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字是小學低年級的教學重點,是學生提高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的基礎(chǔ)。為了使學生在愉快輕松的氣氛中主動地識字,教師要根據(jù)兒童年齡特點,有意識地激發(fā)他們的識字興趣,拓寬識字途徑,培養(yǎng)識字能力。小學低年級學生的思維特點是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基于這樣的認識,我在低年級識字教學的的實踐中總結(jié)出如下經(jīng)驗:
課堂教學策略
一、靈活多樣,激趣識字。
興趣是激發(fā)兒童從事學習的動力。游戲是兒童喜聞樂見的形式,兒童喜歡模仿,喜歡重復,喜歡表現(xiàn)。教師在教學中要利用游戲的形式調(diào)動學生學習抽象文字符號的興趣,不斷采用兒童喜聞樂見的形式來進行教學,如:猜字謎,找朋友、風車轉(zhuǎn)轉(zhuǎn)……將這些兒童學前生活中的游戲引入課堂,使課堂成為學生學習的樂園。在教學中,我常用游戲激勵孩子識字:
1、猜字謎。如“午“字:遠看象頭牛,近看牛沒頭,要是問啥字,看看日當頭。
2、做游戲。游戲的形式很多,我們可根據(jù)不同的內(nèi)容,采取不同的形式。例如“找朋友”、“當醫(yī)生”“摘蘋果”等。
3、競賽法。我們可以把各種練習寓于競賽之中,調(diào)動起學生的積極性。
4、故事法,如學習“日”這一字,給學生講述“后弈射日”的故事,圓圓的恰似太陽的形象,中間一橫好似是后弈射的箭。生動的故事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一下子掌握了這個字。
5、表演法:如教“拿”、“抓”、“跳”這些表示動作的字時,我讓學生先做這些動作,在隨機進行教學,讓學生聯(lián)系動作,記住生字。
二、依托文本,隨文識字。
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課文讀的遍數(shù)多了,每個字,每句話在孩子的腦子里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時,課文也就理解了。如:課文《烏鴉喝水》里有“喝、渴、辦”等生字,我一邊講故事,一邊隨著故事情節(jié)出現(xiàn)生字。烏鴉口渴了,想喝水,所以“渴”字是三點水旁;喝水要用口,“喝”字是口字旁。學生懂得“渴”和“喝”的字形區(qū)別,就能牢固的記住,不易混淆。 “烏鴉想出辦法來了?!稗k法”這個生詞,意思容易理解,不需要多加解釋,只要對字形稍加指點就可以了。對“辦”字我還做了這樣的強調(diào):想辦法,要動腦筋,要用力氣,用力氣就會出汗,所以力字旁的兩點千萬不要丟了。教師一邊講一邊問,學生邊聽故事邊答問題,邊認識生字,興趣盎然,一點也不感到枯燥,更不會增加學生的負擔。
三、積累方法、自主識字。
在平常的識字課中,教師還要注意滲透一些識字的基本方法,如部首加熟字法、熟字添筆畫法、熟字換部首法、去部首法,理解會意字法,利用形聲字特點法識記、猜字謎、故事法、表演法、繪畫法等。例如利用會意字的特點識記“會”。“會”是上下結(jié)構(gòu),由“人”和“云”組成,可以這樣引導學生理解:開會的時候有很多人,所以“會”的上面一部分是“人”,而“云”在古代文章中,是說話的意思,很多人在說話,在討論,就是開會。識字教學應(yīng)注意兒童識字能力的變化,不失時機地逐步向字義、字音方面轉(zhuǎn)化。漢坪)路--露(露珠)成--城(長城)由一個熟字加上偏旁組成生字,加上的偏旁與整個詞義息息相關(guān),而了解字義就是認識事物,而且兩個字的讀音相同。當然,也有的形聲字的形旁已不表示意思或聲旁中的聲調(diào)有所改變,遇到此種情況具體向?qū)W生講清,利用形聲字識字是一條捷徑,省時、省力,容易記住,識字又識詞,借以積累常用詞匯,促進思維和語言的發(fā)展。
指導學生學會分析,就能觸類旁通。讓學生掌握了這些方法后,對一些簡單的生字可逐步放手讓學生以四人小組的形式自學。這樣的自學,學生可以有更多的機會自由發(fā)揮,興趣濃厚,既培養(yǎng)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合作能力、表達能力等,又提高了教學效果。
生活識字策略
一、充分利用校園文化資源。
校園是學生學習生活的地方,校園文化對學生起著熏陶的作用。所以,在教學中要充分利用校園文化資源,注重引導學生自主識字。
1、認識學生姓名,提高識字量。為了讓學生互相認識,知道姓名,快速有效地識字。開學初,先讓學生自我介紹,并將其學生卡投影到屏幕上,使學生形象直觀地認識了同學的姓名。同時為了解決一年級學生識字時學得快、忘得也快的難題,印發(fā)了全班同學的座位表,讓家長輔導孩子盡快熟悉全班同學的名字,并且還讓每個學生制作了一張精美的名字卡片粘貼在課桌左上方,便于學生隨時認讀,常讓學生在發(fā)作業(yè)本的過程中認識同學的名字。除此之外,動員學生利用課余時間與同學交流,在互動中鞏固識字,提高口語交際能力,增進友情。這樣一來,學生在很短的時間里認識了全班同學的名字,識字量大增。
2、認識校園里的告示牌、教室的牌匾,提高識字量。如開學初,我利用班隊課,我?guī)ьI(lǐng)學生一邊參觀校園一邊認字,還利用升旗、集合、體育課等引導學生認識了“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愛校、尊師、勤學、守紀”等標語或校訓。這樣,引導學生把熟悉校園環(huán)境與自主識字有機地融為一體。濃郁的愛校情與主動識字的強烈求知欲相互滲透,學生識字的內(nèi)驅(qū)力大增。
3、欣賞教室的環(huán)境美化,提高識字量。教室是學生學習的主要場所,教師對教室也進行了美化。如粘貼班訓、名人名言等。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認識班訓、名人名言、課表及每期黑板報上的字等,并經(jīng)常開展識字比賽的課間游戲,使學生的識字興趣不斷提高。
二、巧設(shè)生活模式走進課堂。
生活化的教材必須對應(yīng)采用生活化的教學模式,把教學活動置于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無形中淡化了學生意識、學習意識,強化了主體意識、生活意識,從而激發(fā)學生強烈的識字愿望。
1、讓生活走進課堂。在教學《菜園里》時,讓學生自己從家里帶蔬菜到學校的課桌上展示(請家長事先把帶來的蔬菜貼上標簽),然后組織學生參觀,認真記住各種蔬菜的名稱。把枯燥的識字教學融于生活中,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一些本來少見、復雜的字學生也能輕而易舉地記住了。
2、讓課堂走向生活。在教學《自選商場》一課時,先帶學生到學校附近的超市購物、參觀。在超市里,老師對著商品及商標,指導學生自由自在地識字,學生把認識的字都高興地告訴老師,這樣的生字教學就迎刃而解了。在課后活動中,又舉行商品展銷會,讓學生把用過商品的空殼子、紙盒上的商標剪下來帶到班級來展示,通過展示,學生又認識了很多字。
三、設(shè)計創(chuàng)造性課外作業(yè)。
生活處處有語文,教師要構(gòu)建生活大課堂的新課程觀,努力拓展教學空間。提高學生識字能力,鼓勵學生在生活中主動識字。
1、鼓勵學生多看書。兒童普遍喜歡看故事、童話書、寓言書等。老師就根據(jù)兒童的心理愿望,每周開展課外閱讀課,鼓勵學生多識字、早閱讀。
2、在看電視、電影中識字。學生喜歡看動畫片,如“西游記”、“貓和老鼠”、“大風車”、“七巧板”等。老師就要求家長看電視時有意引導學生認屏幕上的字。這樣,學生不僅從中獲得了大量信息,還認識了不少字。
3、在逛街、購物、旅游中識字。利用家長們帶孩子上街、旅游的機會識字。例如在游動物園時認識各種動物的名稱;在候車時認站牌;在逛街時認商店、酒店、大廈的名字……
4、在動手操作中識字。(1)把收集到的報頭、刊頭、包裝袋等粘貼成小報、手抄報,上面的漢字就會記得特別牢。定期出識字專刊黑板報,使學生進一步體會到識字的樂趣。(2)舉行秋游、社區(qū)服務(wù)等活動,把學生的視野引向大自然。讓他們在活動后進行“小制作”、“畫畫”,然后貼上標簽,標出自己所喜歡的事物名稱,或在作品上寫一兩句話,學生不僅積極性提高,而且認識了不少字。(3)節(jié)日期間,讓學生寫一句祝福語,或讓學生在別人生日的時候制作生日卡片,不會的字可以問家長、老師,學生邊問邊寫,易學易記。
總之,在課改實驗中,教師一定要采用相關(guān)的教學策略,開發(fā)利用生活和社會中豐富的教育資源,構(gòu)建生活課堂,創(chuàng)造性的開展各類活動,讓老師叫得輕松,學生學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