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根據研究指向,高校社科研究可以分為以人才培養(yǎng)為指向的研究、以學科建設為指向的研究和以問題為指向的研究,在高校,這三類研究都非常重要,但這三類研究的成果表現(xiàn)形式存在著較大差異,其評價標準和方法也有不同,因此,不同的高校在進行社科成果評價時,要根據本校的發(fā)展類型和社科研究實際,堅持分類評價的原則,制定不同的評價辦法;政府相關部門要需要加強分類規(guī)劃和引導;將政府評價與自我評價、同行評價和社會第三方評價有機結合起來。
[關 鍵 詞] 高等學校;社科研究;分類評價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6)18-0050-02
在2011年11月教育部、財政部印發(fā)的《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繁榮計劃(2011—2020年)》中提出,要“建立健全成果分類評價標準,探索建立政府、社會組織、公眾等成果受益者參與的多元多方評價機制”。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評價包括宏觀層面的學科評價、中觀層面的機構評價與科研評價,微觀層面的成果評價和科研人員評價。關于微觀層面的科研成果評價,學界和高??蒲泄芾聿块T進行了多年探索。但是,在社科管理實踐中,如何建立科學、合理的成果分類評價標準,在理論和實踐中仍然有諸多難題亟待突破,本文試圖就高校社科研究成果的分類評價進行一些探索。
一、高校社科研究的三大類別
在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如何分類,既是一個理論問題,也是科研管理中的實踐操作問題。在學術界,在論及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分類及其評價標準時,人們大多認為,“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成果按其研究內容主要分為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兩大類,其學術價值和社會價值的表現(xiàn)形式和側重點都有所不同,不能籠統(tǒng)地用某種評價標準去評價不同的研究成果?!薄_@一分類方法在評價高校社科研究與地方政策研究部門或單位的研究時,具有很強的適用性。但是,在評價高校內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時,這一分類方法不能完全反映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實際,特別是它不能涵蓋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所有成果,在科研管理中可操作性不強。
高校的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不能僅從教師個人興趣愛好的角度認識它,也不能單純從科研本身論科研,而應該從高校的四大基本職能,即人才培養(yǎng)、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chuàng)新相互聯(lián)系的視角予以觀察。在高校,人才培養(yǎng)是中心和根本任務,包括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在內的科學研究是其重要職能之一,但科學研究不是孤立地發(fā)揮作用,而是在以人才培養(yǎng)為中心的職能體系中與其他職能相輔相成、互為促進中發(fā)揮作用的。也就是說,高校的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既服務于人才培養(yǎng),又服務于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承創(chuàng)新,并在這些服務過程中進一步促進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由此可見,與地方黨政研究部門、黨校、社科院等單位所進行的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相比較,高校的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具有鮮明的特點,即科學研究的指向具有多樣性,服務于黨委政府或企事業(yè)單位的決策,只是其中的一個方面。
根據高校社科研究的實踐,可以將科學研究分為以下三大類別:
第一類,是以人才培養(yǎng)為指向的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這一類研究主要以提高人才培養(yǎng)質量為根本目的,以創(chuàng)新教育管理體制、辦學體制和機制、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人才培養(yǎng)模式等成果為研究目標。這一類研究在高校的參與面很廣,不僅教育科學專職研究人員從事這項研究,而且?guī)缀跛薪處熀徒逃芾砣藛T都是研究力量。在高校,這一類研究通常被納入教育教學研究的系列。
第二類,是以學科建設為指向的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這一類研究以促進學科自身發(fā)展和提升學科競爭力為目的,同時結合學科自身的發(fā)展實際,凝聚研究隊伍,聚練特色研究領域和主要研究方向,按照科學問題自身的內在邏輯,以產出新理論、新概念、新方法、新證據、新作品等原創(chuàng)性成果為目標,以科學性、創(chuàng)新性被學術界認同和同行公認為主要的價值表現(xiàn)形式。第二類研究既包括文史哲等基礎學科中的基礎研究,也包括經管法等應用學科中的基礎研究。此類研究通常由學校(院)組織發(fā)動,學科帶頭人謀劃,學術骨干和有關研究人員負責實施,具有很強的專業(yè)性、專門性。這一類研究在很多情況下對人才培養(yǎng)的作用具有間接性,但多數(shù)情況下對文化傳承創(chuàng)新卻具有直接性。在很多高校都明確提出了要提高科學研究對學科的貢獻率。因此,這一類研究通常是最受重視的,而且,有些高校在評價和獎勵科研時,只將第二類成果納入評價和獎勵的范圍。很顯然,這是不合適的。
第三類,是以問題為指向的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這一類研究以國家、地方或高校內部亟須研究和解決的重大現(xiàn)實問題為研究對象,以能夠提出獨創(chuàng)性的見解或可操作性的建議為目標,以研究成果被采納并產生很好的社會效益或經濟效益為主要的價值表現(xiàn)形式。第三類研究,既包括圍繞國家或地方重大需求所開展的研究,又包括對高校內部重大問題開展的專門研究。前者主要由專業(yè)教師或研究人員發(fā)揮作用,而后者則是由高校管理人員或研究人員完成的。第三類研究,是高校履行社會服務職能的需要,也是促進高校治理現(xiàn)代化的需要。
二、社科研究成果的分類評價
無論是自然科學研究還是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科研成果評價最核心的是質量評價。保證科研成果質量的前提是科學研究的規(guī)范性、科學性,而科研成果質量的關鍵是創(chuàng)新性及其價值。這里的價值包括學術價值和實踐應用價值、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由于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存在不同的類別,每一類別的研究對象、研究目的或目標、研究成果的表現(xiàn)形式又都不盡相同,所以,對于不同類別的科學研究,不可能有一個統(tǒng)一的評價標準,而必須進行分類評價。
(一)以人才培養(yǎng)為指向的研究成果
其成果的主要表現(xiàn)形式是咨詢建議、研究報告,以及論文、論著。這一類成果大多可以直接運用于人才培養(yǎng)過程中或教育管理實踐,受益者主要是學生。從理論上講,人才培養(yǎng)質量是衡量這一類成果質量高低的唯一標準,而評價的主體應該是用人單位。然而,這一類成果的效益通常需要較長時期才能表現(xiàn)出來,相當一部分成果源于人才培養(yǎng)過程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因此,評價這一類成果,不能簡單地以論文(著)發(fā)表(出版)刊物的影響因子、引用情況作為評價標準,重點是要將同行專家評價、學校及其行政主管部門評價與受益者——學生評價、用人單位評價有機結合起來。
(二)以學科為指向的研究成果
其成果的主要表現(xiàn)形式是論文、論著、譯著和資料工具書等。對于這一類成果質量高低的評價,最主要的是要評價通過科學研究所揭示的范疇、理論、方法、證據的原創(chuàng)性及其對思想理論的開拓性、傳承文明的貢獻度和學科建設的推動性。關于此類成果的評價標準和方法,學術界提出了超越觀點、創(chuàng)新觀點、計量觀點、管理操作觀點和綜合觀點等。其中,管理操作觀點在高??蒲泄芾韺嵺`中運用最廣,其他則屬于專業(yè)化程度高但尚未全面實施的評價標準和方法。從我??蒲泄芾淼膶嵺`來看,科研成果評價的關鍵是要根據評價目的,積極專業(yè)化評價標準和方法中的合理成分,不斷完善管理操作觀點。由于這些科研成果的社會效應或經濟效應大多屬于隱性的、間接的。因此,評價的核心是原創(chuàng)性成果的創(chuàng)新性和科學性。根據哲學社會科學的特點,職稱晉升中的科研成果評價,則要更加注重同行評價、社會評價(所發(fā)表刊物的影響因子、成果轉載或引用、成果獲獎等情況);教師年度科研業(yè)績考核中的科研成果評價,需要將成果數(shù)量與質量有機統(tǒng)一起來,由于科研成果的影響具有時滯效應,因此,這里的科研成果評價關鍵是評價科研成果對學科建設的推動性,以及科研成果出版物自身的影響因子;科研成果獎評定中的科研成果評價,是對科研成果原創(chuàng)性、科學性的評價,專業(yè)性極高,因此,吸收專業(yè)化評價機制,主要發(fā)揮同行專家的作用,同時參考社會評價機制顯得尤為重要。
(三)以問題為指向的研究成果
其成果的表現(xiàn)形式主要是咨詢報告、對策建議、發(fā)展規(guī)劃或研究報告,還有一些是論文、論著等。此類研究通常是按照社會現(xiàn)實的要求設定,以問題本身的需要來組織不同學科的學者開展研究。所以,政府、社會組織、公眾等成果受益者評價,此類研究并非發(fā)表一兩篇文章,或者是申請到一個國家級課題就算是完成了創(chuàng)新,創(chuàng)新必須要有學術影響,或有社會經濟效益。研究報告被委托單位采納,引起社會反響,產生經濟和社會效益。中國如果真正想要成為創(chuàng)新型的國家,必須一開始就要為自己樹立一個高標準,而創(chuàng)新的標準不僅是論文的標準,也不僅是經濟的標準,還包括社會的標準。
三、分類評價實施中相關問題的處置
社科研究成果的評價涉及高校許多教師的切身利益,對教師從事社會科學研究有著非常重要的調節(jié)作用。因此,在分類評價標準的實施過程中,必須結合高校實際、教師實際和科研成果本身的情況,妥善處理好相關問題,主要有:
(一)不同類型的高校社科成果評價的重點要有所差別
以江蘇為例,目前131所高校中,“985大學”有3所,“211工程”的高校有11所,這一類高校都屬于研究型大學,社科研究成果評價的重點更加注重學科導向,更加體現(xiàn)問題導向,即科學研究在解決國家和地方經濟社會發(fā)展戰(zhàn)略需求中所起的作用。在江蘇的49所本科院校中,除了上述11所研究型大學外,其余38所高校基本上都屬于教學科研型大學,社科成果的評價既要注重學科導向,更要注重科學研究對人才培養(yǎng)的支撐作用,即通過科學研究,創(chuàng)新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使人才培養(yǎng)更加符合時代的要求和市場的需求,同時還需要提升科研為地方經濟社會發(fā)展服務的能力和水平。江蘇的另外82所高校都是高職高專,屬于教學型大學,社科研究評價的側重點應該是強化科學研究對人才培養(yǎng)的支撐作用,更加重視社會科學應用學科領域的研究。
(二)政府相關部門應該加強分類規(guī)劃和引導
目前,政府對高校的管理主要是通過科研基地、科研項目、科研團隊和科研評獎等抓手來推進,對高校社科研究的方向、隊伍建設、能力建設具有很大的調控作用。因此,要使分類評價有效推進,政府相關職能部門必須根據高校的不同類型,加強分類規(guī)劃,制訂差異化的激勵政策體系。例如,科研基地的建設,如,分類推進人才培養(yǎng)研究基地、基礎學科研究基地、應用研究基地和智庫建設;在科研團隊建設上,要根據基礎學科、應用學科、特色學科分類給予支持與建設;在科研項目上,國家級、部省級項目和廳局級項目要有一定的區(qū)分度,要對不同類型的高校確立不同的支持途徑;在社科成果評獎方面,根據成果的不同類型設立不同的評獎渠道,以調動各方面研究力量的積極性。
(三)按照國家對高等教育“管辦評”分離的要求,對高校社科研究成果的評價要逐步實現(xiàn)由政府評價向社會第三方評價為主、學校自我評價與政府評價為輔的過渡
目前,對高??傮w社科研究實力的評價存在著政府評價為主,對高校教師社科研究能力的評價存在著學校評價(由科研管理部門提出評價標準)為主的格局。這種評價辦法在一定時期內是必要的,但是也存在著主觀性強、人為因素影響大的缺點。隨著社會評價機構的成長和評價機制的不斷完善,在學科評估、科研成果評獎、教師職稱晉升過程中有關研究水平評定方面,應當逐步引入社會第三方評價并逐步擴大其權重,從而形成由社會第三方評價、同行評價、政府評價、學校評價與自我評價有機結合的社科成果評價體系。
參考文獻:
[1]邱均平,任全娥.我國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成果評價研究進展[J].情報資料工作,2006(4):10-15.
[2]陳姿屹.以質量為導向構建高校社科成果評價框架[J].高等建筑教育,2012(11):158.
[3]張建華.改進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評價:分類實施評價[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4):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