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15年3——6月本研究對拉薩城區(qū)黃嘴朱頂雀的孵卵行為進行了追蹤性的觀察,研究結(jié)果主要可以總結(jié)為三點:首先,拉薩黃嘴朱頂雀在四月初進入產(chǎn)卵,明顯比其他地區(qū)早;其次,窩卵數(shù)也明顯比歐洲國家的小,并且一個繁殖季節(jié)僅產(chǎn)一次卵;最后,黃嘴朱頂雀在孵卵期間有情飼行為。
【關鍵詞】黃嘴朱頂雀 孵卵 情飼
緒論
黃嘴朱頂雀(Carduelis flavirostris)是雀形目雀科金翅雀屬鳥類,屬于典型的高山鳥類,分布在海拔比較高(2500-5000m),甚至分布在海拔5000m以上的高原地區(qū)[1]。早在上個世紀60年代,歐洲部分地區(qū)就已經(jīng)對黃嘴朱頂雀進行了比較詳細的研究,但國內(nèi)對黃嘴朱頂雀的研究還相對比較欠缺,基本停留在描述性研究和繁殖生態(tài)的基礎研究,張曉愛和盧欣等人分別對青海海北和藏北黃嘴朱頂雀的繁殖生態(tài)做了比較基礎的研究。近十年,歐洲國家對黃嘴朱頂雀的數(shù)量生態(tài)做了相關研究發(fā)現(xiàn),黃嘴朱頂雀的數(shù)量和分布范圍都在減少,因此,部分國家已將黃嘴朱頂雀列入了臨危物種的名錄,我國也已將黃嘴朱頂雀列入了《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jīng)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2]。
一、研究對象
黃嘴朱頂雀分布在歐洲及中亞、青藏高原、喜馬拉雅山脈西部,在我國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區(qū)(西藏、青海、新疆、四川、甘肅等)。屬多型種,全世界有8個亞種,其中在我國分布的有4個亞種;本研究的研究對象是藏南亞種(C. f.rufostrigata)。體型較?。?3cm),腰粉紅或近白,體羽色深,多褐色,虹膜深褐色,黃色蠟質(zhì)喙,爪近黑色[1]。
二、研究地點
研究地點選擇在拉薩市區(qū),西藏素有世界屋脊之美稱,拉薩市位于西藏自治區(qū)的中部,海拔3660米,東經(jīng)91°10′46.81″,北緯29o38′46.07″,地勢北高南低,中南部為雅魯藏布江支流拉薩河中游河谷平原,日照長,日照率69% ,輻射強,太陽年總輻射值202.4千卡/ (cm2 ·年),年溫差較小,日溫差較大,受下沉氣流的影響,全年多睛朗天氣,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平均年降水量為444.8mm,6-9月占92.4%,多夜雨,年平均蒸發(fā)量2205.6mm。
三、研究方法
用10倍望遠鏡對黃嘴朱頂雀進行全天(8:00---20:00)定點觀察,記錄親鳥在孵卵期間的行為特征、產(chǎn)卵時間、孵卵周期,并用游標卡尺(Mitutoyo,200mm/0.01mm)精確測量卵的長徑和短徑,同時用Medio-line(Pesola,30g/0.25g )測量每枚卵的重量。
四、研究結(jié)果
4.1 孵卵基本信息
黃嘴朱頂雀于三月底進入繁殖期,4月初開始產(chǎn)卵,產(chǎn)卵時間集中在早上8:00--9:00之間,卵呈灰白色,橢圓形,表面光滑,卵殼上有紅褐色斑點,鈍端的更多,顏色更深;卵重1.43±0.21g,卵長徑17.30±0.51mm,卵短徑12.28±0.47mm,平均窩卵數(shù)為4.1±0.57枚 ,平均孵卵期為13.88±0.99天,孵化率為40.32%。
4.2 日活動期
鳥類的日活動期指親鳥每天第1次離巢與最后1次進巢之間的時間長度,坐巢時間指親鳥回到巢內(nèi)到下一次離巢之間的時間,離巢時間為兩次坐巢之間的時間,在巢率指親鳥整個日活動期在巢時間的比率[3]。通過對9對黃嘴朱頂雀的追蹤觀察發(fā)現(xiàn),黃嘴朱頂雀一般在早上7:40左右開始活動,傍晚20:20左右停止活動,平均日活動期為812min。
4.3 孵卵節(jié)律
鳥類在孵卵過程中坐巢和離巢常按一定規(guī)律交替即孵卵節(jié)律[4]。據(jù)9巢完整的日活動數(shù)據(jù),雌鳥每天離巢6±2.69次/天,每次離巢時間為9.20±11.18min,平均在巢時間為97.02±57.90min,每個繁殖季節(jié)只產(chǎn)卵一次。
黃嘴朱頂雀的孵卵主要是由雌鳥承擔,雄鳥負責遞食給雌鳥(情飼:指在配偶在建立過程中或建立之后,雄性向雌性提供食物的一種行為,有時,雄性所提供的不一定是真正的食物,而是類似于食物的東西)和警惕。雄鳥情飼次數(shù)為9.11±2.26次/天,雌鳥總進食次數(shù)為15.11±1.96次/天,雌鳥日孵卵總時長為664.8±34.8h。黃嘴朱頂雀雌鳥在孵卵期間的食物大部分是由雄鳥供給的,雌鳥會偶爾出巢活動或覓食,具體見圖1。
五、討論
拉薩黃嘴朱頂雀進入產(chǎn)卵時間明顯比藏北、青海海北以及英國的都要早(大約1個月),朱曦等人曾在文章中提到:不同地理緯度日照時間和氣溫的不同,從南到北的地理分布上,隨著緯度的增加,鳥類的繁殖時間也會隨之延后[5],本文的研究結(jié)果與這一理論完全相符。另外一個結(jié)果顯示:我國黃嘴朱頂雀(包括藏南、藏北、青海海北)的窩卵數(shù)明顯比英國地區(qū)的小(拉薩4.1±0.57枚;藏北4.2±0.7枚;英國5.87枚),并且歐洲部分地區(qū)對黃嘴朱頂雀的研究還發(fā)現(xiàn),黃嘴朱頂雀在每個繁殖季節(jié)要連續(xù)產(chǎn)兩次卵,甚至三次,但本區(qū)黃嘴朱頂雀在每個繁殖季節(jié)只產(chǎn)一次卵。分析其主要原因:鳥類窩卵數(shù)和繁殖次數(shù)受環(huán)境因素(日照、溫度、食物等)、遺傳因素和繁殖策略的綜合作用,我國黃嘴朱頂雀主要分布在西北部,分布海拔比較高,雖然日照時間比較長,但氣溫比較低,從而影響了黃嘴朱頂雀的整個繁殖生態(tài)。
影響卵孵化的主要原因就是溫度。因此,黃嘴朱頂雀的孵卵策略選擇為雌鳥負責坐巢孵卵,雄鳥主要是給雌鳥提供食物(情飼)和保護雌鳥孵卵,雌鳥長期坐于巢中孵卵,能夠進一步的確保卵的孵化。關于情飼行為,現(xiàn)在的研究界有很多的假說:孵化效率假說(Incubation efficiency hypothesis)、不同分配假說(Differential allocation hypothesis)、雌性營養(yǎng)假說(Female nutrition hypothesis)、父權(quán)確保假說(Paternity assurance hypothesis)等;本研究結(jié)果支持孵化效率假說和雌性營養(yǎng)假說。
參考文獻
[1]約翰.馬敬能 ,卡倫.菲利普斯,何芬奇.《中國鳥類野外手冊》,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
[2]趙正階.《中國鳥類志》,下卷:雀形目.長春:吉林科學技術(shù)出版社,2001
[3]Morton LM,Pereyra ME.There gulation of egg temperature and attentiveness patterns in the dusky flycatcher(Empidonax oberholseri)[J].1985.Auk,102:25-37
[4]鄭光美.1995.鳥類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72
[5]畢中霖,孫悅?cè)A,賈陳喜,蔣迎昕.蓮花山云南柳鶯的孵卵行為.動物學雜志.2003.38(6):3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