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程標準》特別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教學過程中,要加強學生自主的語文實踐活動,引導他們在實踐中主動地獲取知識,形成能力?!边@里明確指出學生在學習中所處的主體地位。作為教師要真正發(fā)揮導的作用,就必須更新觀念,轉變思想,在教學實踐中把自主讀書的時間還給學生,把實踐的空間還給學生,讓學生真正成為語文學習的主人。
【關鍵詞】更新 轉變 主題 誦讀 積累
那么,如何在語文課堂中,變被動接受為主動獲取,變死記硬背為活學活記,變機械訓練為積極實踐呢?下面,就來談談我在語文教學中嘗試自主學習的一些做法。
一、充分認識主體性,為學生盡可能多地提供自主讀書的時間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讀書是學生自己的事。因此,在課堂上教師要把讀的時間還給學生,把問的權利還給學生,盡可能多地提供學生自主讀書的時間。
1、課堂上注重誦讀,少一點對課文內容的講解
注重誦讀是我們母語教育傳統(tǒng)經驗的精華,它的多重教育功能是不可低估的。課堂上教師必須充分利用課堂時間指導學生讀,盡可能地讓學生多讀幾遍課文,老師切不可以自己的講代替學生的讀。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語文科目地之一是使學生閱讀的時候自求了解,了解不會了才給學生幫助一下,困惑得解,事半功倍?!蔽以诮虒W《錫林郭勒大草原》時,自始至終貫穿了讀。在導入課文后,我便讓學生自由讀課文,說說錫林郭勒大草原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初步感知后,我再叫他們帶著幾個問題逐段朗讀:哪段在寫草原的廣闊美麗?哪段在寫草原的歡騰?從哪些詞句看出來的?談談自己的感受。這是讓學生注意文章中哪些詞句精彩,哪些地方能體現(xiàn)草原的廣闊美麗和歡騰。接下去緊扣精彩詞句,指導學生讀課文,讀懂意思,讀出自己的理解,讀出感情,讀出韻味來。讀的方式也有變化,或教師引讀,或學生自讀??傊M量擴大學生讀的面,不斷提高讀的質量。這樣,課堂上不斷地傳來孩子們朗朗的讀書聲,學生課文讀得很熟,感情也讀出來了,對錫林郭勒大草原有了比較深的認識,產生了喜愛之情。
2、課堂上注重積累,少一點對語文知識的灌輸
過去語文教學注重知識的傳授,學生靠死記硬背來學習語文,這樣知識得不到內化,能力得不到提高。要讓學生把課文的語言內化為自己的語言,其中必然要有積累?!缎抡n程標準》在“課程的基本理念”和“課程目標”中先后提到指導學生“豐富語言積累”,學生要“有較豐富的積累”這是語文課程新觀念的折射,切實引導學生進行語文積累是當前語文教學亟待落實的目標。
教師指導學生語文積累不能以自己的好惡代替學生的自主選擇,必先激發(fā)學生興趣,讓學生為積累的對象所吸引,產生讀背的欲望,積累才有內驅力。比如:教學時,我自始至終都以飽滿的熱情去感染學生,深入他們中間,能夠以朋友的身份和他們一起閱讀、討論。學了《東方之珠》,我問學生:“香港有迷人的沙灘、著名的公園和繁華的街市,你最喜歡哪個地方?挑你喜歡的一段讀讀背背?!痹捯魟偮?,學生們就興致盎然地大聲讀起來,背起來。如果靠死記硬背來記住課文,學生肯定興趣不濃。課后教師除了指導家長做好家庭閱讀,更重要的是讓學生主動的去搜集和課文有關的資料進行閱讀積累,這就需要教師的及時鼓勵和引導。只有長期堅持,學生的閱讀能力才會在不知不覺中慢慢形成,學生也就逐漸養(yǎng)成了自覺閱讀的習慣。
二、充分體現(xiàn)實踐性,為學生盡可能廣地拓展運用語言的空間
語文分為“吸收”和“傾吐”兩部分,吸收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傾吐”。語文積累的目的就是為了運用。因此,訓練“傾吐”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1、讀中遷移,多為學生提供再現(xiàn)課文語言的機會
語言分為兩種,一種是積極語言,即經常使用的語言;一種是消極語言,即積累了而沒被使用的語言。因此,教師要在語文課堂上積極創(chuàng)造條件,提供各種各樣的語言環(huán)境,促使學生將積累的消極語言轉化為運用的積極語言,讓所學的教材語言能經常得到運用。
(1)課堂教學中,組織學生開展討論
葉圣陶曾發(fā)表過這樣的觀點:“上課時是教師與學生共同的工作,而共同工作的方式該如平常集會那樣的討論,教師仿佛是集會的主席?!闭n堂教學中,如果呈現(xiàn)出學生在熱烈地討論,教師在指導訂正的熱鬧場面,那么,學生的主體意識樹立了,同時,學生在討論中時時去理解教材,運用教材從而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如在教學《撈鐵?!芬徽n時,我讓學生討論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懷丙是一個出色的工程師?學生們積極、主動地投入到討論中,我在一旁傾聽著,并給予指點。在交流時,我又讓學生討論:懷丙所做的準備工作順序可以顛倒嗎?為什么?學生們各抒己見,暢所欲言。
(2)課堂教學中,組織學生表演課文
除了此之還可以組織學生表演課文。小學語文教材內容大多以故事為主,有一定的情節(jié),在初步感知課文后,學生通過身體語言來演繹文字語言有助于學生對課文內容的認識,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如:教學寓言故事《自相矛盾》時,在學生理解課文后,我讓學生自由組合演一演。課堂上他們即興表演,表演時不僅運用了課文語言,還進行了再加工。把賣矛、盾的人和圍觀的人演得栩栩如生,所說的話有的是課文中沒有的。由此可見,學生在這樣的活動形式中牢固地掌握了課文語言,并進一步領悟了其中的道理。
2、自由表達,多為學生創(chuàng)設自主作文的條件
寫作是訓練語言運用能力的有效途徑。雖然很多學生頭腦中積累了好詞佳句和精彩片段,但碰到無內容可寫,無深切體會時,搔頭摸耳,舉筆維艱。《新課程標準》也指出:“要加強學生自主擬題作文的練習。習作指導要有利于學生開闊思路,自由表達?!币虼?,教學中,我們要鼓勵學生自由寫作,抒真情,說真話;鼓勵學生寫日記,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運用語言的積極性。
總之,學生是學習語文的主人。我們應該還學生以“學習的自由”,在教學中徹底扭轉“牽得過牢,導得過細,教得過死”的局面,把學習的主動權真正地還給學生,把課堂的時間教給學生,讓我們的學生有自主學習的能力,切實提高學習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