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文教學是當前全日制學校教育教學中非常重視的學科。在從多學科中,它起到基礎課的作用。但在職業(yè)技術教育教學課程中,語文課卻扮演著其它專業(yè)課教學的輔助課之作用,學生一般不會像對待專業(yè)課一樣來對待語文課。學生總是認為只有專業(yè)科目才是重要的,會好了專業(yè)課,以后才有用,語文是可有可無的。但就目前職業(yè)技術院校語文水平來看,可以這樣說,真是不容樂觀。該如何解決當前職業(yè)技術學校語文教學所面臨的困境呢?我們不妨分析一下職業(yè)技術教育中語文教學的存在的問題。
【關鍵詞】職教語文教學問題對策
一、當前職業(yè)技術學校語文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是語文教學沒能被高度重視。我們知道,職業(yè)技術院校培養(yǎng)的學生是為了有一技之長,畢業(yè)后能夠順利找到就業(yè)的出路,往往是靠出力氣,出技術獲取勞動報酬,體力勞動要遠遠大于腦力勞動,所以偏重的是專業(yè)課。以專業(yè)課教學為主,以文化課教學為輔。學校的一系列教學活動,都把語文教學放在次要的地位,使語文教學備受冷落。從而導致學生也輕視了語文的重要性。
二是教師不能深入教學大綱,教學主觀性大。職業(yè)技術院校和小學、初中、高中相比,語文教學不存在向上級學校升學的壓力,語文老師講好講壞、講多講少不太影響專業(yè)課的教學,主觀上也不能把語文教學重視起來,認為學生的培養(yǎng)目標主要是解決就業(yè)問題,只要專業(yè)課教師講好就行了。教師的這種思想傾向性導致不認真研究教學大綱和教材,甚至講課時按自己喜歡、學生愛聽的內容多講,教學進度和教學內容自己隨意把握,各行其是,缺乏教學原則,授課不能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也違背了教學大綱。
?三是學生寫作水平和能力低下。上職學技術院校以后,不少學生語文學習的勁頭銳減,語文作業(yè)草率應付。有些學生認為,在中學,記敘文、議論文、說明文三大文體都寫過無數遍了,上中專就無須再認真練習。因此,不愿動腦,怕寫作文,導致寫作能力的普遍下降。一些職業(yè)技術學校的學生連一份求職簡介或是自薦書都寫不好,甚至有一些參加工作的學生連份會議通知也不會寫。這樣的現實問題擺在我們面前,應該引起我們的教育教學部門認真重視,也應該引發(fā)我們對職業(yè)技術教育中語文教學的反思。
二、當前職業(yè)技術學校語文教學過程中的創(chuàng)新對策
一是破“四舊”,建立”四種意識“。即打破舊的教學觀念、舊的教學思想、舊的教學模式、舊的教學評價機制,構建新的課堂教學設想。在傳統(tǒng)的語文課堂教學中,職業(yè)技術學校的教師頭腦中,滿滿的是教材意識、教參意識,以綱為綱,以本為本,眼睛盯著知識點,強調的是標準答案,應對的是考試,關注的是分數。但在素質教育為中心的今天,我們必須打破這樣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樹立起一些新的教育理念,突出“一切為了學生的發(fā)展”的價值取向。作為教師必須具有”課程意識、學生意識、開放意識、問題意識“四種意識。在教學中應該本著一切從學生出發(fā),從學生的經驗向學生的生活轉變。選擇教學方式時也應該由學生的被動的接受轉向學生的主動學習探究以及學生之間的自主合作。教師應該千方百計地為學生創(chuàng)設情境,把書本中的知識轉化為現實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學、帶著問題相互探究,激發(fā)學生思想的火花,釋放學生思索的無限潛能。
由于一堂成功的語文課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課前的教學設想,這種設想與我們過去使用的按部就班的教案相比有了很大突破,它由教材分析、學生分析、設計理念、教學目標、教學流程、課后反饋和自我點評等構成了新的教學框架,這樣的框架可以把整個教學設計過程呈現出來,把課堂變成點燃學生智慧的火把,這才是我們所追求的課堂教學。
二是師生良好互動,提高學生學習自主性。人們常這樣說:“教學是一門藝術,也是一門科學”。由于語文課程具有“開放而富有創(chuàng)新活力”的特點,藝術性和科學性在語文課堂上更能得到充分的展示,但二者要完美結合,就必須構建一種師生雙向互動的教學模式。而教學互動的根本又在于“善教”與“樂學”?!吧平獭币蠼處熅哂袕娏业膭?chuàng)新意識,要能創(chuàng)設良好的教學情景,引導把握知識的重點、難點,注重啟發(fā)與誘導學生,善于激發(fā)學生的興奮點,能把學過的知識加以培植、發(fā)散?!皹穼W”意味著學生從被動轉為主動,在教學過程中不再是消極的“等、靠、聽、記”,而是主動地參與討論、思考、質疑和創(chuàng)新。
職業(yè)技術學校語文新教材注重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體現了以促進學生發(fā)展為本的改革理念,突出職教特點,強化能力訓練,有利于教師在課堂改革創(chuàng)新上大顯身手,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教學智慧和創(chuàng)新能力,把教學的藝術性和科學性進行完美的組合,創(chuàng)設出“善教”“樂學”的理想課堂。
三是實施人文教育,陶冶學生情操。《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語文教師應該把課堂當作學生思考、認識、理解、體驗、演繹人生的舞臺。在新教材里,許多優(yōu)秀文學作品的魅力盡情展示,人生的感悟滌蕩著求知者的靈魂。學生在欣賞之余得到的是一些微妙的人生感悟和文學的熏陶。同樣,在新教材中也不乏弘揚愛國主義,教人立志向上的文章。教師需要借助語文課文,寓教于樂,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與學生共同賞析,激起學生的共鳴,在一種平等、和諧、自由、愉快、民主的課堂氛圍中,啟迪、引導學生感悟人生,讓語文陶冶情操。
四是應注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新一輪的課程改革不僅僅是換一套教科書,而是一場教育觀念的更新。為了適應這場教學革新,,從教師的角度來說,必須首先加強自身的學習,掌握先進的教育理論,轉變自身教育觀念,主動更新知識結構。只有認真領會了課程改革的理念,教學方法的改革才能有新思路、新視角。其次,教師要轉變自己的角色,教師不是課程被動的執(zhí)行者,而是課程的積極促進者、發(fā)展者,教師可憑自己的學識、經驗和個性來分析、處理、調適教材,設計自己的課堂設想,閱讀是語文教師的必修課。新課程對語文教師的閱讀有了更高的要求。語文教師要融入文化的變革之中,追求先進文化的先進思想,不是一般地拓展知識面,多讀幾本書,而是有思考地站在一定的高度進行知識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