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讀,是一種出聲的閱讀方式,它是小學生完成閱讀教育任務(wù)的一項重要的基本功,就語文學習而言,朗讀是最重要的。朗讀是閱讀的起點,是理解課文的重要手段。它有利于發(fā)展智力,獲得思想熏陶??鬃釉f過:“讀書百遍,其義自現(xiàn)?!笨梢娎首x教學在語文教學中意義重大。
在日常的語文課堂上,單就朗讀教學來說,至少存在以下問題:
(1)朗讀的時間不夠充分,課堂上大量的時間用在老師的講講問問上。
(2)朗讀的目的不明確,學生沒有明白為什么讀,只是被教師驅(qū)趕著為讀而讀,沒有用心、用情去讀,而是由口無心地“念著經(jīng)”。
(3)朗讀的面窄。讀來讀去,就是那四五個學生,大部分學生都是規(guī)規(guī)矩矩坐著當聽眾。
(4)朗讀指導不到位。強調(diào)有感情地朗讀某一部分或者把文中某個人物形象地語氣讀出來,這樣的指導方式不能融理解、感悟為一體,也就達不到朗讀的目的。
(5)朗讀評價單一。教師的評價語往往就是“讀得真好”,“讀的真流利”,“讀得真有感情”。這樣泛泛的評價,對學生起不到任何指導作用。
(6)針對以上現(xiàn)象,怎樣才能在有限的時間里教給孩子們行之有效的朗讀方法,從而達到朗讀的效果,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呢?
1.運用教師范讀,引導學生感情朗讀
當前,朗讀教學中存在現(xiàn)象就是讓學生自己愛怎樣讀就怎樣讀,在學生自己讀后指名讀,點了幾個學生讀都沒有能讀好,教師卻總會再請,屢次受挫,學生越讀越?jīng)]趣。對于低年級的學生,讀書還處于初步學習階段,他們面對的是陌生的課文,對一些生字新詞及長句子,要很流利地讀出來有一定困難,更談不上有感情的朗讀。在低年級進行教師的示范朗讀是非常重要的,語音是口耳之學,教師能用標準的普通話范讀,準確傳達作品的情感,加上學生模仿性極強,學生就能以聽助讀,在模仿中糾正自己在發(fā)音、語氣及讀句等方面的錯誤,掌握朗讀方法,提高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能力。如在教學課文《巨人的花園》時,我讓學生聽我朗讀,時而輕柔,時而自信的讀書聲,給學生形成了一種情感的氛圍,學生的情感在教師的范讀中得到共鳴,潛移默化的受到了感染??梢?,教師的范讀,以聲傳聲,以情激情,引發(fā)了學生情感上的共鳴。
2.運用比較、揣摩,引導學生感情朗讀
語言文字是表情達意的符號,是傳遞情和意的一種符號載體。課文里有許多描寫得優(yōu)美的詞句,這些關(guān)鍵詞句正是作者需要表達的情和意。但對于低年級學生來說,他們還沒有形成一種對語言的感受能力,朗讀課文只能讀出字音,沒有能感知、領(lǐng)悟語言文學中所傳達的情意。所以教師務(wù)必要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比較、揣摩富有表現(xiàn)力的詞語,這是培養(yǎng)語感準確性最常見的方法。通過對語言文字進行增補、刪除、替代、變序等方式,可使學生感受到課文中語言的精練、形象、細膩等特色,學會準確地運用語言來表情達意。課文《我是什么》有一句“我在空中漂浮著,碰到冷風,變成水珠落下來,人們就叫我“雨”,有時候我變成小硬珠打下來,人們就叫我“雹子”,到了冬天我變成小雪花,飄下來,人們又叫我“雪”。”為了讓學生體會“落、打、飄”的輕重,我讓學生進行詞語由重到輕的順序排列,再用手的動作加以表現(xiàn)。學生馬上能入情入味的朗讀,有的學生還邊做動作邊讀,以表達情感。學生在具體語言環(huán)境中,細細品位佳詞妙句,感受文章所要傳遞的思想感情,這樣長期的訓練,語感就會油然而生了。
3.聯(lián)系生活,引導學生感情朗讀
語文是母語教學,學生在生活中都在觀察、體驗、學習,也就是說學生是有一定生活經(jīng)驗的,但缺乏的是不會從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中提取、重組。這就需要我們老師進行引導。比如,在教學《我們知道》時,有一句“但是林木微微點頭的時候,我們知道風正走過了。”我讓學生理解關(guān)鍵詞“微微點頭”,通過學生輕輕的點頭來體會這是微風拂面,學生自然而然也用一種輕柔的語氣來朗讀。因此,我們老師要在引導上多下工夫,引導學生多觀察、體驗和積累生活經(jīng)驗,在朗讀中多引導學生聯(lián)系生活,這樣,學生才能在閱讀中見文生義,見義生情,即使課文中寫的人或事離自己的生活較遠,學生也可以借助生活經(jīng)歷中類似的感情經(jīng)驗去感受,讀出感情。
4.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shù)給學生朗讀的內(nèi)容加以選擇,突出重點
有些學生在朗讀時不會抓住重點,讀幾遍下來,仍不知所云。如果我們利用多媒體課件直接向?qū)W生展示課文教學的重點,就可以提高朗讀的效率。同時朗讀內(nèi)容重點的突出,使學生更加能夠把握教學的重點,更加容易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也就更加容易讀出感情,從而達到了朗讀的目的。
5.運用積極有效的評價指導朗讀,調(diào)動學生朗讀的積極性
著名特級教師賈志敏老師在執(zhí)教《掌聲》一課時,讓學生齊讀課題,學生讀得拖拉,此時,老師及時指出讀時要干凈利落,不要拖音。學生馬上就知道該怎樣處理。當學生初步把課文讀通后,老師表揚了三位同學,請他們站起來,老師說這個同學讀得快,說明他閱讀速度很快;這個同學坐得正,坐得直,說明他讀書認真,態(tài)度好;這個小朋友讀得很準確,為這三個同學鼓掌。這樣的讀后評價,非常明確地指出好在什么地方,針對性強,一方面鼓勵這幾個孩子以后會做的更好,另一方面告訴了其他同學該怎樣讀課文。
蘇霍姆林斯基說:“許多學生之所以不能掌握知識,乃是因為他們還沒有學會流利地、有理解地閱讀(包括有表情地朗讀和默讀)。還沒有學會在閱讀的同時進行思考。因此可見,作為語文教師在課堂上一定要重視對學生的朗讀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