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程表準》明確提出“學生是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教師“應創(chuàng)造性理解和使用教材,積極開發(fā)課程資源,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為了實現(xiàn)這一理念,我們必須為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平等、和諧的環(huán)境,讓學生在被尊重、贊賞的氛圍下敢想敢說,體驗探究的過程、成功的樂趣。
在和學生學習課外材料中《乘船》(選自《世說新語》)一文時,師生共同探究:華歆與王朗的做法有什么不同?你如何評價他們的“優(yōu)、劣”時,為了激活學生的思變能力,開啟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我提出了如下搭橋題:1、“有一人欲依附”時,華歆和王朗的態(tài)度各是怎樣的?表現(xiàn)了人物怎樣的性格?2、“后賊追至”時是誰想拋棄搭船者呢?表現(xiàn)了人物怎樣的性格?3、又是在誰的主張下“遂攜拯如初呢”?表現(xiàn)了他怎樣的品格?師生討論后接著教師又問:同學們更喜歡誰呢?舉手表決。(觀察)喜歡華歆的學生(A)比喜歡王朗的學生(B)稍多。教師:現(xiàn)針對各自堅持“人物品格”進行你為什么喜歡的辯論,理由務必充分。經(jīng)辯論雙方觀點如下:A方觀點:華歆幫人幫到底,守信用,而王朗卻在危險時,只顧自己,如果拋棄搭船者,他肯定會落入賊人之手,我們應該像華歆一樣答應別人的事,一定要堅持到底,做一個守信的人。B方觀點:王朗遇事果斷,樂于助人,起初如果像華歆一樣,猶豫不決,不肯搭救求救的人,那人同樣會落入賊人之手,我們應像王朗一樣做一個樂于助人的人。教師:雙方所說理由都很有說服力,但你們都只看到了人物好的一面。我們看問題不能只看一面,應全面、發(fā)展看的問題,那現(xiàn)在同學們評價一下他們的“優(yōu)、劣”,看誰評價的最全面?經(jīng)思考甲生回答:他們都既有好的一面也有不足之處。乙生回答:他們各有優(yōu)劣所以我們不能簡單地說誰最好。教師:這兩位同學看問題都比較全面,我就喜歡這樣的同學。那既然他們各有好壞,我們應以怎樣的態(tài)度對待這種情況呢?一生回答:學習他們好的方面。稍后另一生回答: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瓏W,嘩,嘩嘩嘩全班同學情不自禁鼓起掌來。又有一生轉身翹起大拇指說:“真棒?!苯處煟@喜、激動):這位同學真了不起,上一課剛學過的知識就能用上,學以致用,而且用的這么恰到好處,太了不起了,請大家再一次用掌聲鼓勵他。
按以往應試教學以“自己”為中心誘導學生單向探尋劃一標準答案的習慣,這節(jié)課引導學生得出華歆比王朗優(yōu),讓學生形成“言必行,行必果”的意識后就算完成了任務,皆大歡喜。但新理念要求我們建立尊重,贊賞的平等的行、新型師生關系,一種以學生為中心的啟迪學生樂于探究異彩紛呈結果的新方式,尊重和自己意見不一致的同學。因此在我起初誘導學生得出華歆優(yōu)于王朗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卻喜歡王朗的果斷,樂于助人時,隨即改變了將學生導向“華歆優(yōu)于王朗”的初衷,而靈活地順著學生雙方思路進行更喜歡誰的辯論,收到意想不到的結果,使學生的思維得到更進一步的開闊。新理念指導下的教學促進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和求異思維,發(fā)揚學生個性確實給予了廣闊靈活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