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地壇》發(fā)表于1991年,當代著名作家和批評家韓少功說:“《我與地壇》這篇文章的發(fā)表,對當年的文壇來說,即使沒有其它的作品,那一年的文壇也是一個豐年?!蹦敲?,這究竟是怎樣一篇散文,飽含了怎樣的生存情感,蘊含了怎樣的思想深度,是如何讓人感悟和震憾?通過許多次從不同角度的細讀,查閱了文章發(fā)表十幾年來一些賞析,逐漸得出了自己的思路。
一、史鐵生的人生和創(chuàng)作經(jīng)歷
海明威說:成就一個作家的早年訓練是不幸與苦難。史鐵生就是這樣一個特殊的作家,他在1998年的《病隙碎筆》中稱自己為職業(yè)病人,他聲明:”這不是調(diào)侃。我這48年大約有一半的時間用于生病,此病未去彼病又來,成群結(jié)隊好像都相中我這身體是一處樂園?!边@是言者傷感聞者動容的文字。當身體限制了他走進一個廣闊的世界時,作為一個有稟賦、有志趣、有意志力的青年,他必須用心去叩問世界,叩問人生,叩問生命,也叩問命運。這便讓要注定要成為作家的史鐵生在走上創(chuàng)作之路時便不同尋常。
史鐵生于1978年開始文學創(chuàng)作,屬于“知青作家”,他經(jīng)歷了當代文學傷痕、反思、尋根、先鋒等幾個重要的文學浪潮,在轉(zhuǎn)型社會的沖擊下,史鐵生敢于直面現(xiàn)實,直面自己,毫不隱諱地表達了自己對人生痛苦的體驗與思考,對自己十二年的創(chuàng)作歷程進行了一次解剖,以自己的切身體驗、冷靜思索、真摯情感,寫下這篇人類情感的《我與地壇》。
二、地壇成為沉思之所
《我與地壇》首先將他在幾篇小說中用來凝造的荒原氣氛的那座廢棄古園還原為他家附近的地壇公園。顯然,作者對地壇可以說是情有獨鐘,為什么呢?“很少被人記起的”豈止是棄園,自卑的人也往往這么想。“我”與地壇是有緣份的?!拔摇眮淼臅r候,正經(jīng)歷了一個大轉(zhuǎn)折,那就是再也無法挽回地癱瘓了,需要有一個地方來靜靜地面對這個轉(zhuǎn)折,這個地方就是地壇。
地壇的意圖是什么?這個園子滿是時間的痕跡,時間對變故最有發(fā)言權,多少生和死都從時間里經(jīng)過,于是生和死的問題很自然地提到面前?!拔乙贿B幾小時專心致志地想關于死的事,也以同樣的耐心想過我為什么要出生。這樣想了好幾年,最后事情終于弄明白了:一個人,出生了,這就不再是一個可以辯論的問題,而只是上帝交給他的一個事實;上帝在交給我們這件事實的時候,已經(jīng)順便保證了它的結(jié)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jié)日。這樣想過之后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可怕。”這一段是文章的核心內(nèi)容,除了他自己,我們誰也無法想象史鐵生在那幾年中是怎樣被這些問題所糾纏著的,我們也不可能想象他在想這些問題的時候心里是怎樣的感受。但我們知道他已經(jīng)接受了生的事實,他也已經(jīng)將死視為了生命中必然來臨的節(jié)日,于是他“安心多了”。
三、親情的撫慰
我們不知道史鐵生在沉思與寫作中的堅忍是否來自于母親的遺傳。他在文中寫道“母親生前沒給我留下過什么雋永的誓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誨,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艱難的命運,堅忍的意志和毫不張揚的愛,隨光陰流轉(zhuǎn),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鮮明深刻?!笔疯F生在母親不在以后,才漸漸理解了母親,“那時她的兒子還太年輕,還來不及為母親想,他被命運擊昏了頭,一心以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個,不知道兒子的不幸在母親那兒總是要加倍的……”他當年給母親出了怎樣的難題:母親不能阻止他推著輪椅出去,又擔心他在外面有什么不測。母親去地壇找他,看見他在就悄悄離去,找不見的時候“茫然而又急迫”。作者寫到這里充滿痛悔,他將“倔強和羞澀”的懺悔變成忠告:告誡所有長大了的男孩子,千萬不要跟母親來這套倔強,羞澀就更不必——“我已以懂得了可我已經(jīng)來不及了”。母親為什么那么早離去?因為“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母親離去會比活著更容易,只有這樣,作者才能接受母親的離去,“似乎得到一點安慰”。
史鐵生在地壇思索生和死,在地壇懷念母親。清晨白晝、午后傍晚、樹下墻邊,坐著躺著、睡著醒著,直到月亮升起來,而母親已經(jīng)不在了,“不能再來這園中找我了”。景猶如此,情何以堪?曾經(jīng)使作者感悟的地壇,他所到之處無一不留下母親的腳步,他竟不相信母親真的不在了。母親為兒子受了那么多苦,兒子能為母親做些什么呢?“想使母親驕傲”,這是個真實又簡單的理由。在另一篇散文《合歡樹》中,他寫道母親為了他想寫作四處借書,頂雨冒雪推著他去看電影,但當他的第一篇文章發(fā)表時,“母親卻已不在人世”?!澳赣H盼望我找到的那條路到底是什么”?“并不是我找到的那條路”,其實母親真的在意兒子是否出名嗎?重要的是兒子好好活著,最好是健健康康活著。母親雖然不在了,母親種的合歡樹開始開花,伴隨著另一家另一個孩子的成長,生命就是這樣生生不息傳下去的。
四、地壇的意義
時間是多么虛無,我們總是說它看不見,摸不著,可是在地壇,這一切東西都有了形狀,有了顏色。季節(jié)變換,時光流轉(zhuǎn),時間使作者敏銳感悟和想象。第三段盡情描述了寫了時間,只有一個人長久、安靜地、沒有一點干擾地去體味時間,才能看到時間這么多的面目。他是被迫地面對時間,除了時間他什么都沒有,他只能眼睜睜地看著時間,終于,他無奈地被放逐其中。時間,在他的眼睛里呈現(xiàn)了光與色,時間對于他至少有審美的意義。而這一切都是在地壇發(fā)生的。史鐵生在另一篇散文《想念地壇》寫道:想念地壇,主要是想念它的安靜?!淮未巫哌M地壇,一次次投靠安靜,走回到生命的起點……第五章還是寫園子里的人物,他卻單獨列了一節(jié),肯定有特殊的原因。當他知道長大了的小姑娘是個弱智孩子時的震驚體驗,讓人抱怨上帝的不公。這讓人無言以對,但是不能放棄思考,可是進一步思考又讓人絕望?!凹偃鐩]有苦難,世界還能夠存在嗎?”“一個失去差別的世界將是一潭死水,是一塊沒有感覺沒有肥力的沙漠”。誰去充任那些苦難的角色?“我”和“小姑娘”都是為了維持這個世界的和諧所作的犧牲,就是被上帝拋棄的,被上帝安排在作對比的位置上?!熬兔\而言,休論公道。”這是跨越自己的苦難的了悟。
經(jīng)典在文本細讀與不斷闡釋中誕生的,沒有對具體文本的闡釋與再闡釋,文學經(jīng)典永遠無法生成。真正的經(jīng)典是超越時空的,它決不會隨著時代思潮的轉(zhuǎn)換而被歷史遺忘,而是會隨時從時空的間距中跨越出來對現(xiàn)實發(fā)言,向現(xiàn)實提問,征詢?nèi)藗兊酿亼c回答。
作者簡介:馮忱,本科學歷,助理講師。重要榮譽:本文收錄到教育理論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