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畫如何發(fā)展,藝術如何走向,從畫面看,除了傳統(tǒng)的水墨外,色彩永遠是重要的構成因素之一,因之色彩的探索是必要的,只有深刻的地領悟其內容,感受其內質,使用起來才能“墨彩華章”。而對中國畫色彩的研究探討,也是見仁見智,各執(zhí)一詞,但要在正確的意義上繼承和拓展,要在現代環(huán)境中縱橫借鑒,通過藝術家獨有的觀察、思維和表現等藝術創(chuàng)造,為自由的色彩感覺、色彩感情和色彩想象不斷探求色彩的個性審美形式是當務之急,也是歷史賦予我們的艱巨任務。
【關鍵詞】色彩 隨類賦彩 演變過程 發(fā)展
前言
中國漢代的劉熙在《釋名》中說:“畫,掛也,以彩色掛物象也?!边@表明了色彩以一開始就是構成中國畫的基本形式語言之一。
那么,色彩是什么?誰能說得清呢?它無形無體,撲朔迷離。它并非實有,卻又為一切“實有”所有:世間萬物,大到山河湖海,小到石子草芥,在它們的百態(tài)千姿之上無一例外地要帶有著各不相同的色相。
然而,這萬類之色,又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草木在一年之中由綠轉黃,云霞在朝夕之間燦爛幻化,即一呼一吸之間,萬物色相已變。
古人說:“色染飾萬物而獨無我相?!备魃说?,觀五顏六色,又各有各的玄思妙想;即便是同一人觀同一色,時過境遷,心態(tài)又怎會相同。
一、中國畫色彩的意象性
中國畫是以中國傳統(tǒng)哲學為依托的:關乎民族文化的,充滿了主觀性、寫意性、即興性和體現性等人文因素。中國畫的色彩具有典型的中國藝術符號的、象征的、情感的、哲理的意象性性質。中國畫顏料都是以自然界中直接獲取的能夠顯色的物質,并且以原始色相直接施用于繪畫。這一點在我們日常所用的顏料名稱上就可見一斑:花青、藤黃、朱砂、赭石等。這里的色彩不是孤立的色彩,而是承載了畫家主觀感受的意象性色彩。
二、中國畫色彩的發(fā)展
1、何為“丹青”
“中國畫”過去叫“丹青”,取自色彩中的冷暖兩色,色彩的重要性可見一斑。敦煌和永樂宮的壁畫、有重彩人物與青綠山水。魏晉、南北朝時期,畫壇涌現出了許多專業(yè)畫家,如顧愷之、陸探微、張僧繇等等,形成了一個不同于一般工匠的畫家群體,它具有文人士大夫的特點。這段時期的繪畫被注入了文人的氣息,同時受到佛教的影響。在一些宗教壁面中,濃重艷麗色彩的運用使畫面具有很強的視覺沖擊力,營造出一種濃厚的宗教氣氛。
2、所謂“隨類賦彩”
謝赫提出了影響中國畫史巨大的“六法”——“六法”是對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繪畫創(chuàng)作和鑒賞原則的總結提升,因此可以說是以色彩畫為研討對象的——“六法”的具體內容是:“一氣韻生動是也,二骨法用筆是也,三應物象形是也,四隨類賦彩是也,五經營位置是也,六傳移模寫是也。[2]涉及色彩的是第四“法”?!半S類賦彩”的評畫標準,是中國畫用色的基本原則。中國畫的色彩并非客觀色彩的如實描繪,而是將客觀對象分為若干類別,然后按類別來確定色彩,這就是“隨類賦彩”的本意。“隨類賦彩”有兩層含義:一層含義是賦色要以客觀現實為依據,隨物象類別的不同而賦彩。“類”是抽象概念,而不是某個具體物象,也不是指某種特殊環(huán)境下的物象。它包括了相同或相近似的不同物象。
3、色彩的演變
縱觀歷代中國畫的發(fā)展史,色彩的中國繪畫發(fā)展到隋唐朝時期,顯示出中國畫色彩帶給人的強大力量,以及畫家們開天辟地的色彩智慧。色彩的運用達到了鼎盛得時期,正所謂“五色令人目盲”。在色彩達到絢麗之極后,終會進入恬淡寧靜的境界。其實,早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受“玄學”思想的影響,山水畫領域即產生了一種新畫法——水墨畫法。水墨畫得到文人群落的極力推崇,在元明清時代成為畫界主流,理論家和批評家似乎也有意回避色彩的魅力。由于對色彩有失公允的理解,以及以筆墨為尊的理念日趨成熟,色彩逐漸淡出文人畫家的視野,由此,在中國畫的發(fā)展過程中,也逐步割裂了與色彩的聯系。隨著歷代文人的不斷推陳出新,中國水墨畫逐步形成幽、淡、清、雅、枯等筆墨趣味,逐漸疏離了中國畫熱烈而明朗的情緒和率真,更不復有因色彩對比而產生的類似音樂的效果??梢哉f,離開了色彩表現,中國畫少了些自然生機,多了些神秘幽玄;少了些真實的生活氣息,多了些無病呻吟;少了些視覺的本真,多了些形而上學的抽象。中國傳統(tǒng)哲學對藝術感受的剝奪,在一定的程度上表現為色彩之力被遮蔽這一歷史事實中。
三、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傳承和發(fā)展
我崇尚自然美,在畫畫時希望盡可能地接近本真,遠離牽強、刻意,表達出我真實的所思所感。對于色彩,我認為沒有什么色彩本身是不美的——只要是能符合我對所描繪對象的真實感受;也沒有什么色彩是不能用的——只要我能使它在我的畫面中與整體色調和諧。但最為重要的是,能夠在所描繪的畫面中寄托上我的真意。在繪畫實踐中,我希望自己在色彩方面做到以下三點:
1、繼承和發(fā)揚出中國畫色彩的裝飾性,即按意境的需要對所描繪對象的固有色加以適當的夸張變化。如可以用“萬綠叢中一點紅”的手法形成色調,突出主體;也可以學習傳統(tǒng)重彩畫中以黑、白、金、銀等色勾線把具有強烈比較的色塊間隔開,形成富麗堂皇的畫面效果等。
2、在繼承中國畫以平光體現物象結構及平涂裝飾和黑白畫理等有特點的傳統(tǒng)藝術體現手法的同時,借鑒西方繪畫和攝影藝術運用逆光、側逆光、高調攝影、投影以及透疊、前虛后實等體現手法;借鑒西方繪畫使用復合色,,注重冷暖比較變化和色調的處理,尤其是借鑒印象派繪畫的光色體現和體現主義繪畫的色彩主觀化和抽象化體現。
3、在繪畫材質上和技法上的盡可能大膽嘗試。如對各種新研制開發(fā)的礦物色,水彩色和丙烯色的實驗性運用,另一方面,在中國畫著染技法上如用色勾勒、皴擦、分染、統(tǒng)染、平涂、接染、點染、積水沖色、背后托色、貼金銀箔、勾金、立粉等等。希望我能在對不同性質的顏料和技法熟悉之后,依其特性得心應手地使之為自己要體現的畫面效果服務。
幸地得到了多位優(yōu)秀中國畫教師的提點。他們教授給我的不僅是這一“國粹”藝術中重要的技法與論述知識,更重要的,是在表象之下隱耀千年的中國繪畫藝術的精髓所在。我作為一名中國畫專業(yè)的學生,很愿意也深知有責任在今后對“國粹”藝術的學習與實踐中將“國粹”精神矢志不移地堅持下去。
參考文獻
[1]??苏\《色彩的中國畫》湖南美術出版社2002年5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