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為一名語文老師,在日常的教學實踐中,深刻地認識到現(xiàn)代化的教學手段對于語文新課程改革的重要意義,嘗試在自己的教學中應用多媒體技術,得到了一些經(jīng)驗,吸取了一些教訓,在實踐探究中總結經(jīng)驗和大家分享,共同提高教學水平。
【關鍵詞】多媒體技術 語文教學 輔助 合理運用 實踐與探究
前言
多媒體輔助教學,既生動形象又富有強烈的感染力,它不受時間、空間、宏觀和微觀的限制,能更好的誘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開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中學生的思維處在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轉化的過程中,運用因而能使枯燥無味的呆板內容變得有聲有色,形象動靜逼真,這樣既縮短了學生感知的過程,又使抽象的思維訓練形象化,得到良好的教學效果。然而,隨著形勢的發(fā)展,多媒體教學的輔助作用被過分抬高,凡公開課必言多媒體,好像不使用多媒體便跟不上形勢,不少觀摩課也皆以此為首要條件,不用多媒體便沒有“檔次”,便與優(yōu)獎無緣;有的以CAI課件代替教師課堂教學,盲目追求“多媒體”,沒有擺正多媒體在教學中的地位,沒有分析語文與其它學科不同的特點,在使用多媒體上出現(xiàn)了不少誤區(qū)。
1、語文教學中運用多媒體切忌舍本逐末
在一次研討活動中,上課時,老師點擊鼠標,于是氣勢雄渾的音樂響起,精美的故宮畫面一幅幅呈現(xiàn),開場先聲奪人,氣概不凡。接著,故宮的歷史背景,建筑布局,藝術特色等逐一道來。老師還把自己到故宮旅游拍攝的照片和VCR也拿來了。整節(jié)課,我們聽課老師和上課的同學們都看得津津有味。等到課件演示完,老師提示看課文時,這節(jié)課也過了大半了。這位老師的準備是精心的,課件是精美的,課堂氣氛也是相當活躍的。但我個人認為,與其說,這是一堂成功的語文課,不如說是一堂紀錄片鑒賞課。作為一篇說明文,《故宮博物院》清晰的條理,嚴謹?shù)慕Y構,嚴密的語言,以及運用恰當?shù)恼f明方法來介紹事物等說明文的基本要點,本節(jié)課幾乎完全沒有涉及。對故宮的了解也只是走馬觀花看過的幾張圖片。如果課件演示只是為了引入課文,那么這個導入過程也未免太長了點。
2、語文教學中運用多媒體要符合學生的實際
利用多媒體技術進行文言文教學,是一種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教學方法,它能夠把晦澀難懂的文言文變得生動形象起來。在《岳陽樓記》公開課上,整堂課全部運用多媒體教學,一開始的導入采用了許多精美的岳陽樓圖片,接下來寫作背景、課文朗讀、字詞注音、詞語解釋,還包括一詞多義、古今異義、通假字等等包羅萬象。一節(jié)課的末尾,老師還能把課文內容給概括到屏幕上,形成了最后一幅完整的板書。多媒體教學可以增大容量,可以在短時間內向學生提供大量的信息。但老師如果不考慮學生的實際,生怕漏掉了哪一點,不敢放手,沒有氣魄,眉毛胡子一起抓。不給學生留思考的時間,其結果比傳統(tǒng)的“填鴨式”教學還要糟。畢竟,“填鴨式”還要考慮到老師手寫口授的速度,而多媒體教學點鼠標就可以了。
3、語文教學中合理運用多媒體的實踐與探究
3.1 不需用的時候就不必用
例如字詞的書寫,課文背誦和默寫等內容就不必使用多媒體。電腦能演示端正漂亮的字體,卻不能指導學生的書寫。電腦能告訴學生背誦的方法,卻絕對無法代勞。至于文本的領悟,情感的體驗,電腦更無法及時與學生溝通交流,老師的作用無可取代。一位教師授《春》這一課時,先播放一首詩、一支曲子,接著是優(yōu)美的配樂朗誦,伴隨著朗誦的課文的內容,一幅幅美麗的圖片紛紛展現(xiàn),學生興趣盎然,沉醉無限。但是對課文中的優(yōu)美的語言、文章精巧的構思來不及品味便匆匆下課。語言的魅力在于語言閱讀本身,語言閱讀的樂趣就在語言閱讀中的二次創(chuàng)作之中。如果閱讀《春》之后,學生無法在自己的頭腦中想像出春天的畫面,這件事還需要電腦代勞,那么這堂課難道是成功的嗎?況且教師提供的圖像還不一定能正確體現(xiàn)作品的內容。用一覽無余的畫面絕對不能代替學生豐富多采的藝術創(chuàng)造,反而會使學生的想象力受到限制,更使學生失去參與審美活動的機會。
3.2 可用可不用時,也不必用
由于多媒體的直觀性,聲圖并茂,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比如《魯提轄拳打鎮(zhèn)關西》,就把電視劇中的片段拿出來給同學們欣賞,講《茶館》就播《茶館》的片段。當然,課文好懂了,課堂精彩了,學生好像也更容易明白了人生的哲理,體會了作者所要表達的生活中的甜酸苦辣。但是,“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有幾個學生就會有幾個魯達。電視劇里的那個魯達就是學生們心中的魯達嗎?他只能是這樣的唯一的形象嗎?講魯達不妨讓學生飾演魯達打打看,講戲劇也可以讓學生分角色朗讀,哪怕并不逼真,但是學生運用自己的能力來解讀課文,比被動接受別人的想法,更能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性,更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語文水準。
3.3 需要用時,也要恰當?shù)赜?/p>
我聽過一節(jié)作文課,老師從課文《石榴》講起,復習什么是“托物言志”的寫法。然后分析這種寫法的要點。接著運用多媒體放映火龍果的圖片,簡介火龍果的果樹、花朵、果實等,讓學生發(fā)揮想象,組織語言,進行現(xiàn)場片段練習。最后就學生的現(xiàn)場作文進行點評和交流,并布置課后作文。在這堂課中,多媒體應用得少而精,不嘩眾取寵,卻恰到好處。一位老師教授《美猴王》這篇課文,在讓學生了解了課文情節(jié)之后,授課老師分析美猴王的人物形象。學生們有說的勇敢,有的說機智。這時,老師播放了動畫片《美猴王》中,眾猴推舉石猴為美猴王的片段。在動畫片中,眾猴要拜石猴為王,石猴連忙謙虛地推辭。后來,眾猴一再堅持,石猴才答應大家的請求,登上了王位。動畫片一播完,同學們立刻指出情節(jié)與課文不同:課文中的石猴是主動要求大家拜他為王的。于是老師提問:你們說說這兩個美猴王的個性有什么不同?學生踴躍發(fā)言,最后歸納出課文中美猴王的個性特點:爭強好勝,當仁不讓,勇于當王。老師接著提問:你們認為動畫片的改動好不好?于是同學們議論紛紛,有說好的,也有說不好的。老師又讓他們分別說說理由。學生們興致勃勃,發(fā)言十分精彩,妙句迭出。這堂課的成功當然是因為老師設計巧妙,出人意表,教學藝術高超。其中多媒體的應用更可謂神來之筆,與生搬硬套課件的做法不可同日而語。
4、建議
多媒體的應用,為豐富文本內容,活躍課堂氣氛,提高教學效益,有著不可低估的輔助作用,但它并非無所不能。恰當使用才能起到應有的作用,否則將適得其反。要上好語文課,要挖掘學生的創(chuàng)造潛力,充分開發(fā)學生創(chuàng)造力,電化教學——多媒體教學是一種極具優(yōu)勢的教學手段。但是我們也要根據(jù)學生的心理特點,結合教材,靈活運用,適當取舍,充分發(fā)揮多媒體技術的輔助作用,才能在發(fā)揚傳統(tǒng)的前提之下,開拓創(chuàng)新,開創(chuàng)語文教學的未來新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