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從方法指導和運用、朗讀形式的多樣化、教學環(huán)節(jié)設(shè)計上、不同文體的朗讀要求上來關(guān)注有效朗讀,讓語文課堂靈動起來,促進語文教學的有效性。
【關(guān)鍵詞】朗讀 有效 方法 形式 教學環(huán)節(jié) 文體 教學有效 課堂靈動
朗讀的意義和作用在我國古代語文教育中就有著非常精辟的見解,如大家所熟知的:“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七分詩三分讀”?,F(xiàn)行語文課程標準也明確指出,“閱讀教學要重視朗讀,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培養(yǎng)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但是,在平時的教學中,學生們神采飛揚、聲情并茂的朗讀越來越少。課堂上,我們常常以分析代替朗讀,以練習代替朗讀,以默讀速讀代替朗讀。即使我們也明白在新課程標準中朗讀要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主張學生自主探究,張揚學生的個性,雖然大多數(shù)時候改變了過去集體朗讀的方式,采取的是用自己最喜歡的方式自由朗讀課文,感受文章中蘊含的情感,表面上朗讀形式多樣,但漫無目的的朗讀并沒有給教學帶來多大的效果。
一、方法的指導和運用讓朗讀教學充滿活力
指導示范學生朗讀。教師把自己對教材的內(nèi)心體驗和揣摩,通過聲情并茂的范讀傳遞給學生,誘發(fā)學生思維與作者思維的共振,學生思想感情與作者思想感情的共鳴。語文教師由于它的特殊性,要有一口流利的普通話,并要有豐富的情感。在教學課文時,如果進行聲請并茂的范讀,必能引起學生情感的共鳴,朗讀者披文以入情,表情以達意。例如教學毛澤東的《沁園春雪》這首詞,有的語文教師采用配音來朗讀,教師抑揚頓挫、極富感情的朗讀,一開始就把學生帶進\"千里冰封,萬里雪飄\"的北國冰天雪地之中,想象那\"長城內(nèi)外,惟余茫茫;大河上下,頓失滔滔。\"的雄渾壯闊的景象,激發(fā)起學生無窮的聯(lián)想和想象。
二、根據(jù)教學目的的需要,運用形式多樣朗讀來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
從教學目的上,朗讀可分為范讀、試讀,領(lǐng)讀、錄音朗讀、分角色朗讀、配樂朗讀、誦讀等;從教學層次上,可分為認識性朗讀、理解性朗讀、表情朗讀等;從朗讀活動的方式可分為比賽讀、對比讀、選擇揣摩讀、交流探究讀、推薦朗讀、自我激勵朗讀等;從參與朗讀的人數(shù)可分為單個讀、順次讀、小組讀、男女分讀、齊讀等。教師可根據(jù)不同的教學目的需求采取不同的朗讀形式。朗讀是為了讀準字音,還是為了體會感情?是對課文大致的了解,還是對某句關(guān)鍵句子的細細品味?對有的課文適合集體朗讀,有的課文適合個別朗讀,有的課文適合分角色朗讀,有的課文集體朗讀更有氣勢。
三、精心設(shè)計教學環(huán)節(jié),凸現(xiàn)朗讀的有效性
朗讀作為語文教學中不可或缺的環(huán)節(jié),教師是否重視朗讀教學,從在課堂的時間分配上便可窺見一斑。由于受應試教育和傳統(tǒng)分析式教學模式的影響,許多教師在對朗讀教學的認識上存在誤區(qū),認為課堂教學應該以教師講解和提問為主,重點在逐字逐句的分析理解課文,只要課文情節(jié)梳理清楚,字詞句段篇的理解到位,也就達到了教學目的,因而出現(xiàn)了教師滿堂灌滿堂問的現(xiàn)象。這樣學生在課堂上就沒有時間去讀書,對教材中優(yōu)美的語言文字、包涵的豐富的知識和情感,就無法親自去品味、感受,阻礙了學生思維的發(fā)展。因此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朗讀教學的精心設(shè)計尤其重要。在教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我采取情境引入教學,此詩表現(xiàn)了詩人在無限的時空背景之下的孤獨以及懷才不遇的悲憤,而且詩歌還創(chuàng)造了遼闊幽遠、空曠蒼茫、慷慨悲涼的意境,詩人的悲嘆也引發(fā)了千百年來的文人騷客的共鳴,讓古今多少文人騷客,潸然淚下,思接千載,神游萬里。在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設(shè)置上,我定位于通過查找背景,在了解詩人的處境、抱負、心理后,通過詩歌誦讀來理解陳子昂滿身才華卻無人賞識的孤獨。我首先在教學中引導同學們了解了詩人寫作的背景:接連受到挫折,眼看報國宏愿成為泡影,因此登上薊北樓(即幽州臺、黃金臺)寫下了本詩。然后在朗讀中,讓同學體會“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悵然——而——涕下”的停頓、重音的表達作用。在前兩句中,讀到作者哀嘆自己生不逢時、充滿了無可奈何的悲哀;后兩句因為增加了“之”和“而”的虛詞,音節(jié)顯得舒緩,就好像作者在不斷嘆息自己的命運一樣。我在教學中安排了個人朗讀、小組朗讀、集體朗讀等環(huán)節(jié),反復體味了作者心中的抑郁不平之氣,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學生的情感是豐富的,但他的情感流露不是隨時間涌現(xiàn)的,而是需要醞釀的,再通過一個個觸發(fā)點才能激發(fā)學生的真情和深情。
四、不同的文體確定不同的朗讀方法,使語文課堂因文體變化而豐富多彩
誦讀如果不分文體,不辨好惡,一味地要求學生按同一模式去讀各類文章,那一定會使學生如坐針氈,越讀越煩,久而久之就自然會失去讀書的興趣,更不用說去獵取知識了。因此,誦讀一定要講究方法。不同的文體,誦讀的要求也不同。
(一)議論文的朗讀。議論的語言功能是對社會政治生活中各類問題的討論,對人民群眾起宣傳鼓動的作用,語言表達上以邏輯性和形象性有機結(jié)合為基本特征。一方面,通過充足的論據(jù)、嚴謹?shù)耐评?,令人信服;另一方面,也不排除必要的感情因素,在理智上啟發(fā)讀者,在朗讀上多下些功夫就行。在朗讀這類文章時,要依照文章的思想脈絡,總體上要求聲音宏亮,剛勁有力。
(二)小說、散文、通訊、報告文學等文體的朗讀。這些文體的語言均屬于散文語體。其特點是詞語材料、修辭方式的選用都比較廣泛,句式靈活多變,短句居多,適當穿插長句,結(jié)構(gòu)自由。如: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朱自清的《背影》等。這類文章有的要求背誦(或精彩片斷或全篇),有的不要求背誦,但要反復朗讀。古人云:“讀書十遍,其意自見。”在誦讀這類文章時,語速或快或慢,語調(diào)或高或低,感情或飄柔似水,或激越奔放,或如泣如訴、或怒發(fā)沖寇,都要隨著字里行間的情感的變化而變化。
無論是從課程標準的要求、從朗讀在溝通書面語和口語、溝通作者和讀者所起的作用,從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角度,還是從“熱愛母語、捍衛(wèi)母語、傳承優(yōu)秀文化”的高度,朗讀都應成為語文課有機的組成部分。教師應該努力發(fā)揮個人所長,在朗讀教學上做到“百花齊放”,將文學作品美的語言作用于學生的語感,將文學作品美的情感滲透于學生的心靈,從而讓語文課堂靈動起來,最終讓語文教學更有效。
參考文獻
[1]張頌《朗讀學》
[2]董服相《當前朗讀教學誤區(qū)和對策》
[3]馬紅瑩《語文教學中朗讀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