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師要大膽放手讓學生在動手,在此同時,又有動口和動腦相結合,既可以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又提高了學生的素質,這是新課改的主旨,也是新時代對教師提出的新要求。讓學生在樂中學,在學中做,在做中樂,最終達到“不教”的目的。
【關鍵詞】小學語文 自主探究 教法嘗試
實踐不斷地證明,傳統(tǒng)語文教學中的“滿堂灌”越俎代庖,無視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索然無味,無法激起學生的學習熱情,嚴重制約和束縛了小學生積極主動性的發(fā)揮。不能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意識和創(chuàng)新精神。教學中教師要大膽放手,讓學生在動手、動口、動腦的協(xié)調之中,進行自主探求知識的活動,發(fā)展學生的認知結構。教師勇于改變課堂教學模式,實行開放式教學,讓學生自主地探究性學習。
1、加強教師自身認識,不斷提升內在潛質
小學生自主性探究學習的順利開展,與教師的自身認識高度一致,教師必須予以清晰的認識。探究性學習,就是讓學生自主、獨立地發(fā)現(xiàn)問題。通過獨立思考、合作討論、動手實踐、調查訪問等探究活動,使學生獲得知識、方法和技能。發(fā)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特別是探索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得到培養(yǎng)的學習方式和學習過程。探究性學習不將學習內容直接呈現(xiàn)給學生,而是將學習內容以問題的形式來呈現(xiàn)給學生,它具有問題性、實踐性、參與性和創(chuàng)新性特征。
探究學習能使學生的內在學習動機得到充分激發(fā),學習興趣得到培養(yǎng),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得到充分的發(fā)揮,同時也能使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得到培養(yǎng),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提高。它還能使學生的思維得到有效的訓練,智力得到有效的開發(fā),創(chuàng)造潛能得到有效的發(fā)掘。
2、注重學生實際,強調教育的針對性
語文教學中教師若想順利的引導學生開展探究性學習必須遵循學生的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遵循學生學習能力發(fā)展規(guī)律,遵循學生學習語文的基本規(guī)律,使學生探究學習的活動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級到高級,循序漸進的得到發(fā)展。小學語文教學中實施探究性學習,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有計劃的安排探究學習訓練,使學生探究學習興趣、探究學習能力、探究學習的習慣得到逐步培養(yǎng)。低年級應從激發(fā)學生開展探究學習的興趣入手,適當安排簡單的探究學習活動,讓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用簡單的方法去探究、解決簡單的問題。達到培養(yǎng)學生探究學習意識和興趣的目的,為中高年級探究式學習打基礎;中年級重點教給學生探究學習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探究學習的習慣,在老師的指導下,讓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探究學習活動;高年級重點培養(yǎng)學生探究學習的能力,引導學生積極主動的開展自主性探究學習活動,使學生在自主探究中學習知識,掌握學習方法,提高學習能力。
3、拓展探究時空,激發(fā)探究欲望
一個客觀的事實是老師們大多重視課堂上的探究性學習,問題由老師安排;探究的時間和空間在課堂上;探究的內容基本上在課文中;探究的目的主要是為教師完成教學任務服務。若想真正的實施探究學習,使學生的探究學習更具活力,就要開放探究內容,學生既探究教材中的問題。又探究教材之外的問題;既探究老師預設的問題,又探究自己發(fā)現(xiàn)的問題。教師還要開放探究性學習的時間和空間。做到課內外結合、校內外結合。學生既可以把課內的問題帶到課外去探究,也可以把自己課外發(fā)現(xiàn)的問題帶到課內和同學們一起在老師的指導下探究。對于一篇課文的學習,有的問題可以放在課前預習中去嘗試探究。比如搜集背景知識、信息,初步探究課文的主要內容,初步探究課后思考練習題;有的問題可以放在課堂上探究,教學中教師要把握這樣的原則,課堂上探究的問題應當有利于對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方法、能力訓練。有利于課文重點、難點理解,有利于學生語文綜合素養(yǎng)提高。
4、注重問題設計,正確啟發(fā)引導
疑問是思維之始,也是學生探究之始。在指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時,教師要積極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學中教師要創(chuàng)設民主、和諧、寬松的課堂學習氛圍,讓學生敢想、敢問、敢做。只有在寬松的氛圍中,學生才會思維活躍,敢于質疑問難。在此基礎上,教師要重視課堂生成問題的探究。語文課堂是動態(tài)存在的,是學生生命活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帶著自己的知識、經驗、思考、靈感、興趣參與課堂學習,使課堂呈現(xiàn)豐富性、復雜性、多變性。只重視教師預設問題的探究,對學生學習活動中生成的有價值的問題重視不夠,不僅會打擊學生探究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創(chuàng)新性,而且會使語文課堂學習喪失生命活力。因此,在讓學生探究老師預設問題的同時,應當關注學生學習過程中生成的有探究價值的問題,及時引導學生探究這些問題,這才是探究性學習的生命活力所在。
5、反復錘煉學生,加強“說”、“寫”能力
學生思維的合理性通過語言表達出來,這樣通過他們的說,了解學生是怎么想的,是如何達到思維的合理性的。老師給學生創(chuàng)設自由空間,可以分“指名說、上臺說、小組說、問答式的交流說”等方式;以學生“補充說、總結說、修改說、更正說、綜合說”等內容來鍛煉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思維能力及快速組織語言能力。讓學生盡可能去“做”,學生自已動手做的過程,實際上也包含了思維與探究的過程,在此就要為學生設計、提供做的時間和必要的物質條件。教師可以讓學生抄、讀、記等,相信學生,放手讓學生自己去讀課文,自己去找、去抄、去積累。這樣學生在自己找的過程中充分體現(xiàn)了學生的自主性、積極性。
總之,只要我們轉變教育觀念,給學生留下時間、空間和機會,放手讓學生大膽地看、說,教給學習方法,教給獲取知識的途徑。就能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和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