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信息技術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對渲染學習氛圍、激發(fā)學習興趣,提高語文教學的效率,彰顯教學魅力等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本文主要探討信息技術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作用
關鍵詞:信息技術; 學生; 語文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fā)和利用,創(chuàng)造性地開展各類活動,通過多種途徑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而中學語文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已經(jīng)成為一種時尚,更是一種時代需求,它已成為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多年從事初中的語文教學,本人已深深體會到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它已為學生更好地學習和全面發(fā)展提供了豐富多彩的教育環(huán)境和有利的學習工具,成為一座架設在教師、學生和教材之間的不可替代的橋梁。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信息技術,對渲染學習氛圍、激發(fā)學習興趣,提高語文教學的效率,彰顯教學魅力等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一、渲染氣氛,激發(fā)求知欲望,調動學習積極性。
在語文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渲染與創(chuàng)造氣氛,調動學生的感覺和思維器官,使他們耳濡目染,進入課文所描述的情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共鳴,激發(fā)其強烈的求知欲望,充分調動了其學習的積極性。例如,在上《黃河頌》時,本人在課前做了大量熱身工作:播放組樂《黃河大合唱》,同時播放黃河壺口瀑布等美麗景色的圖片和視頻。用這種方式導入,以強烈的氣勢感染了學生,渲染了課堂氣氛,從而引起學生思想的共鳴。全班學生表現(xiàn)出極大的學習興趣,學習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課堂發(fā)言積極,全身心投入,這樣很容易就進入了課文、理解了課文內容。
例如我在教學《答謝中書書》時,在課前本人展示了自己去九寨溝旅游時所拍攝的一些照片,學生驚喜之余更多的是對那優(yōu)美環(huán)境的向往,借此我激發(fā)他們,祖國的大好河山有更多美景,只有好好學習,學有所成,才能有更多的機會出去旅游觀光,因此大部分學生發(fā)自內心想要學習,并付諸行動。
二、生動形象,拓寬知識視野,激發(fā)情感教育。
在語文教學中,有些知識是比較難理解的或是學生比較陌生的事物,只用語言進行描述,顯得抽象枯燥,學生很難理解,如果讓學生觀看生動形象的圖片或視頻,就能更容易明白。如《斑羚飛渡》中所描繪的最激動人心的場景,為了換得下一代的永生,一對對斑羚凌空躍起,在山澗上空劃出一道道令人眼花繚亂的弧線,山澗上空架起了一座橋,那是老斑羚用死亡作橋墩筑成的,這是課文中最關鍵的情節(jié)。這是何等神圣的精神力量?。榱烁玫卣故景吡顼w渡這悲壯的一幕,本人從網(wǎng)上下載了用動畫制作的課件。斑羚飛渡的慘烈、悲壯,淋漓盡致的顯示了出來,讓學生看到動物身上的那種神圣而不可侵犯,直觀地掌握了斑羚飛渡的過程和方法,同時他們也為斑羚們的智慧英勇和無私奉獻的犧牲精神所感動,從而激起了他們對生命的禮贊,這種情感的激發(fā)光靠單純的口頭語言描述是難以得到的。
再如:本人在教《秋天》這篇課文時,由于詩歌語言簡練,光靠短短的幾句詩,學生很難把握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更別說體會詩歌的優(yōu)美意境了,因此本人利用多媒體課件,出示富有秋天特色的圖組,并播放音樂,在聲、形、色上刺激學生的審美感官,使學生的情感融入了季節(jié),思想交匯了自然,使學生更好地理解了詩歌?,F(xiàn)在的學生沒有機會接觸自然,更談不上了解自然、熱愛自然,更何況大多數(shù)學生生長在城市里,對自然界的動植物以及勞動人民的感受知道的少之更少。利用多媒體展示大量的圖片和影視資料,能讓學生們身臨其境,真正地去聽、去看、去體驗,并從中感悟出一些東西,從而起到很好的教學效果,一定還能提高學生的語文修養(yǎng)和知識含量。
三、節(jié)約時間,增大課堂容量,提高課堂效率。
傳統(tǒng)教學中,老師只能用粉筆在有限的黑板上寫來寫去,費時費力,效率極低。例如,以前我在介紹作者、作品及寫作背景時將搜集的資料只能在課堂上讀給學生聽或利用小黑板掛在前面,學生記起來費時費勁,現(xiàn)在,利用課件讓學生看著一些優(yōu)美的圖片去記該記的東西,更直觀,易掌握。在理解課文的過程中,可以利用課件同時展示多個問題,讓同學們分組討論,合作探究,既形象直觀,又節(jié)約課堂時間,這樣學生就會在課堂上個個有事干,在輕松、愉快中學到更多的知識。
同時,為了適應高效課堂深入推進的要求,我們教體局教研室提出了“六模塊‘3+X’建構式課堂教學模式”,其中有一個必不可少的模塊是“強化訓練,當堂達標”,在這一環(huán)節(jié),利用多媒體將當堂重點以問題的形式呈現(xiàn)在大屏幕上,既鞏固了重點難點,訓練了答題技巧,高效省時,同時教師又及時了解了本課的教學效果。信息技術能把古今中外的知識在瞬間匯聚在屏幕上,傳遞給每個學生,這樣增大了課堂教學的容量,減輕了教師的負擔,因此,利用課件教學是語文教學不可缺少的手段之一。
四、形式多樣,緩解課堂疲勞,煥發(fā)創(chuàng)新活力。
信息技術教學,能突破各種限制,多角度地觀察,有助于課文內容的理解和掌握;有利于多角度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集中注意力,讓更多的學生愿意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表現(xiàn)出極大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變傳統(tǒng)教學中的“要我學”為“我要學”,有利于學生形成新的認知結構,培養(yǎng)學生的探索和創(chuàng)造能力。
在語文課堂上,有時需要融音樂、美術、舞蹈等于一體,這樣信息技術的運用就顯得尤為重要了。例如在教學《觀舞記》時,學生對印度文化了解甚少,理解課文有一定的難度,因此在課堂上,本人展示了一些有關印度文化的圖片,播放了一段印度舞蹈的視頻,豐富了課堂教學內容,同時課堂氣氛輕松愉悅,沒有一個學生不隨著老師的教學思路學習,再不用說學生胡思亂想了。
五、揚長補短,彌補教師不足,彰顯教學魅力。
在科技高速發(fā)展的今天,信息技術應用已走進課堂,而時代對教師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要求老師能通今博古,多才多藝,更要能歌善舞,這對語文老師來說無疑是個難題??涩F(xiàn)在,隨著信息技術的普遍應用,這一切已不再是語文教師的難題了,課文中的人、事、物、唱歌、表演等都能利用網(wǎng)絡快速地真實地展示給學生。
例如《安塞腰鼓》,是一篇激情昂揚的散文。全文以飽蘸感情的筆觸描寫了安塞腰鼓的氣勢磅礴,震天動地,描寫了安塞腰鼓舞姿勁健,節(jié)奏鮮明,贊美了安塞腰鼓藝術精湛,扣人心弦,散發(fā)著強烈的時代氣息。而本人始終讀不出安塞腰鼓的雄渾氣勢,且學生更難體會。所以本人利用多媒體音頻朗誦和視頻畫面相結合的教讀方法,使學生身臨其境,切實體會到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的力量和雄渾氣勢,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信息技術的發(fā)展為我們的語文教學和學生學習開辟了更廣闊的空間,體現(xiàn)了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的整合,使我們有機會為學生創(chuàng)造良好的語文環(huán)境。為了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質,讓教育事業(yè)得到飛速發(fā)展,我們要重視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在知識的海洋里盡情地遨游