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何使學生的習作由以往的“假話”、“大話”、“空話”、“套話”轉變?yōu)檎f“真話”、“趣話”、“情話”,我認為更多的是對生活的原汁原味的再品嘗,與生活相結合,為作文教學注入生活的“活水”,讓學生愿寫、能寫,,讓學生樂寫。
【關鍵詞】作文教學生活化
提起作文,學生害怕,教師頭痛。教師指導得有板有眼,從選題一直到開頭結尾,語言車載船裝,但學生作文依然是假話連篇,更是干巴巴的,讓人沮喪??吹綄W生的這些習作,仿佛面對著一潭死水,怎么也透視不到學生那朝氣蓬勃的影子。如何使學生的習作已由以往的“假話”、“大話”、“空話”、“套話”轉變?yōu)檎f“真話”、“趣話”、“情話”,我認為更多的是對生活的原汁原味的再品嘗。我認為寫作只有與生活相結合,為作文教學注入生活的“活水”,才有源頭,才有意義。
一、突破時空,走進學生的生活。
小學現(xiàn)行課程安排一周僅有兩堂習作課。于是小學傳統(tǒng)的一篇作文教學往往是分兩課時完成。要求學生在八十分鐘內于教室完成,指導擬稿,修改、謄寫。似乎學生習作所需的信息全部貯存于大腦之中,習作時只要提取后稍作加工即可,這顯然是不現(xiàn)實的。況且“倚馬可待”的奇才自古以來有幾個?更何況剛剛學寫的小學生。這樣看來,學生在習作指導的課堂“無話可說,無話可寫”應是情理之中。從這個角度看責任不在學生,而在于教師,是我們教師使學生遠離了豐富多彩的習作源泉——生活。因此我們習作教學首先打破“一篇習作教學就是兩課時的習作教學”這沿襲了幾十年的做法,而讓我們的習作時空飛出課堂,走進學生的生活。因此我們習作指導首先要做“為學生的自主寫作提供有利條件和廣闊空間?!北热缥覀兛梢栽谧魑恼n前一天,一周,甚至幾周讓學生明確習作的要求,放手讓其到生活中去搜集信息,精心構思,充分擬稿。因此,一篇習作的練習的周期不是兩課時,而應根據(jù)具體習作的要求,可以是一周,也可是兩周,甚至一個月。學生所寫之作當然不是“空話”與“套話”,而是他們眼中的世界與生活。
二、關注情感體驗,活化生活積累。
眾所周知,寫作的素材來自生活,小學生的作文要想內容豐富、生動有趣,就要開展盡可能多的異彩紛呈的活動,開闊他們的視野,因為活動可以為他們觀察生活、認識生活、體驗生活提供無限的空間,能夠調動其所有的感官。用學生獨特的視角去捕捉生活,品味人生。把用眼看到的,用觸覺感受到的,用心揣摩的一切事物用筆記錄下來。成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我們知道,作文本身就是學生真實生活的寫照。它源于生活,又提升生活。
例如:我在一次“六一”慶祝前夕,在與學生交談后我發(fā)現(xiàn):學生對學校“六一”慶?;顒拥陌才蓬H有微詞,我靈機一動,便舉行一次“六一”應這樣慶祝的習作練習,結果果然不出我所料:就是那些平平常常默默無語的學生所寫的文章,也由“兔尾”變成“豹尾”,洋洋灑灑三頁多,且言辭中肯,感情強烈??磥怼耙粋€教師不能無視學生的情感生活,因為那是學習中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源泉。”(蘇霍姆林斯基語),學生在其感興趣的方面有了較深的情感體驗,在一定情境中遇到這方面的話題則情動而辭發(fā),激活了腦中豐富的,沉睡著的生活積累,因而“有話可說,有東西可寫”,反省我們的傳統(tǒng)習作教學伊始,教師便通過各種手段讓學生明確哪些材料可用,是最合適的,如何開頭,又如何結尾,講得越透徹,越細致,學生受到的束縛越多。學生情感如一潭死水,而完成一篇佳作,它必須學生是情感的積極參與,因為學生內在的詞匯若沒有情感驅動只能永遠保持沉默,只有學生進入了激活狀態(tài),情感的大海才能有壯麗的浪濤,才能使學生的內部語言高度活躍起來。這樣情感與語言同構共生,從而達到習作的目的。所寫之作有血有肉,展示出小學生那天真的心靈,純潔而絢麗的兒童生活世界,若忽視了“情感”激發(fā),那么再豐富的生活積累,也永會沉睡不醒,其習作僅是提綱陳述式而己,更不用說具有個性,那么學生內部語言的生成,表達能力的提高,也就成為一句空話了。反而會與習作教學目標背道而馳——久而久之,學生對習作便會索然無味,逐漸產(chǎn)生厭作情緒,甚至形成輕微心理障礙, 因此,除了選題時要貼近學生外,更主要的是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抓拄契機,活化學生的豐富積累,真正達到“我要寫”的境界。這樣習作練習才能有可能使學生的內部語言得以生成,表達能力得以提高,學生習作學習生活才有生命的律動,由此看來,激活學生情感,激活學生的積累,這些看似文外的功夫與“習作方法”的指導這種文內功夫同樣的重要。 當然激活學生情感也不是件易事,其基本因素必須有三個方面,首先是師生間必須是零距離,其次激發(fā)學生對選題的興趣,再者便是創(chuàng)設一定的情境。
三、聯(lián)系生活,指導學生自評、自改。
作文水平的提高,光靠多寫是不夠的,必須依靠修改的功夫,這是鐵的規(guī)律。大家知道,文章寫成后,從標點、字詞、句子、修飾、表達到材料中心等都需要推敲。文章的每一個零件都不能輕易放過。讓學生修改有無錯別字;標點是否準確、富于變化;語意是否通暢,上下文是否連貫等問題之外。最重要的是讓學生回憶生活場景,多想幾遍。想一想:字詞用得自然貼切嗎?表達有創(chuàng)意嗎?敘事是否完整嗎?諸如此類。邊想邊改,邊改邊想,必有好處。如:班上有個學生寫了句:“原來阿姨是女的”這句話,這句話不是一句大廢話嗎?但老師在批改時并沒要求該學生刪去。照生活實際,因為這個孩子以前并不知道阿姨是女的,現(xiàn)在她發(fā)現(xiàn)了,并要將這個發(fā)現(xiàn)與同學老師一同分享,這難道錯了嗎?學生當然愿望對李老師“寫自己心里的話,寫出自己對周圍事物的認識和感想”。更“珍視個人的獨特感受?!?/p>
我們應如何進行習作指導呢? 總之“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生活是作文的源泉,為作文教學注入生活的“活水”,才能指導學生寫出有血有肉、真情實感的的作文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