極的思維狀態(tài)。使學生易中見難,平中見奇,依據(jù)思維的邏輯,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由“因”及“果”,由“個別”到“一般”。
啟發(fā),就其實質而言,是一種廣闊的聯(lián)想思維活動,有著廣袤的領域。在課堂上,教師要千方百計地調動學生的認真積極地思考,而教師運用的語言藝術是多種多樣的,有生動形象的描述,有激情洋溢的闡發(fā),有含蓄委婉的烘托,有引人深思的發(fā)問……都可以引發(fā)學生自由地聯(lián)想和思索,使他們有所領悟,有所提升,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之中在教師的語言藝術的感染下,陷入思考的氛圍,跟隨教師的思維,開啟自我束縛的知識,獲得新知。
提問是教師常用的啟發(fā)手段之一。教師常用它來激發(fā)學生的思維波瀾,如一位教師在講《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時,就應用了下面的提問方式解題:
師:《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個標題有幾個名詞?
生:有兩個名詞,一個是“百草園”,另一個是“三味書屋”。
師:從這個標題上我們可以看出,這篇文章寫的是“百草園”和“三味書屋”兩部分的內容,用介詞“從……到……”把這兩部分聯(lián)系起來,這就是文章的基本結構。那么,童年時代的魯迅在“百草園”和“三味書屋”過的生活是怎么樣的呢?
生:(在預習的基礎上)前者是快樂而自由,后者是枯燥而乏味的。
師:這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上述的對話雖然簡短,這位教師卻能準確地抓住了要旨,引發(fā)學生迅速而快捷地把握了文章的思路和精髓。
4 講究風趣、幽默、具有趣昧性的語言
中學語文課堂教學的語言的趣味性是由語文科的特點決定的。語文教學中的許多文章本身就帶有很大的趣味、生動形象的描繪,繪聲繪色的人物形象刻畫以及許多含蓄、幽默的語言,這些都會引起學生極大的興趣。然而,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還要適當在教學中穿插一些頗具情趣的學校故事,發(fā)人深省的典故、成語和諺語等,使內容更富于趣味性。如果教師能輔以風趣、幽默的語言,更容易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課堂教學變得趣味盎然。缺乏幽默時是悲哀的,即便是在課堂教學上,也是如此,尤其在當今這個日益重視口才,崇尚幽默釋放的社會里,幽默感應在教師的語言藝術中占有特殊~席之地。事實上,教師風趣幽默的語言藝術的確是一種行之有效的,不可多得的教育手段,許多優(yōu)秀的教師都善于運用新穎別致、委婉含蓄的教學語言,既妙趣橫生,同時也啟發(fā)思考,令人回味。
據(jù)說,20世紀20年代,魯迅在上海給學生們講“美學的階級性”時,以農(nóng)民不娶“杏臉細腰”、“弱不禁風”的“美人”而專討“腰臂圓壯”“結實能干”的農(nóng)村姑娘做老婆來比方,說明人們審美觀點的階級性,使學生在笑聲中頓開茅塞。
又如,一位語文教師在上課時,一只蝴蝶飛進教室,使部分的學生注意隨它轉來轉去,于是教師停下課,思考了一下,說:“我現(xiàn)在問同學們一個問題,這只蝴蝶為什么在教室里飛來飛去,不愿離開教室呢?”同學們一時不知如何回答,教師接著說:“這叫蝶戀花,因為在座的每一位同學都是祖國的花朵嘛!”同學們開-11,地笑了,在笑聲中一個學生打開窗戶放走了蝴蝶,大家的注意力又重新集中到課堂教學內容上來。面對意外,從容應付,移花接木,一語飛度,這就顯示出教師高超的課堂教學處理藝術和風趣幽默的語言藝術魅力。
從以上我們可以看出,課堂教學中,風趣、幽默的教學語言藝術有時是精心設計的,有時則是即興的發(fā)揮創(chuàng)造,這樣的語言可謂“寓教于樂”、“寓莊于諧”。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巧妙運用風趣幽默的語言,有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使學生的注意力始終保持在課堂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