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指導綱要》把“以學生發(fā)展為本”作為新課程的基本理念,提出“改變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xiàn)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研究、勤于動手”。為此,我在教改實驗中,就改變學生的數(shù)學學習方式作了如下隨筆。
【關鍵詞】小學數(shù)學教學探討
一、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新課改很重要的一個方面是改變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以及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能力等方面的發(fā)展。就學習數(shù)學而言,學生一旦“學會”,享受到教學活動的成功喜悅,便會強化學習動機,從而更喜歡數(shù)學。因此,教學設計要促使學生的情感和興趣始終處于最佳狀態(tài)。從而保證施教活動的有效性和預見性?,F(xiàn)代教學理論認為,教師的真正本領,主要不在于“講授知識,而在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喚起學生的求知欲望,讓學生興趣盎然地參與到教學全過程中來,經過自己的思維活動和動手操作獲得知識”。在平時的教學中,我注意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不同的教學目標,結合學生的特點選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努力創(chuàng)設一種和諧、愉悅的教學氛圍和各種教學情境,精心設計教學過程和練習。在課堂上給予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動手操作的權利,讓學生充分發(fā)表自己的意見。
二、變“學數(shù)學”為“用數(shù)學”
新課改提倡學生初步學會從數(shù)學的角度提出問題、理解問題。并能綜合應用所學的知識和技能解決問題,發(fā)展應用意識。但數(shù)學應用意識的失落是一個嚴重問題。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形成,數(shù)學的應用問題,已日漸成為人們的常識。但長期的應試教育使大多數(shù)學生只會解答某一種類型的應用題、概念題等。卻不知道為什么學數(shù)學,學數(shù)學有什么用。因此在教學時,我針對學生的年齡特點、心理特征,密切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實際,精心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運用數(shù)學知識,切實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如教“圓的認識”時,我有意識地帶領學生到操場上畫圓。有的學生想到兩個人用一根長繩畫一個圓,有的想到一排人轉一圈畫一個圓,也有的想到全班人圍一個圈,沿這個圈畫出一個圓。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解決“為何現(xiàn)實生活中車輪都做成圓的,而車軸都裝在圓心上”這個實際問題。
三、變“權威教學”為“共同探討”
在教學中,我大膽放手,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角,成為知識的主動探索者。在課堂上,讓學生處于不斷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一節(jié)課下來不但學到了自己感興趣的知識,還使自己的自主性得到充分發(fā)揮。我總認為一個開放的、體現(xiàn)學生主體作用的課,應該有學生自由表達意見的空間。適度的“亂”,在教師控制之中的“亂”,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讓學生真正參加到教學中。
語文課堂教學的本質是人際交往作用的過程。只有當師生間的垂直交往與學生間的水平交往的渠道都暢通無阻時,學生的認知主體性才能充分的發(fā)揮,教學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交往能否順利與和諧,與交往技能相關。因而,我在語文教學中著力對學生進行課堂交往技能的訓練。下面談談我的一些做法。
四、從實用性和可操作性角度出發(fā),語文課堂交往技能內容具體化為四個“學會”
1、學會傾聽他人發(fā)言。傾聽他人發(fā)言包括傾聽教師講課和傾聽同學發(fā)言。要求學生積極做好傾聽的心理準備。注意力集中指向所要探索的學習問題,先獨立想一想對這個問題是怎樣想的,然后虛心傾聽別人的發(fā)言,逐步學會記住他人的發(fā)言要點,不隨便打斷別人的發(fā)言,學會用言語信號和非言語信號,作積極的信息交流。
2、學會陳述自己想法。陳述自己想法包括回答教師的提問,參與學生間討論時的發(fā)言。我要求學生先想后說,想好再說,做有準備的發(fā)言,逐步做到語言完整、條理清晰、連貫流暢、生動自然,注意恰當控制音量。即參與討論時音量要小,不能影響其他小組的學習;回答提問時音量要大,讓全班學生都能聽見。
3、學會修正他人觀點。修正他人觀點。主要指修正同學發(fā)言。要求學生先肯定對方發(fā)言中好的、對的方面,再誠懇地指出不足,談出自己的意見。切忌講傷害對方的話。教師也要敢于接受學生的“挑刺”。
4、學會接受他人意見。接受他人意見包括接受批評與建議。我要求雙方本著平等的態(tài)度,樂于接受意見,耐心的聽對方說完。
五、課堂交往技能的訓練,重視訓練的過程和方式
1、認知指導。不良的交往方式往往是缺乏交往策略知識所致。課堂交往技能的訓練,首先要教給學生有關交往策略知識,以指導交往行為。教師可以通過言語講解指導學生應該做什么和怎么去做。講解時,遵循技能訓練的基本規(guī)律,在把握交往技能的總體結構的基礎上,將其分解為一系列的具體行為,分要點進行訓練。
2、榜樣示范。課堂上進行訓練的一種最普遍的形式就是教師為學生提供榜樣,學生進行模仿。教師是一本活生生的“教科書”,其一言一行都會對學生產生難以估量的影響。教師要注意樹立學生榜樣,學生觀察到自己與榜樣的相似性,更會用心觀察學習。
3、體驗引導。課堂交往技能的訓練必須誘發(fā)情感體驗,因為從認識到行為都離不開以情感為核心的意向系統(tǒng)的驅動。交往過程中,要讓學生體會他人情感,體驗交往之樂,體驗交往技能訓練的價值感、成功感。
4、行為演練。教師要指導學生在課堂情境中抓住契機進行練習,也可設定相關情境,塑造良好的交往行為。練習時,當學生的交往行為表現(xiàn)接近預期目標時,應及時予以適當?shù)墓膭睿缃處熚⑿隙?、口頭表揚等。從而促進交往技能的保持與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