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閱讀教學是師生對文本的再創(chuàng)過程。信息技術的發(fā)展,讓多媒體技術以它在聲音、圖像、動畫處理等方面的獨特優(yōu)勢,解構傳統(tǒng)閱讀教學課堂教師,學生,文本之間的關系,在課堂中發(fā)揮著愈加重要的作用。本文用具體教學案例論述了多媒體技術手段在激發(fā)學生興趣,豐富學生想象力,引起學生情感共鳴,培養(yǎng)學生審美情趣四個方面的作用,力爭為學生打造更完美的閱讀教學課堂。
【關鍵詞】多媒體 閱讀教學情感共鳴審美情趣
課標提出“當今世界,經(jīng)濟全球化趨勢日漸增強,現(xiàn)代科學和信息技術迅猛發(fā)展,新的交流媒介不斷出現(xiàn),給社會語言生活帶來巨大變化,對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對語言文字運用的規(guī)范帶來新的挑戰(zhàn)。時代的進步要求人們具有開闊的視野、開放的心態(tài)、創(chuàng)新的思維,對人們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和文化選擇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給語文教育的發(fā)展提出了新的課題。”時代的進步要求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必須摒棄“老師從頭講到底,學生機械被動接受”的僵化的灌輸式教學方法。
僵化意味著自我封閉,畫地為牢,在教學上主要表現(xiàn)為把知識與意義絕對化,執(zhí)拗于形式,生搬硬套,教學失去聯(lián)結和更新的活力。灌輸代表教師提供信息,有意無意識地視學生頭腦為一種容器??涿兰~斯說:“教授各個部門的知識的教學法表明,應受到責備的的確是學校,它們確實是教我們用別人的眼睛看,用別人的大腦使我們自己變聰明。因為這些教學法不是教我們?nèi)グl(fā)現(xiàn)源泉,從中引出水的溪流,而是將從各種作家的作品中放掉的多余的水放在我們面前,而不是教我們離開這些水回到源泉。”赫爾巴特批評:“一個人不得不接受的別人的形式或者提供給他的外來的形式越多,他就越來越變得不像他自己。我們并不隱瞞,受教育越多,能想象的時間就越少?!?/p>
要改變課堂教學的僵化與灌輸現(xiàn)象,必須從教師教的角度來解決。首先要求教師樹立新的語文課程觀,語文課程應該是開放而富有活力的。課程的資源無所不在,如圖書、報刊、自然風光、世界遺產(chǎn)等等。這些資源都是閱讀教學中師生對話的媒介。課堂中作為文本的教科中,在葉圣陶先生教學實踐中“課文不過就是個例子?!逼浯?,語文課堂應該注重現(xiàn)代教育技術手段的運用。傳統(tǒng)閱讀教學課堂中教師、學生、文本之間的對話遠不能滿足學生閱讀的需求,必須高度重視多媒體技術手段在閱讀教學中的作用。多媒體技術是以計算機為核心,綜合處理文字、圖形、圖象、聲音、動畫以及視頻等多媒體信息,并使這些信息建立起邏輯連接,可以表達更為豐富,更為復雜的思想或方法。它在閱讀課堂教師、學生、文本對話的過程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1、借助多媒體技術,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一節(jié)課的導入,是非常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它能迅速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感到身臨其境,激起他們的學習熱情。教師在導入新課時,能適當?shù)剡\用多媒體輔助教學,那將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學習《草原》一文,文章作者寓情于景,借景抒情。作者以獨特的視角、豐富的想象、清新的筆調(diào)向讀者展示一幅有聲有色的草原美景圖,字里行間洋溢著對草原那份濃濃的喜愛之情。學生在學會語言文字的同時,還要感受草原的美麗景色。但是學校地處丘陵,與草原遠隔千里,如此豐富的信息僅憑口頭講解是不易表達透徹的。因此,我在教學時,利用PPT課件輔助教學,插入草原風光短片,通過圖文聲像,近景遠景構造出直觀性、情感性為一體的富有感染力的理想境界,把學生帶入奇妙無比的大草原。最后讓學生通過感情朗讀把書面語言還原成學生大腦中活生生的畫面,使學生如身臨其境感受草原的美麗,體會作者贊美之情,激發(fā)學生對大自然的無比熱愛。這樣既讓學生掌握了知識,同時也陶冶了學生的情操。
2、借助多媒體技術,豐富學生想像力
閱讀是對文本的再創(chuàng)造。它需要想象的支持,才能更有效的理解和掌握文本。小學生的想象能力受限于知識和閱歷,想象力不夠豐富,文本中有限的表象其形象也是單調(diào)與貧乏的。而我們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信息技術手段,制作圖像、動畫、視頻等,讓學生從生動有趣的畫面展開聯(lián)想,從而豐富他們的想象能力,而又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白楊》一文,作者用借物喻人的手法,借白楊贊頌扎根邊疆、無私奉獻的建設者。文末“他的嘴角又浮起一絲微笑,那時因為他看見火車前進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楊樹身邊,幾棵小樹正迎著風沙成長起來?!卑职值奈⑿x深刻,學生通過文中插圖也難以理解。教師的講述也似乎顯得枯燥乏味蒼白。因此,我通過多媒體出示建設者們扎根邊疆,建設邊疆的圖片,引導學生展開想象,領悟了“爸爸的微笑”的含義,理解了“大樹”、“小樹”分別指代誰。突破了課文重點難點,提高了教學效率。
3、借助多媒體技術,激發(fā)學生情感共鳴
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讀者通過對文字理解和語言氛圍的渲染才賦予人情感的升華。而小學生的情感意識非常薄弱,需要教師引導,培養(yǎng)他們具備一點對一般事物的藝術美丑的辨析能力。按照狄德羅的說法,鑒賞能力就是“由于反復的經(jīng)驗而獲得的敏感性,它表示在能使它美化的情況下,抓住真實與良好的東西,并且迅速而強烈地為它所感動?!毙W生對情感的辨析單憑語言文字的表述是達不到審美修養(yǎng)的,這就得借助于多媒體的應用了。
在教學《夢想的力量》一文時,在故事最后我用多媒體課件出示了2014年感動中國人物張紀清的事跡及配樂朗誦的頒獎詞,學生深受感染,紛紛嘗試著給瑞恩.希里杰克寫一份頒獎詞。多媒體技術的使用渲染了課堂氛圍,通過聲音、圖像激發(fā)了學生情感共鳴。
4、借助多媒體技術,培養(yǎng)學生審美情趣
培養(yǎng)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和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是語文課程的重要目標,閱讀是運用語言文字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李吉林老師認為“從‘美’著手,體現(xiàn)教學的美感性,讓兒童從小受到美感的陶冶,必有利于完美人格的培養(yǎng)?!倍嗝襟w技術以它獨特的圖、文、聲、像優(yōu)勢,把形象生動的畫面,標準逼真的情境朗讀、動聽的音樂背景融入課堂教學中,讓學生在愉悅的學習環(huán)境中,耳聞目睹,主動感受美、發(fā)現(xiàn)美、創(chuàng)造美。
例如,教學《牧童》一詩時,首先對字詞的簡單的理解,再投影一幅放牧圖,畫面中原野寬闊、草木茂盛、牧童嬉戲、牛兒悠閑、再配一段牧笛演奏的悠揚音樂,教師配樂朗誦,使古詩的意境與音樂的感染等,融合在學生的情感之間,使學生也猶如身身臨其境,置身于原野上,身披月光,臥草入眠,一種無憂無慮、自由自在之感油然而生,心情也變得無比平靜下來,從而達到了性情陶冶之目的。
總之,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閱讀教學課堂,是學生的課堂。教師應借助多媒體技術手段,引導學生鉆研文本,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為學生的幸福人生奠基”。
參考文獻
[1]顧云虎.《課堂傳授的邏輯》[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
[2]梅云霞,陸軍.《再論李吉林對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啟示》[J].《小學語文教育學》,2016(3):55-58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S].2011年版
[4]陳珊.《透過課堂看課改》[M].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