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課程標準》對學生只改作文能力的培訓有明確要求,具體而言,中年級要求“能修改習作中有明顯錯誤的句子”,高年級要求“能初步修改自己的習作,并主動與他人交換修改,做到語句通順,行款正確,書寫規(guī)范、整潔?!笨梢?,放手讓學生修改自己的作文,培養(yǎng)學生自改作文的能力,是當前作文教學的一項刻不容緩的工作。只有改革教師“一統天下”的作文批改模式,放手讓學生自己改文,充分發(fā)揮學生主體作用,讓他們在作文自改作文的能力呢?下面我根據自己多年作文教學實踐,談談一些這方面的做法。
一、加強引導,激發(fā)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培養(yǎng)學生修改自己作文的能力,關鍵是要激發(fā)學生修改自己作文的興趣。要想引起學生自改作文的興趣,我認為:
1、依靠教師魅力吸引學生。因為學生對教師產生的敬慕之情,容易遷移到教師所教學科上,形成對該學科的興趣。為了博得學生信任和尊敬,每次習作,我都堅持與學生一道寫作,并把自己的習作張貼在教室墻上,讓學生品評。長期以往,教師親自習作的舉動將會產生一種無聲的動力,使學生從中也能發(fā)現自己習作中的不足,找出差距,燃起自改作文的興趣。
2、依靠知識魅力吸引學生。教師除了身體力行,用自己的下水寫作過程(中在改作文)去感化學生,贏得學生的欽佩外,還可給學生講一些古今中外文學家反復錘煉、修改文章的故事,讓學生懂得文章寫完后反復修改,不但能使文章更加完美,真正放射出作品的誘人光芒,給讀者以美的享受,更有利于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3、依靠學生自己獲取得成績和優(yōu)點吸引學生。學生的求知欲可以因教師的教育得法而俞加強烈, 也可因教師的不得法而窒息。一個懂得教學的教師,教學中總能不斷優(yōu)化教學方法,誘導學生積極思維,依據學生心理通過自己的主導作用,激發(fā)學生產生興趣,激發(fā)學生內在的學習動機,激發(fā)奮發(fā)向上的動力。教師應給學生自改作文展示的機會,讓他們自己將初稿打印或復印出來,帶到學校當場自改,其他同學還可以善意地提出可借鑒的意見,使文章增色不少,再讓作者和讀者反復品讀、比較,感受自改與互改作文帶來的喜悅。
二、教師示范,統一符號
教師的示范,不只體現在批語上,對修改符號也要統一,給學生一個很好的示范,使他們終身受用。如果教師子在評改作文時使用的修改符號不統一,學生在自改時,也會常常套用教師的批改符號,因此不規(guī)范。小語課本中,從第七冊開始便要求學生使用不同的修改符號,到六年級時已要求學生能綜合使用。第十一冊第三單元,把“認真修改自己的作文”作為單元習作訓練重點,要求學生不但要學習葉圣陶、歐陽修等古今著名文學家嚴肅認真、一絲不茍修改文章的良好品質,而且能運用修改符號修改一段話。因此,教師要以這些修改符號來規(guī)范學生,不斷強化,熟練運用,統一要求。除了用書本上的一些規(guī)范符號外,還可補充一些學生易懂的修改符號,如“---\"表示句子有毛病、“......”表示好詞句等。讓學生明確這些符號的特定意義后,教師在批改中就可標上這些符號,再加上啟發(fā)性批語,讓學生動腦、動手去修改自己的習作,逐步形成修改自己作文的習慣。
三、教給方法,形成習慣
修改作文的能力和習慣,是在長期實踐中逐步形成的,培養(yǎng)學生認真修改自己的作文的習慣,不僅可使文章質量更好,而且能培養(yǎng)學生辦事嚴肅認真、有責任感的好品質。
作文修改的方法很多,下面重點介紹我在指導學生自改時常用得兩種方法:
1、反復朗讀,多次修改。我們知道,學生對于語言的敏銳度,主要是從朗讀中體會出來,“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正說明了這點。所以,學生習作完成后,讓學生反復朗讀。借助聲音刺激,憑借語感,幫助他們發(fā)現自己習作中需要修改的地方,邊讀邊改,是培養(yǎng)學生自改能力的有效途徑。學生作文寫好后,可先讓他們大聲朗讀,看看文章的結構布局是否合理,有沒有拗口的詞句,然后,讓學生輕聲讀,邊讀邊推敲、揣摩,多問幾個為什么,然后再進行有感情的朗讀,學生通過有感情朗讀,看看自己的習作是否瑯瑯上口,同一個內容,同樣一個意思,能不能換上一種具有時代氣息的說法或用上掌握的詞匯、句式及修辭手法進行提高性修飾、潤色,這是提高過程。學生通過反復朗讀,經歷“發(fā)現—修改——提高”三個過程,有效地提高學生自改作文的能力。
2、一文二作,邊作邊改。小學生的作文過程是一個審題、選材、表述的過程。這個過程的實際操作往往具有突發(fā)性和現實性(規(guī)定時間)的特點,因此,學生成稿往往比較倉促,大多數作文存在考慮欠妥的通病。所以,同一個題目,同一個題材,讓學生再次習作,使他們對初次作品進行比較大的修改,也是提高他們自改能力的有效辦法。
四、優(yōu)化訓練,促進提高
對于學生自改能力的訓練,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1、結合閱讀課文教學,促進自改。教師可結合課文教學,滲透自改意識,加強訓練,比如,有許多學生在作文中不善于細節(jié)描寫,因此文章顯得空洞。在課文教學中我就注意解決這個問題,在教《我的戰(zhàn)友邱少云》“我不敢朝他那兒看,不忍眼巴巴地看著我的戰(zhàn)友被活活地燒死。但是,我忍不住不看......我的心像刀絞一般,淚水模糊了我的眼睛”這段話時,讓學生知道這段話是描寫作者面對好友邱少云被大火活活燒身時矛盾而痛苦的心理。我有意識地把其中一些詞句去掉,換成“我想看他,又不敢看他,只好讓火在他身上燃燒,”請學生做比較。學生通過具體分析、比較,對文中這樣寫的長處十分明了,對自己習作中的毛病也就有所察覺,如教師能堅持這方面的指導,學生的寫作能力和自改能力將會大有長進。
3、互評互改,共同提高。教師應從學生的基本心理出發(fā),創(chuàng)設民主修改的氣氛,通過學生間的互相幫助和教師指導的交互作用,完成修改任務,培養(yǎng)自改能力。為此,教師可把學生分成幾個自改小組,每個小組由好、中、差三類學生組成,在修改過程中,讓后進生得到良好的環(huán)境,體驗到自己的力量;中等生和優(yōu)等生在幫助后進生過程中,也能相應提高自己的修改水平。通過學生互改,既發(fā)揮了群體作用,又調動了個體的積極性,從而整體提高了作文修改能力。
“文章不厭百回改”,誠然,要使學生自覺養(yǎng)成勤于改文的好習慣,教師所付出的艱辛,遠要比自己親自動手批改多好幾倍。然而,當今社會高速發(fā)展,迫切需要高素質的人才,放手讓學生自改作文,培養(yǎng)學生自改作文能力,是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性人才的需要,是小學語文教學改革的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