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英語是人們從事國際貿(mào)易等商務活動的一個重要語言工具。 隨著中國主導的“一帶一路”戰(zhàn)略的推進,英語也越來越得到廣泛的應用,跨國政治或經(jīng)濟活動中的法律文獻也愈來愈頻繁。國際貿(mào)易中的法律文獻是指在進行國際貿(mào)易或國際商務活動中涉及的具有法律規(guī)定意義的文獻。旨在對國際貿(mào)易中法律文獻詞匯,特別是情態(tài)詞shall在法律文獻中的使用及英譯漢技巧作了一番梳理和探討。
[關 鍵 詞] 法律文獻詞匯;英譯漢技巧法;情態(tài)詞shall
[中圖分類號] H315.9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6)18-0134-03
國際貿(mào)易中的法律文獻是國際貿(mào)易英語不可缺少的部分。翻譯工作者往往會考慮如何準確地傳達它的信息給目標語言的讀者。一個稱職的翻譯工作者不僅應熟悉相關的法律規(guī)定,而且應理解法律文獻詞匯的原義。因此,為了準確自由地運用它,翻譯者應掌握相應的翻譯技巧。因為中文和英文屬于不同的語系,它們在詞匯和語句等方面皆有不同。在翻譯國際貿(mào)易等法律文獻時,有一個不可避免的問題就是如何使翻譯出來的文字符合原文的主旨且自然通順。那就應該主要斟酌原文的內(nèi)容和意義,而不是原文的形式。以下介紹國際貿(mào)易中法律文獻詞匯的英譯漢技巧。
一、詞性轉換法
為了忠實于原句的意義,在翻譯國際貿(mào)易法律文獻時,有時有必要轉化個別單詞的詞性。根據(jù)語境和實際需要,有時把英語名詞或名詞化結構翻譯成漢語動詞,把英語名詞翻譯成漢語形容詞,把英語形容詞翻譯成漢語副詞等。
(一)名詞轉換為動詞
英語在理論上以動詞為中心,而實際上是名詞占優(yōu)勢;漢語理論上以名詞為重點,而實際上動詞占有一定優(yōu)勢。在專門用途英語中,名詞化結構比較普遍,即以英語名詞短語代替一個句子, 它可以避用人稱主語,使得語言表達客觀的語用效果,同時取到簡潔的效果,可避免句子結構過于臃腫。法律英語作為專門用途英語,名詞化結構也常出現(xiàn)。在英語中,名詞化結構常表示行為動作。在翻譯國際貿(mào)易法律文獻時,有時將名詞化結構轉化譯為漢語動詞。例如:
(1)The shipping agent shall be responsible for the completion of all the document forms.(裝運代理應負責填寫空白單據(jù))
從英譯漢的結果可知,國際貿(mào)易法律文獻中的名詞“completion”,可譯為漢語動詞“填寫”。再如:
(2)The payment of the aforesaid expenses shall be effected against presentation of the original vouchers after being checked. (上述有關費用均應憑原始單據(jù)核實支付)
(二)英語形容詞譯為漢語動詞
在翻譯此類文獻時,系動詞后的形容詞有時可被轉化為漢語動詞。
(3)The amount of the antidumping duty to be paid may be close to, but not exceed, the dumping margin.(反傾銷稅的稅額可接近于傾銷幅度,但不得超過傾銷幅度)
只要比較原句和譯文,就會發(fā)現(xiàn)形容詞“close”被譯成了漢語動詞“接近”。
(三)英語形容詞轉化為漢語副詞
在翻譯國際貿(mào)易法律文獻時,根據(jù)上下文,若一個英語名詞被形容詞修飾,而此名詞被譯成漢語動詞時,那么英語形容詞則常被翻譯成漢語副詞。
(4)Payment for the goods specified herein shall not mean a full acceptance there of by the Buyer with regard to its quality. All goods shall be accepted only after the Buyer’s close inspection.(對合同規(guī)定的貨物付款不意味著買方已完全接受貨物的質(zhì)量,所有貨物要經(jīng)過買方仔細檢驗后方可接受)
因為英語名詞“acceptance”和“inspection”已經(jīng)被轉化為了漢語動詞“接受”和“檢驗”,那么在名詞前的形容詞“full”與“close”則很自然地被譯為漢語副詞。
二、否定法
在國際貿(mào)易法律文獻中,一些用英語肯定形式表達的句子,在翻譯時往往根據(jù)具體情況,采用漢語的否定方式來表達。例如:
(5)Should one of the Parties fail to comply with the terms and conditions of this Agreement, the other Party is entitled to terminate this Agreement.(如果一方未按本協(xié)議條款執(zhí)行,另一方有權終止本協(xié)議)
在以上英文句子中,沒有出現(xiàn)否定詞,但使用了“fail”這個關鍵性的詞匯。根據(jù)實際內(nèi)容,“fail”應被譯為漢語“未”而不是“失敗”。
三、根據(jù)使用場合確定詞義
通常,一個英語單詞有多種意義。我們可以根據(jù)該詞在原文中所應用于的專業(yè)場合,來確定其正確的詞義。例如:“base”在國際貿(mào)易英語中表示“本金”,在詞匯英語中表示“詞根”,在軍事英語中,表示“根據(jù)地”。請看以下兩例:
(6)If the Buyer fails to pay any amount when due, the Buyer shall be liable to pay to the Seller overdue interest on such unpaid amount from the due date until the actual date of payment at the rate of six percent per annum. Such overdue interest shall be paid upon demand of the Seller.(如果買方未能按期支付到期款項,那么,買方應支付賣方從到期之日起算至實際支付之日止的年利率為6%的利息。一經(jīng)賣方提出,買方應支付該過期利息)
在句中,“interest”指“借錢的費用,或者是給投資者的費用,即利息”,此詞在國際商務付款中常被應用。
(7)The premium rates vary with differed interests insured and with different destinations, routes and carrying periods of insurance.(保險費率隨被保險貨物的不同而變化,也隨目的地、航線和保險責任有效期的不同而變化)
在此句中,“interest”表示“被保險貨物”,經(jīng)常被用于商務保險業(yè)務中。
(8)Our price is subject to a 2% discount for cash.(如以現(xiàn)金支付,我方價格可有2%的折扣)
在此句中,“discount”指“從商品的價格中扣除掉一部分,即折扣”,在商業(yè)和貿(mào)易領域是一個常見詞。
(9)The Buyer shall lodge a 90-day note in Bank of China, Xi’an Branch for discount.(買方將把一張90天的期票提交中國銀行西安分行貼現(xiàn))
此句中,“discount”表示“從票據(jù)的表面價值中扣掉的現(xiàn)金,即貼現(xiàn)”,在銀行業(yè)務中經(jīng)常被使用。
四、省略法
為了自然而貼切地翻譯國際貿(mào)易法律文獻,有時有必要省略原文中一些可以不翻譯出來的詞。省略往往可以達到簡潔明了的目的。根據(jù)上下文,有時可以省略冠詞、介詞、連接詞、名詞等。
(一)冠詞的省略
由于漢語中沒有冠詞,而英語中則有冠詞,并且分為定冠詞和不定冠詞。因此,翻譯國際貿(mào)易法律文獻時,冠詞常被省略,而不被翻譯。 如果不定冠詞不是用于特指“某一(類)”,那么翻譯時,常被省略。例如:
(10)If a preliminary determination shows that injury to the domestic industry as the result of dumping has occurred,the provisional antidumping measures may be adopted.(初步裁定傾銷成立,并由此對國內(nèi)產(chǎn)業(yè)造成損害的,可以采取臨時反傾銷措施)
(11)The Seller shall deliver the goods within the shipment date stipulated in the Letter of Credit.(賣方應在信用證規(guī)定的交貨日期內(nèi)交貨)
(二)名詞的省略
在翻譯此類文獻時,有些在原句中重復出現(xiàn)的詞匯,在譯句中可以酌情省略掉,以達到簡潔明了的目的。例如:
(12)The parties to a contract may agree that one party shall, when violating the contract,pay breach of contract damages.(合同當事人可以約定一方在違約時向對方支付違約金)
(三)介詞的省略
在中文中,介詞的使用頻率遠不如在英文中被使用的次數(shù)多。在翻譯國際貿(mào)易法律文獻時,根據(jù)具體內(nèi)容,如果一一翻譯出某些介詞,則只會令譯文晦澀冗長。因此,一些介詞很自然地在譯文中被省去。例如:
(13)In case of quality discrepancy, claims shall be filed by the Buyer within 30 days after the arrival of the goods at the port of destination.(若發(fā)生質(zhì)量索賠,買方的索賠必須在貨物到達目的港的30天內(nèi)提出)
(四)連詞的省略
中文被認為是分析型語言。在翻譯此類文獻時,一些在英文中被視為是必不可少的連詞,在中文中往往是多余的。在翻譯時,往往采用暗含的表達方式而不使用連詞來連接,這樣才能達到較好的效果,令譯文通順易懂。例如:
(14)The arbitration award shall be final and binding on both Contracting Parties.(仲裁裁決是終局的,對雙方均有約束力)
五、增詞法
在正確理解原文的基礎上,有時為了更加準確地翻譯國際貿(mào)易法律文獻,需在譯文中增加額外的詞。這些額外的詞雖然在原文中沒有出現(xiàn),但卻隱含在其中。例如:
(15)Party B is commissioned by the manufacturers to buy steel plates and this Contract shall supersede all previous commitments.(乙方受制造廠家的委托購買鋼板,因此本合同將取代以前的一切承諾)
譯句中通過增加了副詞“因此”,而通順地表達了原句的意義。
(16)Credentials will be exchanged before signing.(雙方于簽字前交換授權證書)
主語“雙方”隱含在原句中,而沒有表達出來。在翻譯時,只要合情合理地增加此詞,譯句的意思則一目了然。
六、歧義的消除:情態(tài)詞“shall”的翻譯
情態(tài)詞shall是法律英語中最常用的詞匯之一,出現(xiàn)的頻率非常高?!短m登書屋法律詞典》對shall 給出的法律釋義有以下三項:表示計劃、意愿與預期;表示決心、肯定、強調(diào);在特指法規(guī)或司法解釋中表示命令、必要性和強制性。shall 表示“命令”時,即法律語言中的“指示性”?!皬娭菩浴钡暮x即指法律語言中的“施為性”。“必要性”的含義即為法律語言中的“義務”和“責任。例如,“the Seller shall notify the Buyer of ...”(賣方應(shall)告知買方……)。這表明賣方有責任、義務告知買方,而且這種責任、義務是受法律約束的,必須履行。
盡管“shall”開始被廣泛用于法律中,但它的使用和含義卻存在歧義。因為,從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shall”可以被用于表示兩種不同的意思,一種是表示義務;另一種是表示修辭意義,即用于給法律創(chuàng)造一種權威感,或者“非常普遍地用作一種圖騰制造出某種法律色彩。”
值得提出的是,在法律條文中通常不用“shall”來表示將來,因為法律是以恒定不變的狀態(tài)存在的,即一部法律一旦生效,其效力會持續(xù)數(shù)十年,甚至幾個世紀,任何一個人觀察某部法律時,都應該把它理解為它是現(xiàn)在時,對現(xiàn)在時代的他具有效力。因此,將來時態(tài)一般不會用在法律里,“shall”一詞在法律中也一般不會表示將來時,它在法律中的歧義主要介于“義務”和“修辭”之間。而在合同中,情況卻有所不同。合同覆蓋的時間長度比法律短得多,合同中通常會涉及未來某一段時間的事情。因此,在合同中有可能出現(xiàn)用“shall”來表示將來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下,通常是可以用“will”替換的。
從上看來,shall情態(tài)詞在法律應用中存在著表達歧義,歧義主要介于“義務”和“修辭”之間,而在合同中,除此之外,還可能需要判別是否是表示“將來”。
(一) 情態(tài)詞shall在表達修辭意義時,可譯為“是、指、將……”等或不譯
例如,在美國 《納稅人瀏覽保護法》 中“Federal Employees and other Persons.- It shall be unlawful for...”。判斷這里“它是(shall)不合法的”中的“shall”是表示義務還是修辭,可以從以下方面著手。首先,看它有沒有施加一項義務,如果有,那誰是義務的施加者,誰是受施加的一方,顯然,在這里,不清楚誰在向誰施加義務,因此,“shall”在很大程度上可能是一種修辭用法,增強這句話的法律威嚴。其次,看看用了“shall”一詞,是否增添了什么,如果換成“is”,即“It is unlawful(這是非法的)”,在這一法律中,對這一行為的非法性的判定是否會有實質(zhì)性的變化,顯然,答案是否定的。因此,“shall”在此更多的是表示修辭意義,而并非表示某人應承擔的義務。
另外一些表示修辭的例子,比如在合同文書開頭的“definition and interpretation”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這樣的表達:“the Owner’ shall mean...”(業(yè)主系指……);“the ‘Contractor’ shall mean...“(承包商是指……)。在這些句子中,“shall”的使用純粹是為了增強合同的嚴肅性和權威性,與使用“will”或 “means”沒有實質(zhì)上的區(qū)別。因此,在此處沒有必要把“shall”翻譯出來。
(二)情態(tài)詞shall在表達“義務”概念時,可譯為“應、應該或應當”
在句子“the Seller shall notify the Buyer as soon as possible the contract number,name of commodity and the date of sailing after the goods have been loaded.” 這里,存在行為的施行者,也存在一個明確的要被施行的行為,該行為是被雙方認可的,即雙方是該行為意愿上的施加者。很明顯,此句中的“shall”是表示義務的,意為“賣方應……”,不可以被其他的詞替換。
另外有一種情況,“shall”可能表示一種“虛假義務”。如:
(17)“The Buyer shall lodge a claim within 60 days after the goods is found not in conformity with the Contract”(買方應在發(fā)現(xiàn)貨物與合同不符后60天內(nèi)向賣方提出索賠)
這里,表面上看是在施加一種義務,但實際上,買方?jīng)]有提出索賠這項義務,只是如果他想這么做的話,他必須在60天內(nèi)提出,否則就不會被受理。這里“shall”的用法可能是從其表示義務的用法中引申出來的。一些評論者主張在這種情況下,不該使用“shall”,用“must”更合適,“must”在合同中常常用于表示邏輯必要性。
(三)情態(tài)詞shall在合同中表示“將來或預期”概念時,可譯為“將、會”等
“shall”表示預期、將來,一般只出現(xiàn)在合同中,此時一般可以用“will”替代,盡管如此,但合同也是一種正式的法律文件,由于“shall”有增強權威性的意味,因此,合同起草者似乎也偏愛用“shall”,而少用“will”表示預期和將來。例如:
(18)“This Guarantee shall become effective on the date of hereof and shall expire on ____ date. Following each repayment of principle under the Loan Agreement, our liability hereunder shall be reduced accordingly?!保ā氨颈:蚤_立之日起生效,直至___(日期)失效。隨著貸款協(xié)議項下本金的每一期償還,我行的擔保責任將相應遞減?!保?/p>
在這個例子中,第一個和第二個“shall”顯然是表示修辭意義,增強“對該保函生效、失效日期所做規(guī)定的權威性”。而第三個“shall”沒有義務的含義,因為沒有義務行為,也不存在義務的施加者和承擔者,這里主要是表示預期將來的某種狀況,可以用“will”替代,替代后原文表明“擔保責任隨之遞減”的預期不會發(fā)生改變。因此,這里把“shall”譯為表將來的“將”。
總之,法律在現(xiàn)在社會政治、經(jīng)濟活動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而適逢當前中國的“一帶一路”戰(zhàn)略,中國與世界各國在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不斷密切,法律文獻的翻譯也變得日益重要。英、漢語的差異存在以及法律文獻由于自身的語言特點和法律體系的不同,在翻譯過程中,自然困難重重,但譯者可以在翻譯理論的指導下,參考并掌握相應的翻譯技巧,通過大量的翻譯實踐,譯者可以在較大程度上實現(xiàn)比較準確、比較專業(yè)的法律文獻翻譯。
參考文獻:
[1]Randolph quirk,etc.A Comprehensive Grammar of the English Language[M]. London:Longman,1985:220.
[2]陳建成.法律英語中的情態(tài)動詞shall及其翻譯技巧[J].北方文學(下半月),2010(5).
[3]胡庚申,王春暉,申云楨.國際商務合同起草與翻譯[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06:378.
[4]張新民,高泠.從法律英語詞匯特點看法律文獻漢譯英[J].上海翻譯,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