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教育藍皮書:中國教育發(fā)展報告(2015)》指出,我國未成年人犯罪更趨低齡化,貧困縣鄉(xiāng)鎮(zhèn)中心小學、村小、教學點小學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突出。當前,我們國家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不容樂觀!結合當前社會發(fā)展情況和30年的青少年心理咨詢實踐,提出青少年健康人格的培養(yǎng)策略:理解學生,尊重學生;培養(yǎng)學生的自信心;教學生學會感激,學會關心;給學生適當的挫折感,延緩滿足;指導學生學會交往;培養(yǎng)學生的好習慣,試圖為中小學教師和學生家長的青少年教育工作提供一定的幫助。
[關 鍵 詞] 健康人格;青少年;培養(yǎng)策略
[中圖分類號] B844.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6)18-0152-02
2015年8月,教育部印發(fā)了《中小學心理輔導室建設指南》,指導各地加強和規(guī)范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陣地建設,提高心理輔導工作的科學性、專業(yè)性;2015年10月,又印發(fā)了《教育部關于加強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導意見》,指導各地積極發(fā)揮家庭教育在少年兒童成長過程中的重要作用。筆者結合當前社會發(fā)展情況和30年的青少年心理咨詢實踐,對青少年健康人格的培養(yǎng)提出新的看法,試圖為中小學教師和家長的青少年教育工作提供一定的幫助。
一、健康人格在人的發(fā)展中意義重大
當代社會的競爭十分激烈,青少年學生不能幸免地被卷入其中,加上許多孩子被無原則地溺愛,因此產生了許多問題。有的孩子因為不服從父母的管教或不堪學業(yè)重負而離家出走甚至結束自己的生命!許多老師和家長都很困惑——現在的學生(孩子)到底怎么了?
心理學研究表明,以個人事業(yè)的成功與家庭的幸福,80%取決于非智力因素,只有20%取決于智力因素。在非智力因素中,主要內涵就是人格。人格是個體比較穩(wěn)定的心理特征的總和。健康人格的形成對于青少年的成長來說堪比哥白尼當時提出日心說的革命同等重要!
二、我國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現狀
中國心理學會對全國22個省市的調查結果顯示,約13%的青少年存在明顯的心理和行為問題,其中部分人的情緒問題、人際關系緊張現象十分突出;16%的青少年不同程度地表現出焦慮、強迫、抑郁等癥狀。《中國教育發(fā)展報告(2014)》指出:對2013年中小學生自殺情況的研究發(fā)現,學習壓力是學生自殺最重要的起因,壓力主導型自殺在中國中小學生的自殺中占絕大多數,包括師生沖突、學業(yè)壓力等。2015年4月發(fā)布的《教育藍皮書:中國教育發(fā)展報告(2015)》指出,根據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于2014年在12個省、區(qū)、市為期一年的調查研究,發(fā)現未成年人犯罪更趨低齡化。調研還發(fā)現,貧困縣鄉(xiāng)鎮(zhèn)中心小學、村小、教學點小學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突出,農村中心校的學生存在依賴(59.8%)、嫉妒(29.1%)、自卑(45.7%)、孤僻(47%)、缺乏自信(62.4%)等多種性格問題。
以上這些調查數字足以提醒我們:當前,我國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不容樂觀!
三、青少年健康人格的培養(yǎng)策略
在2014年的教育藍皮書中南京師大程平源副教授建議,“要從根本上減少和杜絕中小學生自殺問題,要在中小學階段,教會他們追求廣闊的精神生活和終極價值”;2015年的教育藍皮書建議,預防未成年人違法犯罪,要“積極教育孩子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科學地培養(yǎng)未成年人的興趣愛好”。這些都聚焦到一點——培養(yǎng)青少年學生的健康人格。
古往今來,“傳道、授業(yè)、解惑”是教師的天職,如今教師的責任應加上“育心”——培養(yǎng)學生的健全人格。老師要和家長互相交流與配合,共同培養(yǎng)孩子的健康人格。
(一)理解學生,尊重學生
所謂理解,就是要能夠從學生的角度去體驗和思考問題。在某實驗中學的師生交心座談中,學生說:“老師,我希望你常是一個有感情的人,而不僅是一架教書的機器?!薄爸灰惚3止?,你對我盡可嚴格?!薄凹偃缥矣兴。绕湓诒娙嗣媲?,不要可憐我,可憐使我難堪?!痹S多老師驚呼:“不知汝心!”所以,教師和家長應該重視學生的意見,并且最大限度地表示理解。師長可以不贊成他們的意見,但必須讓其明白我們“懂得”他們的想法,理解他(她)為什么會這么想。
此外,還應該尊重孩子。教師與家長在和孩子說話時要蹲下來同孩子臉對臉、目光對視著談話,表示對他們的尊重。這樣做能讓孩子意識到自己與成年人是平等的、受尊重的,蹲下來同他們說話,還能讓孩子意識到大人對他的事情或問題是很認真的,因而他也要認真對待自己的問題或缺點。這給孩子創(chuàng)造了一個樂于接受教育的良好心境,而不是使孩子聽而不聞或產生逆反心理。因此,為了讓孩子有健康的人格,老師和家長應該盡量理解和尊重孩子。
(二)培養(yǎng)學生的自信心
孩子的自信不是天生的,要靠家長和老師的培養(yǎng)。
1.對學生要以鼓勵為主
俗話說:“好學生是夸出來的。”老師和家長要經常對學生說“你能行!”“我相信你!”“你做得真不錯!”這些發(fā)自內心的、真誠的鼓勵會使兒童更相信自己的能力,他的自信心也就有了。
2.不要經常指責和批評學生
心理學研究表明,在批評中長大的孩子是壓抑的。批評會引起孩子自我評價過低,懷疑自己的能力,以致產生“我不行”的自卑心理。所以,我們要少用“不行、不許、不能、不可以、不應該”等否定句,多用“行、可以、好”等肯定句。
3.不要過分保護自己的孩子
老師和家長不要為孩子做他自己可以獨立完成的事情,否則就剝奪了孩子發(fā)展自己能力的機會,剝奪了他的自立及自信心,也易使其產生依賴心理。所以,我們要給學生留有一定的成長空間。
4.不要進行錯誤的比較
許多老師和家長經常用同一標準去衡量所有的孩子。如果以“最好”的孩子的發(fā)展標準為目標,孩子在覺得很難達到目標的情況下,就會對自己失去信心,最終成為一個失敗者。因此,應該給孩子設定一個適度可行的目標,讓孩子通過努力能夠達到,使他們體驗到“成功感”,提高自信心。
(三)學會感激,學會關心
懂得心存感激的孩子長大以后才會懂得孝順父母,懂得回報他人。有個班主任在“三八”節(jié)前一天給學生布置了特殊的家庭作業(yè)——向各自的媽媽說一聲“媽媽您辛苦了,祝您節(jié)日快樂”!每人要幫媽媽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家務。幾天后家長們紛紛反映自己的孩子“長大了,懂事了”。有的家長說:“聽到孩子的一聲問候,我的眼淚都快流下來了。”孩子們一句簡單的問候、一次再容易不過的“力所能及”的舉手之勞,何以令家長們這么高興?因為它表達了孩子們的感激和關心。所以,我們應讓孩子學會感激,感恩父母、感恩老師、感恩幫助自己的人,關心和幫助自己身邊的人。
(四)給孩子適當的挫折感,延緩滿足
斯坦福大學的心理學教授做了一個有趣的“果汁軟糖”實驗:研究者讓一些4歲的孩子挨個進入一間空曠的房間,并對每個孩子說,“這顆糖是你的,但我要出去辦點事,如果你等我回來之后再吃,我就再給你一顆。”對這顆糖,有的孩子迫不及待地吃了,有的忍了一會兒但沒能忍住也吃了,有的則堅持等待。實驗中堅持等待的孩子最后獲得了兩顆糖,這就叫延緩滿足。研究者進行了15年的跟蹤調查,發(fā)現這些孩子成人以后,那些在4歲時能堅持等待換得第二顆糖的孩子通常比較獨立,自信、開朗、社會適應性較強;而那些早年經不起糖果誘惑的孩子則更孤僻、很容易受挫折,并往往屈從于壓力,逃避挑戰(zhàn)。所以,當孩子提出即便是合理的要求時也不要立即滿足他,這可以培養(yǎng)孩子克制欲望、控制情緒的能力和耐受力。
(五)指導學生學會交往
每一個人都需要穩(wěn)定而良好的人際關系的支持,但有的孩子卻不知道如何與人交往,需要老師和家長的教育和指導:
1.教學生學會尊重別人
讓孩子明白每個人的興趣、愛好、行為習慣不一樣,不能事事要求別人跟自己一樣;要學會耐心地聽別人表達想法,學會對別人的事情感興趣。
2.幫助學生交朋友
兒童的交往能力是在實踐中練就的,師長應該鼓勵他們多交往,如去串串門或請一些小朋友來家里玩,增加孩子的交往機會,讓他們在交往過程中增加社交實踐,學會成功交往。
3.言傳身教做示范
老師和家長可以給孩子做好榜樣,讓孩子在觀察、模仿大人的社交活動中學會交往。
(六)培養(yǎng)學生的好習慣
心理學告訴我們,習慣決定性格,性格決定命運。好習慣讓人受益終生,壞習慣常使人深陷泥潭,因此要重視培養(yǎng)青少年的良好習慣。比如,說了就要做;耐心聽別人講話;按規(guī)則行動;時刻記住自己的責任;用過的東西放回原處;及時感謝別人的幫助;做事有計劃。
總之,青少年健康人格的培養(yǎng)是一種實踐活動。在活動中,教師和家長不斷地學習、深造,使自己的心理學與教育理論知識得到拓展和深化,在培養(yǎng)兒童健康人格的同時,自己良好的心理品質也會得到提高、鞏固與完善。
參考文獻:
[1][美]布魯肖.給教師的101條建議[M].方雅婕,譯.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7:106-107,130.
[2]黃曙陽.教師應當是學生的“心理醫(yī)生”[J].福建教育,2005(9A).
[3][美]麥金太爾(McIntyre,D.J.),奧黑爾(O’Hair,M.J.).教師角色[M].丁怡,等,譯.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02:137-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